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小恩小惠難應對氣候變化 預算案環保政策續不合格


為減少渡輪排放,政府會預留三億五千萬元籌備推出電動渡輪先導試驗計畫。

今年財政預算案被千元派錢政策搶鏡,其實當中的環保政策亦有不少,包括廢紙回收資助、資助電動渡輪和電動公共小巴等。不過一如往年,政策多屬小恩小惠,短期資助業界企業,而非長線扶持產業發展,難以直接達到減碳的目標。相對而言,鄰近地區如新加坡或台灣,環保政策上往往有一個更清晰的目標:如減排或加強回收業等,再就有關目標制定政策,成效更可觀,並能推動環保產業,反過來扶助經濟。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日前介紹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涉及逾一百億元環保項目及逾三十億元紓緩措施。百億環保項目中,不少均涉及推動綠色交通發展,包括在停車場安裝電動車充電設施、推動電動小巴及渡輪試驗計畫。

其中,當局為推動電動車普及化,會預留二十億元開展先導資助計畫在私人住宅停車場安裝充電基礎設施,料在下半年推出,初步估計在三年內協助約六萬個私人車位提供充電設施。

而為部署電動車多元化應用,亦會預留八千萬元推行電動公共小巴先導試驗計畫,助業界購置約四十輛全新電動公共小巴和建造充電設施,相關小巴以綠色專線為主。另外政府初步計畫在下半年推出七十一億元特惠資助計畫,分階段淘汰四萬輛歐盟四期柴油商業車。

電動渡輪試航

除了關注陸上交通,海上交通同樣有減排政策。為減少渡輪排放,當局預留三億五千萬元籌備推出電動渡輪先導試驗計畫,預計港內航線四個營辦商各有一艘電動渡輪於二二至二三年度測試。

此外,轉廢為能亦是環保大方向,政府將每年預留不少於三億元予環境局,推行廢紙回收服務計畫,當中設定最低回收價,冀穩定本地的回收量及價格,以保障約五千個回收業界的就業機會。環保署會公開招標聘請承辦商,計畫預計今年下半年展開。

另外,政府建議撥款兩億元成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加大力度推動減碳技術和綠色科技研發及應用,以協助各界深度減碳及加強環保。黃錦星介紹:「基金的優先研究主題包括減碳節能、綠色運輸、廢物管理,以及空氣和水質素。大型項目的資助可高達三千萬元,年期最長可達五年。」還有,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政府亦建議延長多項措施支援環保業,相關項目涉及逾三十億元。

為部署電動車多元化應用,政府擬助業界購置約四十輛全新電動公共小巴和建造充電設施。

由於環保政策未有太大驚喜,只是繼續擴大電動車公共充電網絡、補貼業界等小恩小惠,難以應對日益嚴峻氣候問題,故環保團體及業界對有關的措施繼續未有好評。

當中,香港地球之友認為,歡迎政府撥款兩億元成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以支持減碳技術和綠色科技研發及應用,但認為香港政府必須對氣候變化採取緊急措施, 地球之友對港府並沒有為促進綠色金融投入足夠的預算感到失望。其行政總裁麥沛霖指,本港在發展綠色金融方面十分落後,政府需要發行一系列不同期限和條款的綠色債券,以建立綠色資本市場。

至於綠色和平則認為,政府首份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政策仍欠進取。原因是現行的石油氣小巴將於今年底停產,如無其他選項將會轉用柴油車,政府應擴大電動小巴試驗計畫,加快轉型,避免市場上的小巴轉而使用化石燃料。

而在估計下年度的財政預算會出現歷來最高赤字之下,政府仍然爭取立法會申請五億五千萬元推行「明日大嶼」填海工程,耗費巨額公帑破壞生態。綠色和平指整體的減排政策微不足道,政府應推行更進取的中長遠減排政策。

只屬短期幫助

至於預算案宣布,繼續向本地回收企業提供為期六個月的租金資助計畫,有本地環保廁紙製造商指,租金援助必定有作用,惟幫助不大,因為本地有不少小型回收商沒有固定舖位,是單以貨車流動回收,未能受惠於租金資助。

於香港從事環保回收工作的碧瑤綠色集團亦指,回收及循環再造業是一個人力資源密集的行業,租金資助計畫只可以對行業帶來短期幫助。望政府能加快及推行更多有助環保回收及循環再造的政策及措施,加強市民大眾對源頭分類及乾淨回收的教育。

對比香港,鄰近的國家或地區,均有更強而有力的環保政策。以新加坡為例,去年預算案以「邁向零廢棄」為主題,推行了多項環保運動鼓勵新加坡人以正確方式進行回收,朝零廢棄的回收經濟邁進,而今年則以低碳生活為目標。

黃錦星介紹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涉及逾一百億元環保項目及逾三十億元紓緩措施。

相關政策包括三大範疇,首先是撥款五十億新元成立「海岸及洪水防護基金」,以應對長期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並撥款近十億新元,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措施」進行研究,發展變廢為寶的回收經濟;然後是明年一月起購買電動車可享兩萬新元優惠,以達到二○四○年,所有車輛轉用更清潔、低排放的能源。政府也將調整汽車路稅計算方式,電動車輛和部分混合動力車輛的路稅將下調。

此外,當局會在組屋區推出新的綠色家園計畫以減少能源消耗、回收再用雨水,以及給市鎮降溫為重點關注領域。低收入家庭也將收到特別補助,鼓勵他們選購高能效的家用電器。可見有關政策更直接應對環保問題,亦更深入到市民生活環境。

至於台灣,多年來亦致力推動環保政策,「資源回收」觀念深植人心。台灣自九○年代起,就提出「革命性」的垃圾減量回收政策,早前芬蘭《赫爾辛基日報》亦針對台灣垃圾、回收情況與芬蘭進行比較,發現台灣人每人每天平均製造八百五十公克垃圾,而垃圾回收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五;至於芬蘭,則是每人每天平均製造九百三十公克垃圾,回收率為百分之四十二,報道認為在此方面,台灣經驗可供歐盟及芬蘭借鏡。

環保產業有價

香港亦應參考有關地區的政策和成效,其實地球之友已向政府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港府應在財政司司長旗下委任一位綠色金融專員,以便領導、監督及加快本港綠色金融業發展。

此外,香港亦應更積極探索發展氫經濟,以取代化石燃料作為運輸燃料;同時將全港電網改造為智能電網,為電網運營商和終端用戶提供實時數據反饋,以提升能源效率。

其實,環保產業有價,如政府能更大力的支持和推動,可帶來「利經濟,利生態」的雙贏局面,然而過去十年來,包括金融、旅遊業在內的「四大支柱」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比始終在一半以上,而包括環保產業在內的「六大產業」卻僅佔一成以下,顯見本港政府對改善環境未有盡力承擔,亦浪費發展新產業的好機會。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