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對抗疫情及氣候變化 綠色城市規畫成趨勢


持續的綠色城市規畫不止對防止疫情重要,亦是應對氣候變化中不可忽略的環節。

傳染病的流行自古至今影響著城市規畫與建設,如不少城市就因霍亂而建設下水道。在新冠疫情之下,近來不少人反思到未來的城市規畫,應更著重綠化環境及減低人口密度,以及預留土地作城市水耕設施,以創造糧儲。

其實,可持續的綠色城市規畫不止對防止疫情重要,亦是應對氣候變化中不可忽略的環節,如印尼雅加達和意大利威尼斯等城市就因為缺乏相關規畫而面臨陸沉危機,並要付上慘痛的經濟代價。故此,推動低碳發展的「海綿城市」規畫,成為不少地方,包括香港的未來發展方向。

新型肺炎疫情於全球尚未平息,在大城市中尤其肆虐,讓不少人反思到城市規畫與疫情之間的關係。原來,自古以來,城市規畫跟流行病有著密切關係。

十九世紀全球霍亂疫情衍生了現代下水道系統,安全地把污水運往下游以遠離飲用水;二十世紀初紐約為應對結核病疫情而改善公共交通系統和鋪平道路;十七世紀歐洲黑死病大流行之後,各城市規畫中建設大量主題公園,包括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

至於今次疫情則讓人反思到城市人口密集,建築缺乏完善配套,成為防疫的障礙。現時全球大約有一半以上人口集居在城市中,而全球大約六百個城市,創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GDP。人口稠密與高度鏈結的城市擴大了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風險。由於聯合國預測,至二○五○年,生活在城市地區的人口會增加至全球的三分之二以上,故城市必須有更好的規畫,來防範各種流行病再襲。

預留應變土地

當中,專家認為可考慮的措施,包括預留應變土地,例如部分城市在疫情出現後,新建臨時醫院收容病患,有些城市更將渡輪改裝成醫療船。疫情後都市規畫者可考慮留下這些資源。另外,今次疫情引發搶糧搶物資潮,這亦令不少城市反思到穩定糧食的重要性,故預留農業或水耕的土地將成為大趨勢。

從空間規畫而言,疫情之下各城市開始倡議減少密度,並避免人群聚集;長期來看,未來必須關注社區規畫,使人們無需同時擠到一些旺區的餐廳和咖啡店生活。

由油輪改成的「安慰號」赴紐約幫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並且為社區加入綠化環境,如在高層建築中增加更多的室外綠化空間,就非常重要。據調查,根據美國的全國性研究,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其新冠病毒患者比該國污染較輕地區的新冠病毒患者更容易死亡。

同時,外國開始有研究認為,機場不應該要旅客在擁擠的空間中等候安全檢查,未來城市的最終理想狀態應該是旅客在登上前往機場的自動汽車時,已完成檢查,這種設計可幫助減少在登機口等待的人群。

有利對抗污染

可持續的城市規畫可為城市避過疫情,更有利對抗氣候問題。去年印尼國家發展規畫部宣布,該國計畫將首都遷離雅加達,新首都定於加里曼丹島(Kalimantan)的東加里曼丹省,預計整個計畫於二○二四年完成。遷都原因除了因為該市交通嚴重擠塞,亦因為雅加達正在下沉。

首都下沉,部分原因源於雅加達坐落在海岸邊的一片沼澤地帶上,半個市本身都處在海平面以下,同時亦因為雅加達附近沒有大型湖泊,城市的供水依靠雨水難以滿足,所以不少人都會利用地下水作飲用水和洗澡。當地的地下水開採厲害,加劇了地層的塌陷。

雅加達北部在過去十年下降了二點五米,並且以每年一至十五厘米的速度下沉。在氣候變化,海平線上升加速下,研究指至五○年,這座城市大部分區域可能會被水淹沒,因此當地不得不作出遷都決定。

不過,這個決定就帶來沉重的經濟代價,首先遷都計畫的建設預算初步為四百億美元。加上雅加達是印尼第一大城市,有一千多萬人口,是東南亞地區的經濟中心之一,首都經濟圈更有三千多萬人口,一旦遷徙,當中必然牽涉到更多經濟損失。

意大利威尼斯的狀況跟雅加達相若,該城市建設在泄湖沖積而成的灘涂上,地質極為鬆軟,加上該區的人會直接抽取地下水使用,隨著歲月積累,整座城市開始下沉。

近百年的紀錄中,威尼斯洪水水位前十高的,有五次就是發生在過去二十年。去年更遭遇半世紀以來最大水患,洪水漫進著名的聖馬可大教堂。專家估計威尼斯在一百年後,就會慘遭海水滅頂,沉沒消失。

疫情引發搶糧搶物資潮,在城市中預留農業或水耕的土地將成為大趨勢。

雖然當地有拯救城鎮的「摩西計畫」,原訂於一一年完工啟用,然而浩大的工程因為一連串貪污腐敗的醜聞,包括一四年時任威尼斯市長涉嫌貪污籌募給摩西計畫的二千萬歐元而下台,以及政治角力而數度延宕,至今仍在趕工,預算更超支五十五億歐元。

打造海綿城市

有這些城市為鑑,近年不少國家都更為注意氣候的影響,及在規畫上進行改善。如不少城市都積極走入「海綿城市(Sponge City)」的行列。

所謂「海綿城市」,是透過「滲」、「滯」、「蓄」、「淨」、「用」及「排」六大原則,以興建地下蓄洪池及雨水排放系統等方式,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雨天時吸水、儲水及淨水,待有需要時才釋放雨水。一方面可以疏導雨水,減少暴雨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可善用雨水,有效地節省食水。這種現代雨水管理模式,有助解決排水問題,並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

美國早在九十年代已提出海綿城市的建設方法,當中南加州就因為積極推動海綿建設,近年鮮有聽到洪水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反觀缺乏相關建設的德州休士頓就是近年美國洪水最為患的地方,一七年哈維颶風重創德州,降雨量創美國歷史新高,造成三十人死亡,九百億美元損失。

香港地處熱帶風暴的常規路徑,是亞太區內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每年平均降雨量達到二千四百毫米,過往就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水浸。所以渠務署自八九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防治洪患,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引致海平面加速上升、極端暴雨及風暴潮增加,香港需要作出更多新嘗試,以更有效應對洪水挑戰。

因此,政府近年亦開始參照「海綿城市」的理念,如在渠務設施加入綠化天台、多孔透水路面,以促進滲透,減少地面徑流;規畫河畔公園及蓄洪湖等休閒設施,以減低流量,達到蓄洪和滯洪的效果;並採用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統,增強城市的水循環效應,提高城市的耐洪能力,這些措施都能有效應對氣候轉變所衍生的危機。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