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貿易戰未平 AI戰又起


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調仍未落實簽署日期。

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遲遲未簽約之際,美國再挑起事端,突然宣布限制美國企業出口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予中國,繼打壓中國5G之後,再打壓另一個重要科技領域。中國在AI人才、研究及論文發表上,都緊隨美國之後,今次打壓反而又有反效果,刺激中國加速自主研發,令美國自食其果。

中美雙方早前宣布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不過,正式簽約日期遲遲仍未落實。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突然單方面宣布,會在一月十五日與中國簽署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簽署儀式會在白宮舉行,但奇怪的是,北京方面至今仍未證實。

有報道指,其實中國代表團原先計畫於一月初出發,但特朗普單方面宣布於十五日簽約,中國代表團只好改變計畫,於一月十三日出發前往華盛頓,十六日回國。不過,今個月內能否順利簽約,已有更多不明朗因素。本週一(六日)《環球時報》海外版發表題為「China, US shouldn’t rush phase one deal」的英文評論文章,指中美不應該急於簽署第一階段協議,因為重點應是協議的實際內容及其實施。

《環球時報》的評論稱,貿易戰對全球經濟造成極大損害,外界紛紛期望中美盡快簽署首階段協議,就連中國國內的官員亦認為協議的簽署宜早不宜遲,但現時協議文本細節正在作最後修訂,快速簽署並非至關重要,重點應是協議的實際內容及其實施。

評論又指,考慮到中美關係因一些政治風波而日趨緊張,在簽署首階段協議之前仍可能會出現差錯,「畢竟美國之前曾在貿易談判中反悔」,似乎在暗示美國故意加快簽約速度以為自己帶來更好的條件。有分析指,特朗普如此高調宣布簽約日期,是為了將協議包裝為自己的勝利。

中東局勢 節外生枝

另一方面,中東局勢急劇升溫,特朗普下令空襲伊拉克,造成伊朗革命衛隊「聖城軍」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死亡,觸怒伊朗,對方更已開始進行報復。市場關注在美伊關係惡化之下,中國會選擇站在哪一邊,都會對中美關係帶來影響。

事件發生之後,中國至今保持相對低調,《彭博》認為,中國並未準備好和俄羅斯聯手直接介入中東衝突,雖然有出聲批評美國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但只對事件表示關注,並要求各方,特別是美方克制,但未見具體動作。

地緣政治風險顧問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創辦人兼總裁Ian Bremmer表示,中國與俄羅斯在中東目標截然不同,俄羅斯希望見到中東混亂,但中國則想局勢保持穩定。中國政府智囊、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專家時殷弘表示,中國面對兩難,既不想刺激美國特朗普政府,又要與俄羅斯深化關係,更同時要顧及自己的中東利益。

美國希望打擊到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

免壯中國軍事勢力

中美關係正於極脆弱階段之際,美國近日再在科技領域上「攻擊」中國,一方面與中國談判,但一方面出暗箭。美國商務部發布一項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於週一生效,要求美國企業在出口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分析地理信息的相關軟件時,須先獲商務部許可;應用於智能化傳感器、無人機、衛星和其他自動化設備的目標識別軟件,都在限制範圍內。

外媒指出,該項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要防止敏感技術流向中國等國家。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BIS)週一在《聯邦公報》)發布上述新規,出口至加拿大除外。商務部稱,有關產品必須受到貿易限制,是因為產品為美國提供「巨大的軍事或情報優勢」,美國政府認為立即實施這些限制符合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美國於一八年出台《美國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CRA),首次正式引入對國家安全有關鍵影響的新興和基礎技術的規管,為嚴防技術落入「中國、伊朗、俄羅斯等競爭對手」之手,當中包括人工智能等技術。商務部是次頒布的新措施,是該項法案的首次落實。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技術專家James Lewis認為,美國此舉是為了阻止美國企業幫助中國製造更好的人工智能產品,以壯大中國的軍事勢力。英國《金融時報》則指出,美國科技業界一直擔心,全面限制對中國出口技術會阻止中美研究人員交流,有礙技術創新,對經濟與保障國家安全毫無幫助。

其他國家蕭規曹隨

根據文件內容,新規定將影響到一些用到航拍地圖、3D地圖、無人機和自動駕駛等企業。有美國退役陸軍軍官表示,地理空間圖像軟件的用途相當廣泛,可以利用衛星、地面、手提裝置收集訊息,並通過分析系統,去捕捉地面軍事裝置、房屋、人員等變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系統。

最大件事為美國此招可能引發連鎖效應,因為美國習慣向其他國家施壓,硬要人跟隊打壓自己的「敵人」。《路透》指出,雖然新規例只在美國生效,但政府可能會將其提交到相關國際組織,嘗試鼓勵其他國家仿傚採取類似管制措施,亦有可能在未來出台其他措施限制更多類型的AI軟件。

分析指出,美國可能會將新規例交予給《瓦森納協定》的締約國,讓四十二個成員國都對此類軟件的出口進行管制。《瓦森納協定》為一項管制傳統武器及軍商兩用貨品出口的條約,雖然中國並非《瓦森納協定》的締約國,但仍有締約國向非締約國的出售限制。

有傳美國向荷蘭ASML施壓,以斷絕中國的晶片供應。

十大準則 全面管理

是次已非美國首次對中國的AI行業進行打壓,美國去年已出台其他針對AI的貿易限制措施,包括將海康威視、大華、科大訊飛、曠視等二十八間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安防監控業務的中國科企列入俗稱「黑名單」的實體清單,禁止美企向相關公司出售芯片。

美國政府於週二(七日) 再出招,推出一套具有約束力的人工智能監管準則,旨在管理民間企業 AI 技術的開發和使用原則,以期各地監管機構在發展 AI 時實現原則上的一致性。白宮要求聯邦機構在決定監管行動時,該準則能作為西方民主政府參考範本,以對抗威權專制政府使用AI壓迫本國人民。

白宮官員表示,這份聯邦機構對醫藥、交通運輸及其他產業應用AI技術的監管指南包括十大準則,要求推廣公共參與、風險評估與管理、彈性架構管理,尤其應「提倡可信賴AI」,及考量公平、非歧視、開放、透明、安全、可靠,在跨部門合作上融入美國價值。美國之音報道,這份AI準則有六十天公開評論期,之後將公布實施。其實特朗普於去年二月已簽署一份維持美國AI領導地位的行政命令,責令聯邦政府就推廣、應用AI提出研究報告及指南。

標準普爾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羅奇(Shaun Roache)之前接受電視台採訪時已預期,特朗普政府可能會今年推出更多非關稅手段,如針對某些特定部門的特殊出口限制、限制中國公司投資海外等,要使中國很難發展自己的供應鏈。

荷蘭 日本 堵華企業

除此招外,有報道指,華府近期亦不停向荷蘭施壓,希望該國停止向中國出售芯片技術,希望完全斷絕中國的後路。《路透》引述知情人士報道,美國向荷蘭展開密集性施壓,阻止荷蘭向中國出售芯片製造技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曾親自出手,向荷蘭政府進行遊說,而白宮官員亦與荷蘭首相呂特(Mark Rutte)分享一份機密情報報告。

兩名知情人士表示,美國的行動始於一八年,當時荷蘭政府授予半導體設備公司阿斯麥(ASML)向中國客戶銷售其最先進設備的許可,而在其後數個月,美國官員對是否可以徹底阻止這宗交易進行研究,並至少與荷蘭官員進行了四輪會談。蓬佩奧去年六月訪問荷蘭期間,曾呼籲呂特親自阻止ASML的交易。ASML是芯片製造關鍵程序——光刻技術的全球領軍企業,ASML從未公開透露中國客戶的身分,但有媒體披露,該名客戶為中國最大的芯片製造商中芯國際(00981)。

地緣政治關係升級,對中美關係將產生微妙影響。

報道稱,美國的施壓行動似乎已經得到成果,在呂特去年七月訪美後不久,荷蘭政府決定不更新ASML的出口許可證,價值一億五千萬美元的機器並未發貨。呂特辦公室的發言人Ilse van Oevering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稱荷蘭政府不能討論個別的許可案例,而白宮拒絕對上述報道作出回應。

一向與美國關係密切的日本,亦開始跟隨美國去壓制中國的科技發展。日本傳媒報道,日本政府考慮制訂新法,當日企要引進高科技機器時,在稅制優惠措施方面,日本或歐美製產品將優先批准,被指是變相防堵華為等中國企業。

《讀賣新聞》報道,日本政府考慮制訂「特定高度資訊電信等系統普及促進法案」,稍後會提交國會審理,期待今年夏天能施行。報道指,日本民間企業有意引進有關高科技、機密情報的機器,向中央申請稅制優惠或補助款時,當局將根據三點作行審核,包括安全性或信賴性、供應的穩定性,以及國際間的互換性,而基於安全保障考量,日本當局偏向鼓勵日本企業重視第一點,採用日本或歐美製的產品。

從後趕上 激發自研

AI勢成下一個最重要的科技領域,中國國務院於一七年年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畫」,目標是到二○三○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所以引起美國高度關注。

IDC估計,全球今年有關AI的投資額達四百億美元,明年增至五百二十二億美元。德勤的報告更估計,今年全球AI的市場規模將達二萬四千億美元,到二五年會升至六萬四千億美元,所以美國更想保護這個「金礦」。雖然美國在AI的發展在領先中國,情況如量子技術一樣,但美國始終擔心中國會後來居上,所以要「先下手為強」。加拿大公司Element AI的研究報告顯示,現時全球最頂級的AI人才中,美國佔最多數,達一萬零二百九十五人,差不多佔總數的一半,而緊隨其後的就是中國,有二千五百二十五人,與美國仍有較遠距離。

不過,中國始終有巨大的實力,聯合國世界智財權組織(WIPO)去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在私人企業方面,美國科技巨頭擁有數量最多的AI專利,IBM和微軟位居前兩名,但在學術界,二十個擁有AI專利的頂級學術機構中,中國佔十七間,在「深度學習」領域表現亮眼,預計雙方在今年的AI領域競爭將更為激烈。

此外,由CB Insights去年選出的全球一百大AI初創公司當中,頭十名就有四名中國企業,而排在頭位的商湯更是來自中國,估值已達四十五億美元,美國難免更覺受到威脅。

對於中國企業被針對,中國的AI公司仍然是「無有怕」。大疆創新向內地媒體「觀察者網」表示,新規對大疆來說算是一個利好,因為大疆本身有自主研發的航測軟件「大疆智圖」。另一間AI公司科大訊飛亦稱,新規例影響不大,因為該公司擁有的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均為自主研發。北京數字地圖服務商四維圖新,同樣稱不受影響。雖然外界普遍認為美國在AI領域排名第一,但中國近年加速發展AI技術。

美國之前打壓中國的芯片行業,限制美企出口,但由此激發中國企業加速自主研發,而華為等巨頭已率先研發到5G的芯片。今次再輪到AI領域,可能只會再次激發中國的研發能力,趕上美國的水平,與美國的競爭反而更大。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