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謝凱澄:中小企應對疫後付貨風險

中美貿易戰、歐債危機、疫情衝擊等事件,持續對環球市場及貿易造成影響。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加,貿易環境不穩,中小企一方面要爭取生意並同時兼顧不斷上升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又擔心因放帳而導致未能收回貨款的風險。作為出口商想減低風險?首先讓我們一同了解這些初步概念︰ 「付貨前風險」是指出口商與買家雙方簽訂銷售合同後至貨物付運前因買家風險或國家風險而導致損失(例如原材料、半製成品或製成品)的風險,包括: 買家風險:買家破產或取消合同(背約) 國家風險:外匯禁制或阻延、貨物被禁入口、入口證被取消、延遲償還外債、戰爭、革命、暴動或天災令買家無法履行合同等   「付貨後風險」,是指出口商將貨物付運後因買家風險或國家風險而導致的損失,牽涉的損失主要是應收帳款,包括: 買家風險:買家破產、拖欠貨款及買家沒有提取貨物 國家風險:外匯禁制或阻延、貨物被禁入口、入口證被取消、延遲償還外債、戰爭、革命、暴動或天災令買家無法履行合同等   要減低付貨前後的風險,香港出口商除了要密切留意市場發展外,亦可透過向信用調查公司購買信用報告以了解其買家的背景及最新狀況或向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投保以減低風險。 受經濟環境影響或疫情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買家落訂後因船期延誤而取消訂單,又或付貨前已破產等情況屢見不鮮,導致市場上針對付貨前風險投保的需求亦見明顯增長。付貨前風險的保單一般較付貨後風險的保單成本便宜約,中小企可考慮購買以換取更大保障。 建議本港出口商可透過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信保局),購買保障付貨前風險的出口信用保險。一旦買家在付貨前取消合約或倒閉,海外買家拖欠款項,只要保戶已履行合約上的責任並符合保單上的條款,信保局便會根據保單條款作出賠償。   付貨前風險保障須知 想獲取付貨前風險保障,保戶須於訂立有關銷售合同前持有承保付貨前風險的保單 [...]

博客

謝凱澄:3招緩解海運一位難求的瘋狂局勢

近年國際海運持續受到衝擊,先是疫情導致貨櫃嚴重短缺,再來是「長賜號」貨輪於蘇彝士運河擱淺事件等,最近期有鹽田口岸停擺,令全球供應鏈壓力重上加重。在海運一位難求的局勢下,商家如何可以繼續以高效的方法安排貨運,從而保持市場競爭力?相信很多做國際生意的商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觸:為什麼查詢一個海運報價需要等這麼久?是因為這間物流公司不夠專業嗎? 智能化報價及利用混合運輸模式 根據傳統流程,用家都被教育需要長時間等候一個海運報價是必然的。海運價格包含的費用項目絕對繁多,例如海運整櫃,除了基本運費,亦有大量附加費(燃油附加費、轉船附加費、旺季附加費等),而這些費用會涉及不同的持分者。因此在傳統物流公司中,處理及核證報價難免需要花費大量的人手及時間。隨著科技的發展,市面上開始出現了新的選擇。數碼化的供應鏈平台將複雜的貨運數據整合,商家可以網上即時獲得海運報價,減省等待所費的時間及成本。 此外,當有特殊事情況發生,例如蘇彝士運河事件導致船期延誤及運費急升,商家亦可以利用混合運輸模式(空運、鐵路運輸、貨車運輸或快遞等)以平衡客戶期望及提升供應鏈彈性。 海運的運量大,費用相應比較低,但運輸時間亦相對其他運輸模式長,如果無法輕易得知貨運狀況,商家難以作出應對。因此,商家應選擇可提供實時貨運狀態更新的物流服務供應商,了解最新貨運情況,便可作出更合適的安排。 市面上有一些網上平台利用API對接技術,為客户提供實時的貨物追蹤功能,讓他們能隨時隨地了解貨運狀況,令整個生產週期的計算更加準確,減少積存庫量。 數碼化貨運數據 傳統的貨運文件如提單、發票及貨運記錄皆需要人手及時間整合。此外,大量依賴人手操作亦可能出現人為錯誤導致的資訊流失及風險。市面上的數碼化供應鏈平台應用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sis)、區塊鏈(Blockchain)等技術打造的數據儀表板,讓商家可以網上分析現有資訊,例如每月及地區貨運量。商家可以更容易及準確地制定策略及計畫,對全球海運的管理及安排尤其重要。   撰文: 謝凱澄  FreightAmigo總監 [...]

博客

謝凱澄:疫情時代下的跨國貿易新對策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衝擊全球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指,全球經濟在2020年約萎縮3.3%,跨國貿易商家遭遇封關、封城、運費激增、運力不足等多重營運考驗。在新的洪流下,商家應如何以新對策轉危為機?如何把握 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的商機?   足不出戶的新常態令民眾的消費習慣產生了明顯改變。整體經濟放緩的時期,新的網上商業模式正在形成,以支持另類需求的急劇增長。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最近公布的一項報告《2019年全球電子商務評估及新冠疫情對2020年在線零售影響的初步評估》指出,由於社會健康危機,消費者通過電子平台進行網購的趨勢正持續增長,2020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19%。可見電子商務的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因此,除了傳統的線下消費模式外,跨國貿易商家亦應建立擴展國際服務網絡的能力,包括網上下單、送貨、線上追蹤貨運狀態、退貨服務等,以在市場上保有足夠的競爭性及市佔率。 以最低成本實現供應鏈區域化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令全球供應鏈出現了前所未見的混亂情況。各國之間邊境關閉和封鎖政策、港口的停擺及堵塞等,打擊了全球物流中原材料及成品的流動,造成了貨物流量的失衡。 如何降低供應鏈風險?疫情驅使不少企業調整思維,開始審視供應鏈「區域化」(regionalization)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供應鏈「區域化」指在世界多個地區購買原料或建立廠房,將成品直接供應給鄰近市場,以代替產線高度集中一地的生產模式。 穩定高效的供應鏈是絕對是成功的關鍵,有部分人評論此做法較依賴資訊的流通性及持分者的可靠性(例如如何確保及時化生產及解決延誤),可能導致效率下降及成本增加。但隨著貿易戰升溫、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等事件,讓企業不得不再次權衡兩種做法。事實上,2020年5月美國供給管理協會(ISM)的調查顯示,近25%受訪企業正在計劃或已經開始將部分業務遷回國內或主要市場附近。同月麥肯錫公司(McKinsey)的調查中,有93%企業高層均表示將會探索供應鏈重新布局的可能性。 如果要以最低成本實行供應鏈「區域化」,科技應用絕對是跨國貿易商家的最大助力。 數碼化供應鏈管理以減省成本和人力 傳統的供應鏈可以涉及多於28個持分者。當實現區域化時,簡單想像一下,就等同於將一條供應鏈的工作量倍增。在傳統貿易行業上,由獲取貨運報價、訂艙、報關清關、貨物保險到安排貿易融資等,工作大多依賴人手操作,過程可能需要高達一個月時間才能完成,企業更需面對人為錯誤導致的資訊流失及風險。 為解決行業痛點,市面上的數碼化供應鏈平台應運而生。平台應用人工智能(AI)、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sis)、區塊鏈(Blockchain)等技術,讓企業可以一站式實時比較及安排多個國家或地區的海運、空運、快遞、鐵路運輸、貨車貨運方案,減省搜索報價所費的時間及成本。某程度上等於將物流工作量一鍵外判給專業人員,對於資源受限而對國際物流不盡熟悉的中小企來說,輕易降低了安排物流的複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