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Dyson創辦人經歷5000次失敗 最終成功稱霸市場

一個成功的發明家需要具備甚麼條件?對事物的好奇、破格創新、無比毅力是關鍵,而這些特質都在James Dyson身上充分體現。工業設計師出身的James Dyson多年來屢敗屢戰,成功推出一系列風靡全球的家電。在疫情影響下,Dyson的業務表現仍然強勁,而James Dyson本人的財富更升至162億英鎊,首度上英國首富寶座。 然而,James Dyson的發明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多次遇到資金短缺、侵權爭議、被人小看等困難和挑戰,讓我們看看他成功蛻變的故事。 James Dyson出身於英國一個中產家庭,父母是教師,父親在他九歲時因病離世。因為這段童年經歷,讓他明白要靠自己解決問題,所以在成長過程中他一直把挫折轉化成為進步的推動力。 1967年,James Dyson入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修讀家具和室內設計專業及工程專業,自此展開了他的創新之路。 1974年,James Dyson在整理花園時發現配備一般輪子的傳統手推車靈活度甚低,於是動手改良開始設計球輪手推車,更獲得了1977年的建築創新獎。 1978年,James Dyson發現市面上的吸塵機因為集塵袋灰塵堵住氣孔而失去吸力,於是著手研究旋風分離技術,打造無塵袋吸塵機。 James Dyson在1979年到1984年的五年間,製作了5,127個樣本,才發明出世界上首部氣旋式吸塵機。當時,他因為不斷開發欠下巨債,需要抵押房子和依靠妻子養家,最終在1983年發行了「G-Force」吸塵機。 然而,當時在英國的投資者對G-Force不感興趣,James Dyson於是選擇開拓日本市場,發行這部創新的真空吸塵機。 這設計的成功讓他在1993年轉戰英國市場,成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及生產工廠,Dyson第一代吸塵器正式在英國上市,成為市場上最暢銷的真空吸塵機。 [...]

專題

Dyson踩入電動車界

中國將全面推動電動車市場,更會打開大門予外資進入,連汽車門外漢亦不希望錯失是次掘金機會。英國著名吸塵機品牌Dyson,宣布進軍電動車業務,將斥資二十億英鎊興建電池廠及電動車研發生產之上,預期二○二○年便有首款產品面世。 英國的Dyson以中高檔家庭電器聞名,主打產品為吸塵機,售價達數千元,而其他家電如風扇、風筒等,亦較市場上其他牌子賣價高出數倍。創辦人James Dyson向員工發信公布電動車大計,表示明白市場競爭激烈,但對電動車業務仍有信心,相信增長很快便會跑贏其他業務。 事實上,電動汽車並非與Dyson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因為電動摩打及電池技術,是發展電動車核心技術之一,亦是Dyson擅長的領域。James Dyson本身亦是一位發明家,對汽車排放引起的空氣污染問題非常關注。他透露,電動汽車於兩年前已開始準備工作,並成立汽車研發團隊,已擁有四百名工程人員,並分別向大眾汽車、Tesla及Aston Martin等挖角,現時將會進入與政府及供應商等商討的階段,所以是時候將計畫公開。工廠選址仍有定案,未知是英國還是亞洲地區,預料未來數月會落實。 James Dyson續指,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已經注意到柴油引擎汽車排放物所引起的空氣污染問題,並在九十年代初設計了一套可以安裝在車輛排氣系統上,以捕獲微粒的氣旋過濾器系統。不過,由於政府及業界對空氣污染採取漠視的態度,令有關氣旋過濾器系統未有繼續發展,但Dyson對相關問題的關注並未停下來,推動電動車將會是一個根治空氣污染問題的答案。 之前Dyson收購美國電池公司後,一直有傳目的正是為發展電動車鋪路。該公司相信,自家生產的電池會較市面的更高效,不單耐耗,充電時間亦較短,有助提升競爭力。 中國藍海待開發 Dyson的部署,更正好配合中國開放電動車市場的計畫。《彭博》上週引述知情人士報道,指中國擬取消自貿區內外資對電動車業務的持股限制,允許外國企業獨資建立電動車業務,計畫最快於明年推出。 內地政府將新能源汽車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計畫在未來十年內,將插電式及純電動車的銷售額提高十倍。今年六月,已傳出美國電動車生產商Tesla於上海臨港開發區設立在中國的首個車廠,並與內地企業成立合資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