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系列

邱達根充當紅娘,撮合創客與投資者

當馬雲在林鄭月娥面前提出減收科創企業稅款建議,以助startups生存擴大時。可知道更迫切的問題其實是資金的注入,市場上不少具創意的科研項目,都在萌芽階段「因財困而失機遇」。過去20年從事大中華、北美和以色列的科創公司投資併購,並帶動數家先後在港交所及深證所上市的邱達根(Duncan),最近更出任數碼港投資者網絡主席,為專業投資者與科創項目牽紅線。 撰文:葉永成 | 攝影:鄺銘漢 數碼港投資者網絡(Cyberport Investors Network, CIN)上月初正式成立,身為數碼港董事的邱達根兼任主席,他說,目前組織有50個創投基金、私募基金和天使投資者等逾100個專業投資者,海外及內地約佔30%至40%,其餘為本地專業投資者,包括基金、公司及家族企業等。 「這些投資者關注科創不同階段的融資需要,如創業初期的種子和天使輪投資、Pre-A至Post-A輪融資。基於投資者具備多樣化的投資組合和雄厚的投資實力,不但提升數碼港科創的融資和創投項目對接能力,支援數碼港創意社群內不同公司的融資需求;投資者成員更會分享他們的投資經驗、幫助吸引更多的戰略投資者和促進更多的合作機會。」 冀吸納更多A輪融資 CIN的當然成員除了早前成立時注入的2億元創業基金外,邱達根創立的慧科資本也在組織之內,其餘知名的投資者有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浩觀、海通國際、聯想創投集團等。他說,雖然近年本地基金愈來愈願意參與創投,但以支持後期融資為多,真正參與創企起步階段的投資仍不足,希望網絡能提高這方面的意識,並吸引本地家族基金參與。 資金來源準備就緒,創企又有多少呢?他指數碼港創意社群有近1,000間數碼科技公司及初創企業,CIN透過善用各方成員的網絡與資源,不但引入更多優質的投資,促成更多的項目對接,更能為投資者有效覓得快速增長的創企進行注資。 他進一步解釋,CIN的投資者成員會扮演Mentor(導師)的角色,積極參與創科交流活動及分享其投資經驗;吸引更多的戰略投資夥伴及與本地及國際投資網絡聯繫,促成更多合作機會,以及透過研討會及工作坊,培育更多投資者,鼓勵更多投資者參與注資。 「CIN的重點在於配對,我們會為創企提供一連串項目演示及融資訓練,加強其融資能力。再因應投資者不同的投資策略和心儀投資類別,如資金規模、行業及科技範疇、業務成熟度和地理位置等,連繫相關的初創項目及投資機會。」 累計融資近30億港元 目前,數碼港創企在2016/17年度已籌集了逾9億港元,本年度截至10月為止,累計融資近30億港元。投資者來自廣泛地區,包括中國內地、美國、東南亞、非洲等,可見創企的發展潛力獲得投資者的廣泛認同。 無可否認,投資創科企業風險高、回報期長,科研產品往往5至7年也未必能推出市場,為何仍可吸引到投資者?「VC(Venture Capital)不同於傳統的生意,很難量化投資與成功的比率,內地的創企數目也非常之多,成功的如騰訊、阿里巴巴雖然是少數,但前者每日有9億個活躍用家在使用微訊支付,所產生的的周邊經濟效益相當驚人。」 他再舉出數碼港創投融資的成功個案,專家配對平台Lynk是「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首個投資項目,於2017年7月完成4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其投資者包括珠海大橫琴、東南亞的豐隆集團和非洲的CRE風險投資公司。其業務已拓展至新加坡及印度市場,並計劃於2018年於美國設立分部。 GOGOVAN:數碼港首隻獨角獸 又例如GOGOVAN於8月份宣佈與內地58速運策略合併,成為數碼港首隻獨角獸(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流動支付公司TNG Wallet於9月完成破紀錄約1.15億美元(約9億港元)的A輪融資,並宣布把業務拓展至包括英國在內14個市場等,都反映出創投項目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他認為不少創科公司都有一定研發團隊,開發能力及潛力不容忽視,可是香港市場細、地方少,創科要走出去是必然的發展進程,故此早前聯交所建議推出創新板,令創企有多一個上市的渠道,但上市不是創企離場的唯一選擇。根據市場數據,約9成創企均以併購形式離場。 有多年A輪融資的經驗的邱達根表示,北美、以色列等地也想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惟囿於法規、工作簽證、知識產權保障及文化差異等重重關卡,不少創科也會依賴香港的渠道和優勢,作為跳板。數字絲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機會,將有利資金流入,人才爭奪戰會是下一波的趨勢。 電競及遊戲軟件空間大 他希望有更多投資者參與香港企業的早期投資,指出香港的獨角獸、市值達到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現時約有8至10間,認為港創企在金融科技方面質素並不比海外差,他以電競及遊戲軟件設計為例,創意在內地反而有掣肘,在香港的生存空間或許更大。 他指出,香港擁有許多優秀的初創企業和出色的數碼科技解決方案,當中包括炙手可熱的金融科技 (FinTech) 和人工智能(AI)項目。CIN的成立,就是一個為創意社群而設的獨有平台,將具備潛力的科技初創企業和知名投資者連繫起來。 荔園:不能磨滅的祖業 創投以外,邱達根也接掌了父親遺留下來的心血——荔園的業務,1949年開業的港產遊樂場,曾是六七十後一代港人的集體回憶,對此,他始終忘不了小時候跟父親巡園,連做功課也在園內的日子。 「自荔園於1997年結業後,爸爸生前在家庭聚會中,不時談到想重現荔園。在我眼中他是一個創業家,不停開新的生意,做不同的業務,要做到與時並進。他看到其他遊樂場時,感慨說我們應該活化荔園的營運。」 過去幾年,荔園曾先後於中環海濱廣場及亞洲國際博覽館短暫「復辦」,他說,今後的部署是會物色一個永久的室內場地,並透露很快便會有公布,而於尖沙咀開業的荔園茶餐廳,會是重現荔園的第一步,也不排除以連鎖店模式開多些分店,讓港人重拾昔日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