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時事

林鄭:冀夥拍深圳 打造國際科創中心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到訪廣州和深圳,與廣東省及深圳市領導會面,她指出,對粵港兩地未來的合作,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前景充滿信心,香港將抓緊大灣區的重大機遇,希望與深圳在推動創科、吸引人才、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探討進一步合作空間,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聯手打造「雙城經濟」。     林鄭月娥率隨行局長昨早與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及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會面,其後一行人其後與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及深圳市市長陳如桂會面,保安局局長李家超亦有出席。 林鄭月娥表示,感謝廣東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直支持香港,包括配合落實在各口岸實施的防疫措施,早前來港支援香港進行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的檢測人員也有很大部分來自廣東。她期望能在香港進一步控制疫情後,可以盡快開始逐步及有序地恢復粵港兩地人員免檢疫往來。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廣州與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右)會面。   香港對粵港兩地未來的合作,林鄭表示,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前景充滿信心,因為香港具備獨特的優勢,而粵港兩地有長期的合作基礎;同時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領導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先後公布了多項支持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不少已經落實,包括便利香港居民特別是青年人在大灣區就業、升學和生活的措施。她指,在北京與中央部委領導討論中央支持香港經濟的措施,部分須廣東配合實施。 林鄭月娥(左三)一行與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右三)和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右二)進行會晤。   另外,國家日前已公布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當中也提到要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她期望兩地政府共同為此作出努力,為大灣區及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

大中華時事

五中全會確立港新定位 建國際創科中心

九屆五中全會通過日前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官方新華社披露建議詳細內容,涉及港澳部分有三百字,《建議》又為香港提出新定位,要求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雖然定下的是未來五年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至十五年後的遠景目標建議,但涉及港澳部分,依然以政治論述為主。《建議》強調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並重申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治澳,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實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落實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 《建議》還包括「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建議》共60條。其中最受外界關注的部分是「創新驅動發展,塑造發展新優勢」和「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撑京滬大灣區 建科創中心 《建議》指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撑,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未來將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撑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台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同時,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構築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 《建議》還指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暢通國內大循環。要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此外,要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完善節假日制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認為,五中全會對於港澳政策的基調,仍然是以政府穩定為主,顯示中央研判香港局勢,認為政治穩定最重要。對於《建議》特別提到香港要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反而無重提過往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等定位,葉國謙認為,上述三個中心是固有定位,其中航運中心更面對內地挑戰。 葉國謙認為,《建議》只提及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顯示這是中央對香港的新定位,亦是為了配合大灣區發展。香港作為國際城巿,有條件與深圳連結,成為新的創新科技中心,共同推動大灣區發展。   [...]

本港時事

陳茂波:大灣區建設港抓機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撰寫網誌指出,本港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有所改善,按季更上升3%,結束連續五季跌勢,經濟初現見底迹象。另一方面,國家發展進入新階段,五中全會剛發表有關「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而粵港澳大灣區是本港參與國家內循環的重要切入點,香港須抓緊這重大機遇,在助力國家建設的同時,也為本港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他指出,隨着部分防疫社交距離措施進一步放寬,市面人流以至食肆及商場均人氣漸旺,但今年以來失業率已升至6.4%,部分受疫情直接衝擊的行業壓力更大,即使整體經濟改善,一般打工仔仍面對困境。除了疫情變化,現時金融市場估值偏高,與實體經濟表現背馳,其後可能出現的波動及導致的資金流變化將影響環球經濟,對新興經濟體或造成更大的衝擊。 他表示,內地五中全會剛發表了有關「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反映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現時中國人均GDP 約1 萬美元,與發達經濟體仍很大差距,只要內地經濟持續增長,人民收入增加,消費行業仍有很大增長空間。港商可從推動優質產品擴大內銷、拓展進口分銷業務等,積極參與內需市場。另外,香港擁有遍及全球的商貿網絡,可提供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商務和高增值服務,在雙循環的相互促進中發揮更積極作用。 他又指,香港在「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發展仍繼續發揮重要的功能及平台角色,大灣區更是香港參與中國內循環重要切入點,需抓緊這個重大機遇,助力中國建設同時為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另外,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亦發表網誌表示,港企應利用大灣區作為平台作商業活動,灣區建設能為本港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積極參與國家內大循環,將為本港經濟發展翻開新篇章。 [...]

大中華時事

十四五規劃:建設製造與網絡強國 提出2035年遠景目標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昨日(10月29日)在北京閉幕,會議稱有198 名中央委員、166 名候補中委出席。除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指出在十四五時期要擴大內需,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同時以科技自強為戰略支撑,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會上還提出未來15年「遠景目標」,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中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基本建成法治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等。。中共中央將於今天(30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五中全會精神。   一連4天的中共第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會議由中央政治局主持,聽取和討論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所作的工作報告,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根據大會公報,由明年開始的「十四五」(2021至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國內市場更加強大,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並「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同時提出2035年的遠景目標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會議回顧了「十三五」的成果,指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 對於國內外形勢,會議判斷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 會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方向,為未來5年國家發展勾畫藍圖。會議公報稱,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撑,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以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十四五」涉及約12項目標,其中一半關乎經濟建設,包括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並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產業發展領域上,要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內需方面,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 至於2035年遠景目標主要有9項,除要成為創新型國家前列,也須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以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等,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至於港澳,全會僅提到一句「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但5年前十八屆五中全會時有較多內容,包括「深化內地和港澳合作發展,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     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