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小龍: 由黑死病到西班牙流感,看疫情後經濟的變化

世界經歷了過一年多之後,經濟及社會都出現一些大變化,例如在家工作,網購等的興起。有些經濟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和其他流行病一樣,對土地和其他資產所有者與勞動力提供者之間的收入分配產生了重大影響。結果就是收入分配趨於更加平等。筆者在此先天下憂而憂,借古鑒今,由黑死病到西班牙流感去看歷史的疫情重構社會秩序。 黑死病改變歐洲社會結構 黑死病(英語:Black Death)是人類歷史上極嚴重的瘟疫之一。在14世紀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2億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但是這一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嚴重影響,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 自古自今,世界的財富都是集中在10%至20%的富人手上。而在黑死病之前的時間亦不例外。但是疫情改變了社會的結構,也成為歐洲經濟變遷的催化劑。有歷史學家發現義大利西北部的 Sabaudian 在 1300 年時,前 10% 有錢人的財富占整體 61%,黑死病爆發後的短時間內劇烈下降,接著逐漸降低,到 1450 年降低到 47%。而法國南部、西班牙東北部、日爾曼、英格蘭也有類似狀況。 其中一個原因是富人死去,他的財產由其他人或者低價流出市場。同時14世紀初期歐洲存在大量農奴,土地昂貴。但黑死病將這種情況扭轉。大量人死去,令到勞動力出現短缺,這提高了當時歐洲的工資水準。地主想要雇傭到合適的人手,就必須支付更高的工資,給予更好的待遇。瘟疫倖存者比1348年前擁有的個人財富反而增加了。而令到大量農奴開始富有起來而擺脫奴隸的身份。而由於勞動力短缺,這也直接推動了工具改良和技術創新。 此外勞動力的急劇減少,而且富人的死亡令到耕地價格及租金下降。或者部份地主從定期租金制度轉向分成租佃制,農奴開始得到解放,成為自由勞動者。農奴制度的瓦解使得農民開始自由流向城市,階層開始出現流動。以前主要由貴族領主掌握財富及權力,但這樣之後舊貴族的話語權大幅下降,而新的資產階級流動上來,最終引起雙方之後的衝突。 西班牙流感及一戰對現代社會秩序影響 黑死病之後,同樣的疾病多次侵襲歐洲,較晚的幾次大流行包括1629年到1631年的義大利瘟疫、1665年到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679年的維也納大瘟疫、1720年到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等。而之後今次我們講的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如何對經濟及社會秩序帶來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當大家以為世界已經開始和平。1918年初爆發了西班牙流感。一般流感暴發通常死亡的是幼童及老年人、或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但本次流行事件死者最多的卻是青壯年。西班牙流感造成當時世界人口約四分之一的5億人感染,在美國,總人口1.05億中約有28%的人感染,有500,000至675,000人死亡(占人口的0.48%至0.64%)。 由於年青人的死亡,特別是男性(有說因為軍隊中感染),或戰爭令到大量男性從軍。這導致了勞動力短缺。在美國帶來的勞工短缺問題為女性加入就業大軍,從而女性權益帶來正面影響。例如1920年美國國會批准了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賦予美國女性投票權。 當然在大流行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亦是影響當時的社會秩序及國際平衡。如奧匈帝國徹底解體,分成了匈牙利、奧地利等國。奧斯曼帝國終結;德意志帝國終結,德國失去了1/8領土,海外殖民地被列強瓜分。俄國發生了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美國成為最大的債權國和資本輸出國,世界金融及工業重心開始向美國轉移,美國成為軍事強國等。英國的領導地位,及英鎊霸權受美元挑戰。 當然西班牙流感對經濟部份國家影響反而有限。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經濟結構的差異。一個世紀以前,只有不到一半的工人受雇于服務行業。現在,大約有86%是。戰爭影響是一個相關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仍對生產需求仍然很大。政府命令工廠保持開放,以滿足戰爭需要。這也是西班牙流感對經濟影響有限的原因。 當然之後這也埋下二戰的原因,一戰後的德國,1923年中,德國的物價一個月內上漲了2500%。這原因是德國在戰爭1914 -1918年流通貨幣總量增加了5 倍,但是, 在戰時經濟條件下, 由於物價由官方控制並實行食品和生活日用品配給制, 通貨膨脹尚處隱形。戰爭後,由於經濟要從戰後復蘇,流通貨幣數量日益增加。令到通貨膨脹猶如脫韁野馬。這也導致之後走上極端。 那麼在這一次疫情之後,我相信不論經濟,社會的結構及各國地緣政治都會發生什麼的變化? [...]

環球時事

【疫市焦點】全球化助疾病傳播,人類健康最大隱憂

人類攻克流行疾病的道路還很漫長。 人類的發展史,伴隨著大大小小各種瘟疫和疾病。只是今天與昔日的最大分別,在於疾病的傳播範圍和社會受影響的程度。新冠肺炎之所以短時間內肆虐多國,和當今全球一體化有密切關係,因而成為全球共同的「敵人」。其實早在2006年,世衛組織便有一篇名為《開發中國家之疾病控制優先項目》的報告,公共衛生政策之四大核心挑戰之一,就是新興傳染病的大流行,並且因全球化經貿活動使各國休戚與共。 撰文 蘇梓 回顧人類史上那些可怕的瘟疫,有幾個不能不提,因為它們不僅僅只是導致人口數量減少,有很多改變了社會的形態甚至歷史的走向。相較於當時人類面對疾病時的束手無策,現代人有發達的醫療和教育水平,資訊傳播亦無遠弗屆;只是每當新一波的疫情來襲,人們仍然受到很多未知因素的挑戰,能做的便是吸取歷史教訓,以便日後有更強大的力量抵抗疾病。 黑死病:消滅三分之二歐洲 說起疾病,不得不提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黑死病。它產生於十四世紀中葉的歐洲,屬於淋巴腺疾病,有醫學理論指出它和鼠疫病理相同。黑死病的死亡率非常高,令當時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絕對稱得上是世紀瘟疫。 從正面角度看,黑死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發展,加快結束了黑暗的中世紀。人口死亡率的急劇上升,導致了社會勞動力供給的急劇減少,這也使得均衡薪資上漲,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成為推動社會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催化劑。到了十四紀末,由於歐洲的持續通貨膨脹,產品短缺,負責生產的工人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薪水大幅上漲。 黑死病是人類史上最為恐怖的瘟疫。圖為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蔓延的情形。 正因為此,黑死病被視作中世紀中期與晚期的分水嶺,成為了中世紀歐洲社會轉型和發展的一個契機,原本非常艱難的社會轉型,因為這場瘟疫而變得簡單。它使處於專制地位的天主教會威信日益下降,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百年來,人類社會有4場體量相稱的瘟疫,分別發生於1918、1957、1968和2009,其中最嚴重的是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大流感,令人聞之色變。它曾經造成全世界5億人感染,5,000萬到1億人死亡,而且多為20到40歲的青壯年。若說這場瘟疫帶來的最大教訓,就是全民意識到流行傳染病是要所有人都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於是自上世紀20年代起,各國政府對流感的認知開始轉變,這種轉變體現在公共衛生政策的變革中。 歐洲瘟疫:令美洲文明消失 在哥倫布未發現美洲這塊「新大陸」之前,這裡的原住民約有500萬,隨後歐洲人的到來將各種疾病帶入美洲,瘟疫此起彼伏,導致原住民徹底滅絕。儘管歐洲殖民者殘害了許多美洲原住民,但這和瘟疫帶來的殺傷力相比不值一提。隨著歐洲人的入侵,麻疹、天花、腮腺炎、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逐漸蔓延到了美洲,而這片封閉的大陸毫無招架之力。因為美洲長期與世隔絕,原住民們之前從沒患過上述疾病,他們的免疫系統對這些疾病的抵抗力非常低,這就是導致當時大批原住民死亡的原因。歷史證明,令南美著名的阿茲特克文明消失的,不是殖民者的武器,而是一場場的瘟疫。 再過去,疫病以其極強的傳播效率、極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社會恐慌。人們開始循各種途徑尋求出路。人們的信仰產生動搖,人際關係和道德價值體系也得以重構。以中世紀歐洲發生的黑死病為例,當人們所採取的應對措施都無法奏效時,他們便把瘟疫產生的原因歸結為人類自身的深重罪孽招致上帝的憤怒,於是得到了上帝的懲罰。 肺炎病毒重創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