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時事

特首政策組成立 黃元山棄議席轉跑道任組長

特首政策組於今天(28日)成立,原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立法會議員黃元山出任特首政策組組長,並於同日正式上任,將籌組特首政策組組員,並領導特首政策組開展工作。行政長官李家超指,黃元山有多年從事政策研究工作的豐富經驗,有國家大局思維,又關注國際形勢,是特首政策組組長的合適人選。深信他能帶領特首政策組,出謀獻策,協助特首和特區政府施政。黃同日辭任立法會議員及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成為立法會改制一年後第5名辭任加入政府的議員。 黃元山出任特首政策組組長   團結香港基金常務副主席陳智思就黃元山獲委任表示歡迎,並相信黃的經驗和專長,可在更大範圍對香港作出貢獻。李家超期望,特首政策組可作4點貢獻,包括從高瞻遠矚的角度,倡議及協助制定長遠和策略性政策;緊貼國家發展,包括方向、計劃和政策,分析及建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對接重點,主動參與推動和作出貢獻;審視國際關係和形勢,分析機會和風險,讓政府既可以把握機遇,創造有利發展的環境,同時又可以防範風險;及掌握香港民情,了解市民關注大方向和重點,並發掘有利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協助決策方向和制定措施。   特首政策組編制達40多人 政府發言人回覆本報查詢時稱,編制及運作與過去的創新辦及中央政策組相若,包括設3名副組長及數名助理組長,共40 多名員工,並繼續設給大學智庫的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同時恢復中策組年代做法,按需要委任特邀顧問。政策組亦會沿用以往的薪酬待遇,黃元山月薪為首長級薪級第8 級,即至少30.2萬元   現年48歲的黃元山於2015年加入團結香港基金,曾為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他亦曾為立法會議員,現仍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國商業學院客席副教授。他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後考獲耶魯大學國際關係所東亞研究碩士學位,以及香港大學公共行政學博士學位。他先後在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工作,包括瑞銀倫敦總部執行董事和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董事總經理。他曾任多項公職,包括金融發展局董事局成員、市區重建局董事局成員、城市規劃委員會成員,以及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等。   [...]

本港時事

團結基金獻計發展文創產業 夥灣區「產學研結合」

團結香港基金為其日前發表的藝術創新研究報告《數字時代的文創產業發展》舉行視像發布會,針對新局架構與策略、內容創作與開發、數碼建設,以及人才培訓四個政策範疇,提出建議供下屆政府參考,為香港發展文化數據與文化知識產權(文化IP)的數碼建設提出策略建議。 霍啟剛和黃元山更以「包剪揼」遊戲的方式探討未來的文化政策。 團結香港基金副主席陳智思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中賦予香港新的文化定位。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鄭李錦芬,團結香港基金副主席、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立法會議員、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霍啟剛,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香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會長鄧淑明,電影人(監製、導演和編劇)張艾嘉,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參與並作分享。   團結香港基金副主席陳智思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中賦予香港新的文化定位。新任行政長官與政府班子履新在即,香港必須訂立新的文化願景,充分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同時立足本地發展。如果沒有大膽的願景、清晰的策略和積極的領導,將香港打造為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願景只會淪為空談,難以作為具體目標去實現。」     《報告》在四個主要政策範疇內提出建議。首先,對於有望於新一屆特區政府架構重組後成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報告》通過分析韓國、英國,內地和台灣文化決策局的架構,建議擬成立的文體旅局須將文化及藝術、創業產業、傳媒、版權四大核心領域納入「文化」管治架構,推動跨界合作,創造協同效應;第二,文創產業的內容方面,需要驅動藝文內容創作,完善藝術科技政策,《報告》建議特區政府設立支持「內容開發」的新資助機制,促進整個文創產業的跨界創作和互動;第三,文創產業的「硬件」方面,《報告》認為應該開發文化數據系統,搭建文化IP交易平台;最後在人才培育方面,《報告》希望政府能夠制訂清晰路線圖,培育新世代人才。   霍啟剛和黃元山更以「包剪揼」遊戲的方式探討未來的文化政策。對於未來文化政策的制定者,霍啟剛以韓國為例,認為其應該具備新穎的思維和前瞻性,除此之外,霍啟剛認為新局除了需要具備政府的經驗,還需獲得商界的支持、業界的支持、社會的支持;黃元山亦表示面對數碼化轉型,其應該具備開放性的思維、國際性思維、能夠結合多元科技元素,具備影響下屬體系的能力。   針對《報告》提出的構建文化數據收集和分析系統,鄧淑明表示,當前文化數據存在資料零散、定義不一、多數非機讀格式因而難以運用、欠缺多元化、未能迎接新興市場等問題。她表示,對於文化大數據在個人私隱方面的問題,需要有清晰嚴格的規管。   [...]

可持續發展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倡港成亞洲可持續金融中心

近年全球氣候變化備受關注,多國都表示要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減少碳排放,至於香港則致力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最新發布研究報告《香港領航,推動建立綠色和可持續基礎設施投資基金中心》,概述了對香港政府在加強其法律、稅收和監管環境方面的建議,以促進或吸引在香港設立綠色和可持續投資基金,實現綠色經濟。 報告旨在探索香港作為區域金融中心的潛力,以吸引資金為綠色和可持續基礎設施項目融資。報告側重於對綠色和可持續基礎設施項目提供指引,從潛在的稅收優惠至投資基金結構,再到淨零排放經濟。 報告也比較了三個位於亞太區的司法管轄區(澳洲、新加坡和香港)的綠色和可持續基礎設施融資的資本市場發展。 四大建議  完善綠色金融基建 報告向特區政府提出四項主要建議,包括:優先檢討和修訂香港的相關稅收政策和激勵措施,以適應「新基礎設施」、「綠色基礎設施」、「可持續基礎設施」等不同範疇的基礎設施,鼓勵基金投資此類項目;另積金局通過強積金基金管理人將其投資組合的一定比例分配給環保、社會和企業管治(ESG)或氣候相關的產品,並將基礎設施視為強積金平台上的合資格資產類別,以促進具有綠色和可持續影響的投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議在香港設立有限合夥基金(LPF)或將離岸有限合夥基金遷往香港有限合夥基金並納入資助計劃;及建議進一步引入促進綠色和可持續的跨境基礎設施投資的政策; 例如,隨著香港和中國內地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市場變得更加穩健,在香港上市的綠色和可持續基礎設施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等投資產品可開放給內地投資者投資,反之亦然。   除了四項主要建議外,其他建議包括:鼓勵其將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策略實踐於綠色和可持續基礎設施項目,例如為北方都會區和明日大嶼願景發展計劃的基礎設施提供指引,以確保項目從一開始便符合綠色或可持續的標準;亦鼓勵政府與大灣區及其他地區的城市合作,進行戰略基礎設施規劃、制定標準和收集碳排放數據。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副會長兼政策研究與宣傳工作組聯合主席兼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基礎設施對全球經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能源、交通和通訊等碳排放密集行業如果得到合適的基礎設施和投資配套支持,便可以成為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關鍵動力。 作為具有完善金融平台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可以幫助引領資本市場把資金投資在可持續的基礎設施項目,以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經濟。 [...]

本港時事

團結基金提23項建議 助加快房屋供應縮上樓時間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日前(14日)發布的最新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提出23項建議,希望特區政府短期內填補加快房屋供應,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盡力在2025年或之前落成12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爭取讓公屋輪候時間由目前的5.9年大幅回落至3.7年。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認為,政府應主動研究對短期加快房屋供應最有幫助的建議並全速實施,縮短公屋輪候時間。報告預計,2026至2030年間香港將有約23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落成,對此,期盼政府拆牆鬆綁,將其中12萬個單位提前到2025年或之前落成,相信此舉有助於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或可由目前的5.9年大幅回落至3.7年。   報告亦建議,政府參考過往「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的做法,引入承建商一併負責公營房屋的設計和建造,用好市場力量提高發展效率;成立專責區域發展的部門,為每一個新發展區和大型土地開發計劃設立專項辦公室,並考慮為規劃署、地政總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屋宇署、房屋署等土地房屋發展主要相關部門,建立量化績效指標;適當提高港深邊境地區發展密度,並考慮適度放寬輸入外地工人,將「組裝合成」建築法等新技術應用普及化,提升整體工程容量等。   此外,政府可考慮採取減低強拍門檻、研究地積比率轉移、採取更具彈性的收購賠償等措施,加快重建步伐。   至於填海項目,基金會認為,政府可改變過往先制訂上蓋發展的「分區計劃大綱圖」、再開展填海工程的做法,建議同步進行填海工程及上蓋發展的城市規劃程序,加快發展進程。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說,政府亦要繼續推動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願景等長遠土地開發計劃,避免項目陷入「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的無限輪迴。 左起:基金會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基金會副總幹事兼立法會議員黃元山。 [...]

本港時事

港大經濟研討會 集思廣益論疫後經濟

隨著第四波疫情開始受控及新冠疫苗抵港,香港的經濟有望於2021年下半年逐步復甦。港大經管學院與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日前舉行「香港經濟前景展望」研討會,廣邀中外經濟學者、政府官員、商界及社福界,共同為本港疫後經濟復甦出謀獻策。   港大經管學院院長蔡洪濱(右一)、香港交易所主席查史美倫(中)、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右二)、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Paul Romer(左一)、港大首席副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左二)出席專題討論環節。   研討會邀請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保羅·羅默(Paul Romer)、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及超過20位公營機構與商界的專家領袖參與,並集中討論在現時全球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促進本地經濟穩定發展的可行方案。研討會涉及五大範疇,當中包括重整香港經濟結構、土地及房屋改革、政策改革及市場發展、人口老化及貧窮問題、以及教育、社會平等及流動性。 陳茂波:化機遇成真正的社會及經濟利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十四五規劃為香港帶來龐大的機遇,然而環球趨勢包括地緣政治緊張、氣候變化加劇及近來疫情等亦帶來重大的挑戰。因此,他指出,找出影響香港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的障礙,例如土地供應及人力資源等,並採取可行的應對方案尤其重要。只有這些障礙得到處理後,才能發揮最大的發展潛力,將香港的機遇化為真正的社會及經濟利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研討會上致詞。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Paul Romer從環球經濟角度出發,提出個人見解。   Pau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