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香港郵輪業如何起飛

耗資近82億元興建而成的啟德郵輪碼頭,自2013年開始營運以來,一直是旅遊業、航運業,以至香港旅發局在國際上推廣香港的焦點,各持分者皆看準郵輪業在亞洲興旺起來後,為香港本土經濟帶來的龐大商機,但香港本身是否具備發展郵輪業的條件?難道只是單天保至尊,依靠一個郵輪碼頭就可以成事? 政府推動的經濟政策,期望與現實有時難免會有落差,大眾及傳媒的焦點,更只是一味聚焦在啟德郵輪碼頭營運商所管理的零售經營情況,較少觸及香港本身具備的發展郵輪業基本條件。今年2月,香港「香港郵輪及遊艇業協會」終於正式成立,以一個中立角色,聯繫業界及為有志投身行業的人士設立培訓課程,從內部開始,助香港郵輪業急起直追,加上多間國際性郵輪公司所進行的一連串發展亞洲市場策略,勢將開啟一個全新的郵輪時代。 香港成國際郵輪中心之路 國際郵輪協會(CLIA)曾發表調查報告,指出郵輪業務未來數年的表現將超越其他旅遊產品,預計於2020年間,全球郵輪旅客數目將達3,000萬人。郵輪旅遊遍及全世界,而報告更指出,亞洲郵輪市場的年增長率將平均達8至10%,稍為高於全球的7%平均增長率,顯示郵輪市場板塊正逐漸由歐美遷移至亞洲地區。 有郵輪業界人士指出,亞太地區郵輪市場,主要劃分為兩部分,一為南亞地區,主要以新加坡等為中心或母港;另一為北亞地區,分布香港、上海、東京等地的港口。隨著近年內地經濟高速增長,預計北亞旅客數量將持續增長,未來數年北亞市場更將超越歐洲,成為世界最二大郵輪市場,市場佔有率僅次於排首位的美國。香港作為郵輪業後起之秀,面對鄰近地區的激烈競爭,如何分一杯羹? 「香港郵輪及遊艇業協會」總理事楊梓呈是協會的創辦人,她表示:「無論中國或香港,過往的航運業都很強,不過主要是發展貨輪為主,更早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貨櫃郵船,但近年已開始轉為發展客輪,令這些輪船不再單純是交通工具,而是由酒店及度假村結合而成的海上度假村,並形成新的產業。現時歐洲五大郵輪公司,已陸續開始進駐亞洲,部分總部更設於北京及上海,因為大家都已經意識到,陸上旅遊業已接近飽和階段,需要有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國際郵輪協會的調查報告亦有顯示,亞洲郵輪業持續發展蓬勃,遊客量在三年內平均每年增長達29.3%;現時,香港在亞洲區的停泊港(Port of Call)次數亦排行第三,顯示香港於國際上具有相當的吸引力,所以香港絕對有條件成為一個國際郵輪中心。」   未達預期成績的郵輪碼頭 一個行業的興旺,是群體的力量,所謂眾志成城,就是這個意思,不是單單政府的意向就可以成事。啟德郵輪碼頭是個橫跨十多年的大型基建計劃,屬於《啟德發展計劃》首階段的項目之一,建築物及首個泊位於2010年5月動工,於2013年3月16日進行測試,至6月1日竣工,再於同月12日試驗開幕;首個泊位於7月竣工,次個泊位於翌年9月啟用,首架靠泊啟德郵輪碼頭的郵輪是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旗下之海洋水手號。 新碼頭落成,自然朝氣勃勃,一片向好,當時的旅遊事務專員容偉雄曾指出,郵輪碼頭的定位,是力爭「傳統郵輪旅客」,亦即是指主要來自歐美、非洲及中東的客戶,由於郵輪旅遊在內地及亞洲還未普及,因此市場潛力非常巨大。他亦指出:「內地市場,特別是華南地區是本港郵輪業的重要市場,預計高鐵及港珠澳大橋在未來數年內全面落成後,遠至北京、上海或鄰近廣東省往來香港都變得更加方便,成為開拓郵輪旅遊客源的一股重要推動力。」此外還有一連串在海外進行的大型推廣計劃,以及專為商界而設的優惠措施。 但努力了近三年多後,得出的結果,是郵輪碼頭始於沒有為香港經濟帶來預期中的龐大收益,雖然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在近日亦發表文章,再一次重申支持港府的郵輪中心計劃,並指出香港郵輪旅遊在過去數年一直穩步增長,由於每年只有半年為旺季,故停泊碼頭的郵輪亦因應減少。 但有業界翻查數字,表示今年預計郵輪停泊數目不足200次,而去年旺季其間亦只有70天是有郵輪在碼頭停泊的,使用率只近四成。巧合地,政府審計署亦於上月底發表報告,批評啟德郵輪碼頭使用量較預期低。然而另一邊廂的旅遊事務署卻表示,去年香港的郵輪停泊次數為191次,乘客出入境人次大約達67萬。旅遊事務署再表示,郵輪停泊次數之所以會稍低於政府原先就2016年的估計,是由於調配到香港的郵輪載客量比預期為高,而郵輪碼頭在去年旺季的使用率為38.3%,其實亦與新加坡濱海中心郵輪碼頭的45%相若,因此署方預計,今年啟德郵輪碼頭在旺季的使用率會進一步增加至49%。   香港的發展優勢 新加坡濱海灣郵輪中心(Marina Bay Cruise Centre Singapore),乃是位於新坡濱海南的郵輪碼頭,耗資5億新加坡元於2009年10月動工,並於2012年5月22日竣工,在目前的郵輪碼頭競逐賽中,已成為啟德郵輪碼頭其中一個重要對手。 對於外界常將啟德郵輪碼頭跟新加坡濱海灣郵輪中心比較,楊梓呈指出:「事實上,兩者是很難作比較的,因為新加坡一年沒有四季之分,但香港卻有四季,下半年由於是雨季,國際郵輪公司考慮到海上的風浪增大,若果駛進香港的港口,可能會為乘客帶來不好旅遊經驗,於是往往在下半年較少駛進香港。」 近年香港人常提及講香港的優勢,在發展郵輪碼頭的領域上,香港又有何優勢呢?「對,深圳亦有太子港,何為仍要停泊在啟德郵輪碼頭?因為有些大型郵輪,如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的巨型郵輪,就不是個個碼頭都可以泊到的,而香港本身所擁有的中西文化特色,是市場上獨有的,對西方遊客有一定吸引力。其他方面,是香港人在語言上的優勢,備有良好的英語能力,易於與外國人溝通。此外,由於習慣跟外國人相處,會更為清楚外國遊客的需要,藉此為他們帶來最適合的服務。」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但在經濟發展上,很多國內城市都以香港為競爭對手,在某些方面更是超越了香港。「中國在郵輪方面是發展得很快,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中國在發展郵輪上,擁有一套自家系統,但在軟件發展上,還未追得上香港及澳門,如郵輪業人員的教育程度、質素,甚至是統籌能力等方面。」 成郵輪業的培訓平台 至於如何促進香港郵輪業的未來發展,她認為最重要是改變大眾的心態,令市場認識到郵輪旅遊的真實發展情況。「市場仍覺得,郵輪旅遊是只有老人才會參加的,更認為郵輪旅程沉悶,沒有甚麼事情可以做,但現在連迪士尼都有郵輪了,那就明顯不再是只為老人而設了。迪士尼未來更有新的郵輪下水,專為年青人而設,船上聘有年青導師,令乘客可以在船上上堂。另外,有些郵輪更定位為海上學府,將學校的部分課程移司至海上,有時停泊到某些碼頭時,更會邀請當地的教授上船授課。」 她指出,郵輪業是個龐大的產業鏈,其產品及服務種類的多元化,可涉及至少29個行業,由物流、交通運輸、娛樂,以至餐飲、試酒會等等。「因此,從發展上來說,單靠老人家或銀髮族,根本滿足不到整個郵輪產業在未來發展需要。」 香港郵輪業需要推廣,這個「推廣大使」角色,亦落在成立不久的「香港郵輪及遊艇業協會」身上。楊梓呈表示,協會的工作之一,是為有志在郵輪業發展的人士提供培訓課程。 「所有人,包括擁有客戶服務經驗的人士,若果想上船工作,都需要經過一連串的海事培訓,並考獲由海事署發出的STCW證書(Standard of Traning, Certification and Watchkeeping for Seafarers),才可以上船工作。」因此協會成立短短數月,已與香港及澳門的大專院校展開合作,提供多個有關郵輪及遊艇服務業的就業培訓課程,學員完成課程後更會獲協會提供國際郵輪公司職位面試安排。她表示,目前協會提供的課程,主要針對國際大型郵輪公司,目前已開到第5班,學員畢業後若面試成功,可以前往以長途旅程為主的大型歐洲郵輪上工作,目前已有40多名學員在歐洲的郵輪上工作。」   以香港為母港 啟德郵輪碼頭要爭取的,除了是郵輪的停泊數目,還有是令郵輪公司選擇啟德郵輪碼頭為母港,而作為第一艘停泊於啟德的海洋水手號的母公司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便已於兩年多前進駐香港,而今年母港季度將於7月展開,旗下海洋航行者號(Voyager of the Seas)及海洋贊禮號 (Ovation of the Seas)將分別於7月及10月進駐,主要為亞洲區內的乘客提供短途的海上旅程,航行於沖繩、峴港、三亞、基隆、花蓮、高雄及台中一帶。皇家加勒比華南及香港區銷售及市場總監楊博雄表示,選擇以啟德為母港的原因,主要是肯定香港作為郵輪中心的發展策略,以及看好郵輪業在亞洲區內的長遠發展。 政府於財政預算案中亦宣佈,將於17/18年度撥出2.43億的支援旅遊業發展,希望有助吸引高增值旅客的郵輪產業作為其中一項重點項目;同時又撥款推廣「飛航郵輪」及岸上觀光行程產品,以開拓華南地區的客源。對於政府的舉動,楊博雄表示歡迎,並表示公司已計劃積極配合政府,協助促進香港郵輪產業穩步上揚。「作為全球最大郵輪品牌,皇家加勒比進駐香港後已踏入第三年,而過去亦舉辦了多個別具代表性的郵輪盛事,今年將配合政府策略進行部署,積極推廣『飛航郵輪』,希望藉此吸引更多海外旅客到港展開郵輪假期,並刺激入境旅客數字。」   鞏固香港作為郵輪樞紐的地位 作為一間國際級郵輪公司,他表示,公司的發展方針,是吸納不同的客源,朝多元化發展。「由香港出發的航線,平均每次都有來自17個國家的旅客及達65個國家的船員。而進駐香港兩年,皇家加勒比母港航線的海外旅客(香港及內地以外的長短途市場)數字,已由2015年約10%,增加至去年的15%,增幅超過50%。另一方面,為了針對海外旅客需要,來年我們會積極擴展長途市場,讓旅客更趨國際化,進一步為未來發展舖路,因此我們預計於2017年海外訪港郵輪旅客數字將增長約20%至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