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香港藝術家風漸.城市的遺忘角落

「香港的藝術界,未必知道我的存在。」作為一名出道了十多年的畫家,能說出這句話,其實對筆者這位旁觀者而言,是具有相當的震憾性。為何不知其存在?或者是孤芳自賞,自持不凡,又或是不肯「埋堆」,只是一味閉門造車。從筆者跟風漸傾談數句鐘後所得的結論,他毫無疑問是傾向後者。近十年間,見盡了亞洲及香港藝術界的風起雲湧,有多少藝術家因為藝術市場興旺而奮發向上?亦有多少藝術家為了迎合市場及收藏家口味而改變風格?但風漸一於少理。「市場是甚麼?我很少理會市場的。」他以平淡的語氣說道。 為了完成這次訪問,我們分別前往其位於荔枝角的工作室、土瓜灣的牛棚藝術村,然後再到會展Art Central現場,其所屬的畫廊——新藝潮畫廊a|n Gallery,亦是參展畫廊之一。在今屆Art Central的藝術展中,風漸帶來了多幅新作,其中名為《下晝》的作品,是一幅極具氣魄的2米3屏(240 x 150cm)大作,以土瓜灣牛棚藝術村為靈感,亦是這次訪問的原點。 Text Jerry Hui   Photo Cheung Chin Yui 幾個人的工作室 讓時光回到3月下旬的某個午間,我們探訪了風漸位於荔枝角的工作室。工廠林立的荔枝角,部分舊式工廠已進行翻新或改建,建築物新舊不一,形成了一道奇怪的城市風景。風漸的工作室,位於內街的一幢舊工廠大樓內,雖然明確知道地址,但仍花了一段時間才找到。按了門鐘,風漸來開門,門一打開竟是個數百呎的空間,單位呈正方形,陳設簡單,而那張名為《下晝》的大作,已掛了在牆上,成為整個空間的焦點。「這裡是我和幾位朋友一同分租的,但他們很少回來,主要都是我用。」說話時態度坦誠,不卑不亢。中央位置的畫架上擱著一張小油畫,他說已將近完成。工作室另一邊又展示了三張尺寸稍大的畫作,將於數天後一拼運送至會展Art Central現場。 風漸的個人創作風格非常鮮明,作品上展示密集式的植物結構,其仔細的程度,以及對線條的掌握,令人驚訝;由葉子、枝葉到花瓣,原本應是結構繁複的,但在他的巧手運筆下,卻成為了脈絡分明的錦繡繁花,毫無含糊、絕無隱藏地將全部線條呈現出來。當代油畫,很多時大筆一揮,掩蓋了很多細節,風漸卻反其道而行,以扎實的繪畫技巧,將所有細節纖毫畢現。他笑道:「所以我很多畫作都沒有簽名,因為這種畫法已儼如是我的簽名。」他表示,這個風格系列,靈感來自電腦執相軟件,他從中得到啟發,乃成就了今日渾然天成的藝術風格。 渾然天成的風格 風漸在早年常畫繡球花、九重葛,亦有分布於城市角落的一些常綠樹及植物,而舊式工廠大廈、屋邨、紙皮石,亦是在他的作品中常見的。如此普通又常見的植物及建築物,印象中很少出現在藝術創作中。「在初期,我是畫一堆椅子及畫架,是寫生來的。當時的工作室在九龍灣的工廠大廈內,設施簡陋,牆身是爛的,我看見後覺得有趣,於是就將之畫出來,效果又不錯,又見沒有人做過,於是繼續畫下去。」他說現時家住秀茂坪,打開窗戶就可眺望到遠方的官塘工業區,日對夜對之下,於是常見於筆下。至於繡球花、九重葛,其實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植物,但很少有人將之畫出來。「因為實在是很難畫的,既然沒有人做,便由我去做。」 有說風漸的作品如照片一樣反映現實。事實上,他筆下的植物或建築物,根本比真實的存在還要真實,現實中何曾看見這種條理分明的花卉植物?因此更應該用「超現實」去形容。據風漸解釋,他繪畫時從不會像很多當代藝術家般是概念先行,往往是想到了就畫,而且亦不會起稿,因整幅畫的概圖,早已出現在他的腦海中。「若果是概念先行,往往是有份計劃書,寫如何透過繪圖表達出來,然後再做個清單,這種事情,我實在不喜歡去做,我是藝術家來的,不是sales,藝術家的親身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畫中的事物都是來自現實生活中,但經過其藝術眼光的篩選及融匯貫通,再拼合成一幅完整的風景畫;畫中沒有西方畫常用的透視法,光源可以從四面八方而來,因此亦令創作更具靈活性,超越尋常。有些人會以為是水彩畫,因為顏色看來很淡、很薄,其實是貨真價實的油畫;油畫的技巧,是將顏料一層疊一層,充滿了質感,他表示在上色時很少重疊顏色,要深色時就將筆壓得重手些,要淡色時就輕一點,主要都是用幼細的畫筆,一筆一筆地畫,猶如工筆畫,由無到有,苦心經營,難怪產量不多。 土瓜灣的「牛棚」 風漸在內地出生,12歲來港,在中五畢業後往紐西蘭讀藝術,至2004年回港,於2008年取得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文學士資格。他於2017年的新藝潮博覽會上,成功奪取該屆的新藝潮國際藝術家特別獎,獲派往台北國際藝術村進行交流。他在早年以畫掃描為主,至2017年間一改畫風,轉畫油畫,這種風格便一直延續至今,而眼前這張《下晝》,可說是其當代畫風的成熟之作。《下晝》主要描繪的,是位於土瓜灣「牛棚藝術村」的其中一個紅磚單層平房建築,其屋頂呈三角形,而風漸便將整幅牆及各種相關細節繪畫出來。建築物有兩個門口,兩道已顏色斑駁的大門之間有兩棵植物,生機勃協,與畫面上方的茂密枝葉互相輝映;地上有些小盤栽、陶瓷擺設,亂中有序地陳列著,還有隻小貓在右邊的門前發呆。這是個慵懶的午間,陽光普照,明淨祥和,恍如風漸的心靈角落。 風漸在搬至秀茂坪前,小時候曾住在土瓜灣的美景街,而當地的地標如煤氣鼓、十三街及牛棚藝術村,皆是當時常流連的地方。「就算現在有時亦會專程前往土瓜灣一帶蹓躂一番,而能回到舊居附近,實在很有親切感。後來我在網上搜尋『牛棚』的資料,發現了這個位置(畫中的紅磚建築),卻找不到任何的全景圖片,於是我就將整個全景都畫出來,那就是《下晝》。」由於《下晝》要趕及參與Art Central,因此他日夜趕工,前後畫了三個多月。「每天就是早上8時回到工作室,一直不停地畫,畫到晚上11點許,然後回家睡覺,第二天再回來繼續,一直地畫,連星期六日都回來畫的。」 不是苦行僧 我觀察到玻璃窗前安裝了一排厚厚的窗簾,若果將全部窗簾拉開,室外自然光線不能進入,於是專心創作的風漸,就連日與夜都不會知道了。那不就是苦行僧的生活?他笑道:「當然不是,這裡有冷氣,因此絕對不是苦行僧來的。當我畫到肚餓的時候,就自然會往樓下吃飯去。」從早上畫至天黑,再到深夜凌晨,你享受這種創作過程?「很難說是否享受的,因為我若果不做這個工作,便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若果我不是如此去做,你根本不會看到這些畫的出現,我可能畫到一半已停了。其實時間在去年8、9、10月間是比較緊張的,因為臨時知道要參加Art Central,要交畫,到現在時間上比較鬆動,一般只畫至7、8點。但若果將來開個展,我想至少要有兩年時間給我去做準備。」 現在這種畫風已很成熟,未來會嘗試畫新的題材?「我會繼續畫下去,現在畫得不夠大,我想畫一些更大尺寸的畫。另外,香港仍有很多唐樓、屋邨及古跡,是很適合這種畫法的,而且亦很少人去畫。我要將這些舊建築物畫出當代藝術的感覺,那在視覺上一定會很震憾的。目前我仍有很多意念,希望在將來可以慢慢實行出來。」 PROFILE 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文學士(純藝術),早年曾赴紐西蘭留學,一直專注繪畫。於2017年新藝潮博覽會上,勇奪當屆新藝潮國際藝術家特別獎,獲派送到台北國際藝術村交流三個月。風漸曾參加多個香港和海外的聯展,並曾奪得香港和海外藝術賽事獎項,包括第17屆桃源創作獎入選等,作品獲香港、台灣及海外的私人藏家收藏。 [...]

可持續發展

Art Central 2023大華銀行藝術空間 首展楊國芬大型互動新水墨藝術裝置《銅溯山水》

作為 Art Central 首席合作伙伴,大華銀行將於展會內的「大華銀行藝術空間」首度展出由該行委託香港新水墨藝術家楊國芬創作大型互動新水墨藝術裝置《銅溯山水》,以可再生的回收銅線和天然廢木,把傳統的二維山水畫,轉化成矚目立體的當代山水作品。今年大華銀行委託本地新水墨藝術家楊國芬創作大型互動新水墨藝術裝置《銅溯山水》,楊國芬以創新的手法將大自然和人造物、傳統與當代共同呈現,並將中國傳統美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連結起來,以藝術帶出可持續發展和環保訊息。 大華銀行近年致力培育藝術人才和推廣香港和海外藝術家作品,為 Art Central 的長期合作伙伴,亦是亞洲主要的藝術贊助機構。楊國芬透過大華銀行的師友實習計劃,指導「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其中一位得獎者郭燕錦同學,共同創作《銅溯山水》數碼屏幕上的水墨影像,秉承薪火相傳的精神。《銅溯山水》邀請觀眾與藝術品以互動,深入探索人類、大自然及藝術之間的微妙關係。 「大華銀行藝術空間」同時展出 18 幅「2022 年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的得獎作品,涵蓋抽象組別和山水風景或具象組別的不同風格。其中亮點包括「2022 年大華銀行年度最佳水墨藝術作品」得獎者李志敏的作品《冰川的引力》,作品描繪北極熊站在逐漸溶化縮小的冰川掙扎求存,傳遞環保訊息。 為讓公眾認識當代水墨藝術的發展,大華銀行今年於展會特設「大華銀行藝術探索」中國水墨互動體驗區,以藝術家楊國芬的雕塑和「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的得獎作品為靈感,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探索中國水墨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