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錦興:東區文物跑.文化樂

博客

廖錦興:東區文物跑.文化樂

香港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亦是一個國際化的文化平台,每年的香港文化節皆吸引大量本地及來自全球的文化藝術愛好者。同時,透過歷史建築和文化藝術表演的結合,更突顯香港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地位。   今年東區文化節主題是「東區文物跑。文化樂」為主題,包含多個結合歷史古蹟和文藝表演。另亦有一系列與文化藝術相關的活動:《樂韻傳東區》、《妝影華裳藝術之旅》、《音樂劇東區屋簷下》、《香港電影旗袍展暨電影欣賞》、《激動次元》及《東區文化飛步遊》。 筆者本周出席了在香港海防博物館舉行的《樂韻傳東區》活動,由本地樂團「Ponte Orchestra」逾四十位年輕樂師表演多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如《天空之城》、《魔雪奇緣》、《龍貓》等。而表演形式也別出心裁,由演員扮演漁家少女講述對東區的歷史、地貌、歷史建築物及行山徑,並配上本地樂團的演奏,讓觀眾感受東區獨特文化魅力,欣賞卓越音樂藝術。 而表演場地香港海防博物館由逾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頗具歷史意義。博物館內有常設香港海防故事展覽,介紹歷代防務建設、軍事布局、海港設施、抗日戰爭歷史等。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因與國家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容對接,將成立的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及兩所博物館介紹國家和抗戰歷史。當中,即將於明年設立的「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便是由「香港海防博物館」改設而成,重點介紹抗戰歷史,提升民族自信和愛國精神。 另外,考慮到香港人熱愛運動,大會為今次文化節注入了新氣象《東區文化飛步遊》。活動頗有特色,讓喜歡跑步的市民可以透過親身遊跑區內大街小巷,尋找屬於自己的地方誌,認識東區的獨有文化、歷史及故事,真正實現了將運動融入文化的目標。「文化飛步遊」路線分別有8公里需時3.5小時的跑步團,和6公里需時3小時的漫步遊。筆者參加了8公里的跑步團,由鰂魚涌柏架山道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起步,經衞奕信徑、康栢郊遊徑到海防博物館。沿途由專業團隊帶領下穿越區內古蹟及景點,如戰前爐灶、前太古纜車、水塘遺跡、觀音廟及劉關張廟等。導賞員講述古蹟歷史事跡及分享區內的生活特色及人文風貌。 香港乃歷史文化之都,每年都有不少傳統藝術及文化慶典及盛事,如大坑舞火龍、龍舟競賽、長洲太平清醮的搶包山和飄色巡遊等,均是具歷史及文化價值等活動。這些傳統文化活動不僅為香港帶來成千上萬的遊客,更是我們應珍而重之的文化和歷史見證。 撰文:廖錦興博士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 延伸閱讀:廖錦興:膾炙人口的梁祝協奏曲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名人系列

趙式慶.文化復興者

趙式慶向來行事低調,正職是經營家族生意華光船務,然而其更多人認識的身份,反而是多項文化項目的背後推手,從中國內蒙古鄂倫春民族的文化傳承到舉辦多年的「香港文化節」,一步一腳印地展示不一樣的文化視野。這原是一條孤獨的路,然而在疫情下,反而成就了一個連他自己亦意想不到的文化項目——目前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的《獵人.戰士.神靈:中國北方游牧藝術》展覽,在策展過程中找到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為逐漸湮沒的北方游牧文化作出貢獻。他表示:「這條路,當愈走下去時,愈是不感到孤獨,亦愈是覺得更值得去做。」       身高超過六呎的趙式慶,不苟言笑,表情嚴肅,對不認識其為人的人來說,總時有種距人於千里的感覺。然而當稍為熟絡後,會發現他的隨和及率性,以及對文化保育的一份無比執著。須知道,在疫情前的很多年歲月裡,每年他都會前往中國內蒙的鄂倫春居住一段日子,而隨著日子過去,鄂倫春對他而言,已不再是一個旅遊勝地,更猶如他的另一個家,是在他的生命中佔據了一定位置。由20多歲時的年青小伙子,到今日蛻變成熟穩重的40多歲中年人,在過去20多年間一直關注內蒙的文化保育,更持續不斷落手落腳做各種文化歷史保存工作,如此貼地、長年累月的親身參與經歷,對很多生活在繁華鬧市的香港人而言,根本難以明白。 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訪問前夕,筆者已參加了一次由趙式慶親自做導賞的傳媒參觀團,由於本身對游牧文化不太認識,因此在首次參觀時已覺得目不暇給,到正式訪問時,當他再深入講解展覽背後的理念時,更能感到展覽的難能可貴之處。他以低沉而緩慢的聲調說道:說:「過往,我們有很多方面都落後於西方,那是因為過往中國文化中的不少多元化內容被忽略了,現時隨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很多學術科目均要重新建立及深化,那不止中國歷史,還有世界歷史,尤其是橫跨歐亞大陸的歷史,皆要改觀,包括游牧文化。」 他解釋游牧文化的變遷:「20世紀以前,甚至到80年代的游牧文化,都是由西邊走向東邊的,這些游牧民族帶著新的科技及器皿來中國,並帶來影響。然而隨著中國近代的考古學發展,發現很多科技及器皿竟是來自東部草原,更是反過來影響西方,大家更有交流,而不是單向式的影響般簡單。因此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從新的視野、新的角度,站立在東方文化,又或是中國北部這個角度,令大家可以藉此了解到,所謂漢文化、北方的胡文化之間,在過去幾千年來的關係。」 根據展覽會上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北方地區」其實是泛指北方古代胡人曾經活躍的疆域,包括有「中國北方森林最後的獵人」之稱的鄂倫春族、匈奴、鮮卑、柔然等。而這次展覽,便透過250多件藝術品,細說古代游牧人的故事,及其世界蘊含的深刻的精神內涵,反映人與大自然的理想連結。展覽分為六部份,分別為「鄂倫春族」、「獵人與動物」、「早期獵人——匈奴與鮮卑」、「戰士」、「帝國」、「神靈世界」。從他們於公元前千年鮮為人知的起源,追溯到公元十至十三世紀的「黃金時代」。展覽結合考古學、藝術史及人類學等多元角度,在歐亞大陸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活現這些展品的歷史文化脈絡,完整地呈現了中國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的世界。   全文請參閱最新一期9月號《資本雜誌》 [...]

商事動態

第四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開幕

「香港文化節」重點推介節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已於10月25日至26日假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透過每日不同主題,呈獻多項精彩的活動及表演,並重點推介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公眾認識及親身體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於25日揭幕,出席開幕典禮嘉賓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主席趙式慶先生、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張馮泳萍女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文博)陳承緯先生、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董事林曉盈女士、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董事黎志偉先生、駐香港韓國文化院院長朴宗澤先生、華光海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周建峰先生、亞洲藝術董事Candice Lee女士、香港龍獅麒麟貔貅體育總會譚定邦先生及著名木偶師黃暉師傅。 「今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連續第四年舉辦,很高興能透過這個機會讓公眾親身了解並體驗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亦希望大家藉此多關注本土文化的傳承及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董事林曉盈女士說。 政事務局副秘書長張馮泳萍女士在開幕典禮上表示:「特區政府一向重視保護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致力提高公眾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設有一系列工作坊讓參加者親身體驗香港歷史悠久的習俗,能讓市民有更深刻的感受。」 駐香港韓國文化院院長朴宗澤先生在致辭時指出,香港文化節能成為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平台,以及為不同國家提供傳統藝術同文化交流實在令人羨慕。希望透過這次邀請兩位韓國佛教僧侶表演韓國佛教僧侶法鼓,讓大家可以感受韓國文化的魅力。 今年大會邀請到兩位韓國得獎的佛教僧侶志亨和燈明專程蒞臨香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開幕典禮演出由駐香港韓國文化院主辦的「韓國佛教僧侶法鼓表演」。法鼓於韓國佛教裡擔當重要角色,其鼓聲更深信能洗滌心靈,這次的破天荒合作能為香港大眾帶來與眾不同的宗教體驗,感受韓國佛教精髓。 「香港文化節」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主辦,並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鼎力支持,今年已是第五年連續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匯聚豐富内容,其中包括「香港龍獅文化匯演」,將舞獅、舞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匯萃同堂,為觀眾送上集合民間藝術精髓的表演。當中「獅劇表演」以舞獅集合功夫、風水等元素,讓大眾耳目一新。 此外,香港不同傳統文化瑰寶將會共冶一爐:「地水南音樂韻會知音」以中國傳統南音帶來悅耳悠揚的音樂表演;「掌中木偶及提線木偶表演」則復興傳統中國木偶劇。今年全新加入的「嶺南生草藥之涼茶與跌打」攤位更提供健康諮詢、中國草藥及跌打,讓市民全面位認識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藥文化。市集更設有多個與表演相關的工作坊,讓大眾能親身體驗香港及海外珍貴的非物質文化。 「香港文化節」每年以不同角度探索本地文化,透過一系列大型活動,向公眾呈現最地道的香港文化精髓,以藝術薰陶公眾支持文化保育。過去數年,「香港文化節」成功喚醒公眾關注保護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探討如何以數碼科技保育及傳承本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