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陳亨達:雙城三圈 港深融合新方向

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面積達300平方公里。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維港都會區成為本港南北兩大發展極。而北部都會區將融入港深兩地更大的空間結構,構建「雙城三圈」(即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覆蓋兩地由西至東的口岸經濟帶及腹地,成為港深空間佈局首次融合發展。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及相鄰的鄉郊地區,當中有6個發展樞紐正在規劃或建設,即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區內擁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連接深圳的都市核心區,包括南山、福田及羅湖三大區,北部都會區是港深融合發展最重要的地區,亦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是三圈之中兩地最早出現合作的空間載體。它就是2010年成立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下稱前海合作區),位於南山區前海灣畔。港深在合作區發展金融科技、信息服務、物流航運等現代服務業。 今年9月前海合作區擴大面積由14.92擴至120.56平方公里,由前海擴展至南側毗鄰的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北側毗鄰的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機場及周邊片區、寶安中心區及大鏟灣片區。除了空間擴至寶安外,前海合作區亦擴大開放內容,包括服務貿易、服務業、金融業、法律事務等領域對港澳開放。 深化與前海之合作 至於香港,北部都會區的西部位於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內,包括元朗、天水圍、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和元朗南發展區,對接深圳的前海合作區。港府計劃將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提升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深化與前海在金融及專業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和科技服務的合作。洪水橋與前海之間,港深將共同研究以鐵路連接,並在前海實施「一地兩檢」通關,便利兩地連通。 除了前海合作區外,港深第二項合作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最重要的平台──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下稱科創合作區),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深圳園區位於深圳河北側,包括皇崗口岸片區和福田保稅區,面積302公頃。香港園區現時只有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下稱創科園),面積87公頃。 發揮集聚效應 除了科創合作區外,港深緊密互動圈還包括香港的新田/落馬洲地區、古洞北等地以及深圳的福田和羅湖,這是港深兩地最多口岸、最頻繁互動的區域。福田區亦正打造為深圳的都會核心區。 位於圈內的新田/落馬洲地區,對接深圳的皇崗深圳科創園區。《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落馬洲管制站遷往新皇崗口岸後騰出的土地和毗鄰的部分魚塘和鄉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原有用地,將增加約150公頃土地作為創科用途,以建設新田科技城,發揮更具效益的集聚效應。為了配合發展,政府計劃將北環線向北伸延,經創科園接入新皇崗口岸。此外,興建供行人及單車使用的跨河橋樑,連接創科園至深圳福鄰小口岸,方便兩地創科人員日常跨境流動。 合作創造生態旅遊機遇 港深緊密互動圈內,另一個互動頻繁、跨境客量最多的地方便是羅湖口岸。深圳一方的口岸已連接地鐵系統,港深政府可探討將東鐵綫伸延至深方新口岸,並實行「一地兩檢」。在現有羅湖及上水站之間,研究設置羅湖南站,釋放羅湖/上水北及文錦渡一帶的發展潛力。羅湖區上周亦表示,計劃將羅湖口岸的深圳火車站升級引入「廈深高鐵線」,與全國高鐵網連接;並預留位置,讓東鐵線在該站與深圳地鐵11號線接軌,加快推動深港交通「通勤化」,來往更頻繁。 北部都會區的東部位於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內,包括香港的蓮麻坑、沙頭角、沙頭角海、吉澳海/印洲塘、沿岸村落和其他外島,對接深圳的沙頭角、鹽田和大鵬半島。圈內兩地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自然保護區、海岸公園和地質公園,兩地可合作構建生態走廊。由於圈內有很多傳統鄉鎮,雙方可合作創造生態旅遊的機遇。 港深接壤地區的地理形態由「兩灣一河」分隔,一直以一河兩岸的思維構思合作,到了現在提出「雙城三圈」的發展佈局,打破地理界限,無論是「北部都會區」以至整個「雙城三圈」的建設模式都是不分界限、「發展與保育並存」。將港深兩地多個交通運輸樞紐,通過基建及產業發展,推動並形成多個跨境的經濟增長帶,將為港深融合發展踏上更高的階梯。 作者: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陳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