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主席陳迪源回應「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

今天「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藍圖)於2022年12月22日出台,是香港政府對社會及創新科技行業持份者釋放的非常正面的訊息和對創科發展的強心針。本人和一班志同道合會友於2018年成立的香港創科發展協會自創會便積極推動普及創科文化以提升社會創科氛圍;如今藍圖將之定爲主要策略,我相信有助社會對創新科技應用更包容,對政府未來推政務全面電子化更有效實現。藍圖還參考了不少本地及國際官方組織、智庫等的文獻,以及以行動回應了不少業界多年的訴求;知己知彼、集思廣益,我深信政府有足夠資源、智慧和能力實踐當中的發展目標。 從《四大發展方向》和《八大重點策略》可見,香港已找到了自己創科發展的節奏和步伐;擺脫了港深競爭的思維,實現香港利用自身優勢成爲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和格局,爲港深融合提供有利條件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當中部分內容在已發表的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智慧城市藍圖等出現過,但藍圖將各項要點整合理順,令市民及業界人士更了解整體佈局及發展方向和要點,可以更好配合和規劃自己的步伐和前路。 我認爲《四個使命》充分展現政府明白香港要持續保持國際頂級城市的需求: 1. 發展多元經濟:以往香港過度依賴金融及基建帶動經濟,我相信善用科技可以更具成本效益發展不同的行業,提升效益; 2. 創造優質職位:本地人才可以有更多職業選擇,長遠有利發展多元經濟; 3. 提升生活質素:香港的城市建設雖然世界領先,但個人提升居住及生活質素的成本過高,我深信科技的有效和靈活運用可以在各方面發揮作用; 4. 貢獻國家所需:香港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國家的發展,所以香港創科發展需要配合國家的發展大局,要走國家的路。這個不單止是配合國家發展,亦是保持香港競爭力及獨特地位的一步。 正如藍圖所說,國際貿易爭端及部分西方國家單邊主義思維阻擋不了科技創新和發展的東移;我認爲在這個關鍵時刻做好規劃配合國家發展,走好香港的創科發展出路是關鍵的一步。 藍圖形容香港在創科發展方面具有多方面優勢及機遇,包括高度國際化城市、基礎科研實力雄厚、香港共有五間大學位列全球前一百名、享譽全球的自由經濟體,以及大灣區的中心城市;這些我都認同,但令人鼓舞的是政府勇於面對短板,例如吸引和挽留人才的力度不足、科研成果轉化動力不足、土地供應緊張且開拓用地需時較長等;認清方向並推出果斷的策略應對。 1. 方向(一):完善創科生態圈 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 2. 方向(二):壯大創科人才庫 增強發展動能 3. 方向(三):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建設智慧香港 4. 方向(四):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做好連通内地與世界的橋樑 本人認同藍圖建議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產業的發展。根據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香港在「科技」方面的表現分別在2021 和 2022 年被評為世界第一及第二位;生物科技融資規模現在已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二;人工智能論文被引用量全球第三;加上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步伐加快,我們應搶佔先機。 未來亦會有更多的創科用地供應。「北部都會區」無論對藍圖或讓香港成爲國際創科中心都非常重要,期望政府利用一切可行辦法,全速推動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的發展,特事特辦。除了善用廣州南沙及深圳前海兩大合作平台之外,亦要積極探討東莞濱海灣新區的發展。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已和濱海灣新區簽訂框架協議,非常樂意協助推動。 在推動科技產業發展,棄用再工業化一詞,去實現香港「新型工業化」是一項觀念的進步,亦有助決策者及業界更精準進行資源投入。我在此希望政府考慮本人過往多次提出推動孕育「有大灣區特色的隱形冠軍」的建議。 *** 推動有大灣區特色的隱形冠軍,大灣區特色的隱形冠軍要符合三個條件: 1. 目標成為世界前三強的公司;或者大灣區名列第一的公司 2.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為科技創新並擁有一定的獨特性 3. 必須為實體業務相關(非平台)的公司 而之所以稱為「隱形冠軍」,是這些企業不用單靠廣告宣傳及品牌建立而取得市場;而是倚靠科技創新的硬實力成為市場的領導者,並不容易被對手取代。 ***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本人建議集中在液體新能源的運輸及儲存、網絡及道路資訊安全等方面出奇制勝。半導體晶片方面,可以針對國家現有短板的領域進行研發,加快發展速度並建立專屬優勢。 初創發展及人才問題息息相關,本人認爲上中下游人才都重要,除了現有的人才政策外,可以考慮容許在港聘請不到合適前線員工的機構,以項目短期簽證認識容許外地人才輸入;數碼港及科學園亦可以制定方案協助創業失敗的團隊加入其他企業,並在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建立或租用園區吸引專門服務港企的科技外判公司。面對內地城市極爲進取的人才住房政策,香港必須制定比進取更進取,且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才可令初創企業無後顧之憂地專注技術及業務發展,並增強人才的歸屬感。 本人喜見智慧城市發展藍圖的落實;市民用得到的智方便、轉數快等已經逐漸有效融入生活,其他背後的基建亦正在發揮作用,助力其他智慧城市應用的發展。對於推動各政府部門和公私營機構在不同範疇加快落實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措施,例如促進數據互通;由政府建立「授權數據交換閘」,連接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商業數據通」,在2024年年底前讓市民自行選擇試行數據互通安排,便利金融機構進行客戶身份驗證;本人十分支持。在岩洞建設數據中心是很好的方向,但必須儘快落實;並同時研究其他方案的可行性,例如在人工島、水底等;亦絕不能忽略構建安全網絡環境的重要性,可幸藍圖在這方面亦有建議。 歡迎政府積極與內地研究促進內地數據向香港流通的特定便利化安排;以及於2023 年在大灣區推出數據跨境流動試行計劃,以測試技術標準、措施及數據規管機制,以便將來廣泛推行。 本人認爲藍圖內的對未來5年及10年的發展願景參考指標有誠意,並且極有可能實現甚至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