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工商界悼念前國家主席江澤民

香港中華總商會(中總)今天(6日)聯同多家商會於中總8樓禮堂安排直播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追悼大會。會上全體出席人士收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追悼大會直播,並跟隨大會默哀三分鐘,以表對江澤民前主席的深切哀悼。 中總聯同多家商會安排直播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追悼大會   出席追悼大會直播的商會代表包括中總會長蔡冠深,副會長曾智明、王惠貞、楊華勇、胡曉明、張學修、李引泉、姚祖輝,袁武、陳斌、馬忠禮、榮譽會長李應生,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及永遠榮譽會長吳宏斌,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林龍安及副會長溫幸平,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陳偉聰及副主席丁煒章,香港總商會理事余國賢及伍俊達,以及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梁志堅。 中總會長蔡冠深指出,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十分關心香港,任內主理香港回歸工作,堅持落實「一國兩制」,為香港長遠發展奠定穩固基礎。江主席亦十分重視香港工商界,多次接見訪京的香港商會及工商社團。他提出「三個代表」,成功推動內地經濟邁向更開放發展,為香港工商界帶來龐大商機。 出席追悼大會直播的嘉賓尚包括參選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界別補選的6位候選人,以及來自選舉委員會第一界別多個分組的選委、工商友好及傳媒等逾百人。 工商界人士收看追悼大會直播及默哀。 [...]

商事動態

香港工商界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講話精神

香港中華總商會日前聯同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香港總商會、香港工業總會、香港地產建設商會、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香港僱主聯合會、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及香港中國商會,舉辦香港工商界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出席指導並作主旨發言。出席的商會領導及代表一致認同習主席講話振奮人心,尤其對「一國兩制」重大原則給予精闢論述,更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方向,讓工商界對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構建更理想營商環境充滿信心與期待。 座談會現場,中聯辦譚鐵牛副主任蒞臨指導並作主旨發言。   譚鐵牛就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進行深入解讀,強調習主席對「一國兩制」的重大論斷,明確宣示中央堅持「一國兩制」的堅定決心,彰顯中國共產黨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也展示中央對「一國兩制」的堅定信心。習主席總結對香港發展的「四個必須」,清晰指明「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正確方向,對「一國兩制」實踐的規律性認識提升至新境界,需要準確理解、堅決貫徹、長期堅持。習主席提出的「四個希望」,更精準描畫香港「由治及興」的實現路徑,香港必須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尤其是加大科研資源投入,致力強化創科發展,全面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   譚主任對香港工商界全面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提出了五點建議:(1)要深入學習原文的精髓,把握核心要義;(2)帶頭宣傳解讀講話精神,講好「一國兩制」故事、香港故事、中國故事,增強各界對「一國兩制」的認同和信心;(3)堅定支持新一屆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推動特區政府不斷提高治理效能,逐步解決土地房屋、產業轉型、教育及安老等深層次問題,並就創科發展、推動與內地通關等議題出謀獻策;(4)積極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5)關心幫助青少年發展成才,為香港青年人提供更多學習、就業創業機會,並推動國情教育與考察活動,引領香港青少年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袁武:發揮連接內地與國際的橋樑功能 中總會長袁武表示,工商界十分珍惜「一國兩制」為香港創造的無限發展空間,尤其是習主席提到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維護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對鞏固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有著重大意義。香港必須在國家推進「雙循環」發展新局中積極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工商各界亦將積極推動與內地和海外工商企業更緊密聯繫,並全力支持和配合新一屆政府依法和高效施政,推動香港經濟和營商有更好發展。   史立德:提升香港的國際化廣度與深度   廠商會會長史立德認為,習主席講話展現了多重意義,尤其是提出香港要不斷增強發展動能,這對香港未來發展相當重要。香港今後應更積極拓展國際化的廣度與深度,通過金融發展、參與「一帶一路」和爭取加入RCEP等措施,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此外,促進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亦是香港對接《十四五規劃》的最佳切入點,工商界在這些領域必須多加著力。   蔡冠深:要大膽創新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

名人系列

中出會長張學修 迎一帶一路貿易機遇

香港回歸二十年來,正是中國大陸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香港明顯受惠於中國的崛起,在投資、貿易和旅遊等各方面帶來不少機遇。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張學修回顧回歸二十年指出,港商在內地投資從早期集中廣東省一帶,到今日遍布全國各省市,說明回歸後,中港兩地的溝通交往較過去頻繁,加上中國發展迅猛,交通基建一日千里,幾乎各省市地區都有港商的投資足跡。 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2月,香港共有100,587家進出口貿易公司,雇用480,963名員工。香港的主要貿易夥伴來自亞太地區,而自1985年起,內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 張學修表示,內地自改革開放以來,在香港全球貿易額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9.3%,躍升至去年的50.8%,排在首名位置,相當於4,973億美元;而美國則排行第二位,僅佔7%。「回歸後這20年來,投資機會無疑比回歸前多得多。一方面,香港和外國的生意貿易往來保持穩定發展;另一方面,內地同時又提供不少機會給港商發展。」 投資區域和品種擴大 他舉例指出,早期港商主要集中在廣東一帶投資,隨著中港兩地的交往增加,港商的投資區域不斷擴大,投資品種亦較過去繁多。除廣東省外,已經逐漸擴展至華東、華中,甚至西北部的新疆等地區。「從投資渠道看,之前主要依靠人際關係互相牽引介紹,現在這種人脈關係已經不是唯一的渠道。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不少省市的一把手親自率團來港招商,主動招攬港商到當地投資,這種機遇比起回歸前確實不少。」 正因為回歸後,中港兩地的距離慢慢收窄,過去的隔閡逐漸走向融和,除了港商在各地的投資外,內地民企的壯大,亦加強了香港轉口貿易的地位。「香港的出入口加轉口,每年大致一萬億美元,但前兩年受到環球經濟影響,貿易總額低於萬億美元,估計今年貿易總量會增長大約5%,可以重上萬億水平。」 不過,張學修認為本港的出入口貿易仍然存在一些隱憂,尤其是過去兩年全球經濟增長和貿易總額均告下跌,當中很大原因在於內地GDP之前平均增長高達7至10%,但自2015年開始有所回落,GDP更是破7,去年亦只有6.7%的增長,因此亦影響到貿易額的多寡。此外,內地企業要面對流動成本上漲、工人工資提升以及流動合同減少的影響,再加上「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導致成本增加,前兩年又要面對人民幣升值影響,所以有部分廠商選擇遷離中國,改為前往越南、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國家投資設廠,貨物貿易因而有所減少。 內地逐漸接受國際慣例 然而在中港兩地的投資貿易大幅增加,相互交往更為頻繁下,兩地亦逐漸磨合,貿易糾紛較過往大為減少。「從雙方的密切往來中,內地已經逐漸接受國際慣例,對合同標準亦有共識,接受買賣雙方存在的約束。內地同香港從事貿易多了,香港的合約版本也是國際版本,自然將這種國際慣例帶入到中國內地,他們也慢慢接受了,同時也進步了。」張學修表示,回歸後兩地溝通渠道增加,再不像從前般,要靠關係打通方便之門。現在只要有實力、有產品、有資金都可以在內地找到投資機會。 對於未來的貿易發展,張學修表示樂觀,主要是香港始終保持著轉口貿易的優勢,特別是中國內地的對外貿易中,有很大部分經香港處理。去年,內地約有13%的出口貨物(總值2,670億美元)及16%的進口貨物(2,470億美元)通過香港處理,而香港約有60%的轉口貨物來自內地。 持續發展離不開中央支持 張學修同時強調,香港的發展離不開中央政府與內地經濟的支持。現時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十三五」規劃,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等,都將香港的角色與所發揮的作用充分考慮在內。可見中央政府始終把香港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各項平台與機遇。「至於香港不斷加強與內地經濟的互聯互通,同時通過投入國家戰略,刺激地區經濟進一步騰飛,這是順應國家大勢,也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關鍵之舉。」 當前國家「一帶一路」平台進一步升級,在國際社會間取得了高度認同與支持。「一帶一路」中的「資金融通」是機遇也是挑戰。香港在投資環境、金融體系及產品上存在既有優勢,能夠充分發揮作為國內外資金流動的「超級聯繫人」角色,進一步強化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 他說,「一帶一路」屬於國際性建設項目,更多涉及基建、交通,相信同時會帶動貿易發展。「一帶一路」由理論提出到現期已有四年,期間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成為世界上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選擇。前不久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取得空前成功,取得豐碩成果,這是該戰略升級的標誌。在論壇開展過程中,各國政府、地方、企業等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共識、重要舉措及務實成果。一系列清單以事實說明了「一帶一路」將在國際政經舞台上發揮愈來愈深遠的影響力。 張學修強調,機遇當前,香港需要從政爭中走出來,凝聚各界力量,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順國家大勢而為,投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尤其在「資金融通」上施展自身所長,在不斷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與沿線廣大地區之間的互聯互間發揮應有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