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林木現危機 威脅全球食物鏈

一棵樹要用五十年時間成長,斬一棵樹卻只消幾小時,為了伐木取材、飼養牛隻或闢地種植經濟作物,現時全球每分鐘就有相當於四十座足球場面積的樹林消失。有分析指出,今年全球三大熱帶森林所在國同時面臨政治變天危機,伐林和碳排放的風險或會進一步升高。再加上美國和中國陷入貿易戰,中國身為全球大豆最大買主,去年陸續分散大豆進口的來源,向巴西採購大豆,此舉亦對亞馬遜熱帶雨林帶來重大影響。雨林消失加劇氣候變化,造成天災,更會令生態失衡,威脅到全球食物鏈。 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宜家家居(Ikea)近日宣布,在德國Kaarst分店試行家俬租借服務。宜家母公司Ingka Group行政總裁Jesper Brodin指出,氣候變化和不可持續的消費是社會的最大挑戰,隨許多年輕消費者在購物時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而且更願意租用服裝和汽車等產品,宜家亦支持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今次租賃試驗,正是公司測試能否轉型的好機會。目前宜家家居已在荷蘭、瑞典、瑞士及波蘭試行租賃家俬,並計畫明年拓展至三十個市場。 面對氣候變化,近年不少企業都加入環保行列,盡企業責任之餘亦賺取消費者的歡心。然而,這些舉動暫時難以逆轉熱帶地區的樹林覆蓋面積,以驚人速度消失的情況。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數據,二○一七年有一千五百八十公頃的雨林消失,僅次於二○一六年的一千六百九十公頃,減少幅度最大的地區是拉丁美洲、東南亞與中非。 更甚的是,國際氣候媒體《氣候之家》(Climate Home)提出,由於在二○一九年,世界三大熱帶森林所在的國家巴西、剛果及印尼同時面臨政治變天危機,這隨時令情況加劇。根據聯合國糧農業組織(FAO)的資料,截至二○一五年,巴西雨林佔總體雨林面積的百分之十二,剛果民主共和國佔近百分之四,印尼則佔百分之二,且三者的森林覆蓋面積持續縮小。 三大雨林國變天 《氣候之家》指出,三大熱帶雨林國家中,巴西及剛果民主共和國近期轉換了領導人,而印尼即將在今年四月舉行總統大選。由於這些地區的新領導人或領導候選人中,都疑偏向看重棕櫚油、木材、採礦和農業等產業,令人擔心到其政策會危害到當地雨林。 當中,有「巴西特朗普」之稱的巴西新任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在競選期間,就已承諾過將減少對森林砍伐的罰款和削減環境部門的影響力。上任後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呼籲國際企業投資該國的自然資源。而他在上月二十三日,更以目標不可能達成為由,拒絕主辦今年十二月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他提出:「我們無法達成一些實現不了目標的協議。在環保上,巴西沒欠全世界什麼。」有統計指出,巴西在二○一七年,因森林砍伐活動,而製造了相當於三億六千五百萬噸的二氧化碳。 至於剛果共和國方面,其新任總統齊塞克迪(Felix Tshisekedi)因選舉的公平性而被受質疑,《金融時報》更稱選舉為「大規模的舞弊」。故外界對其政府是否能夠遏制森林砍伐並打擊破壞環境工作的腐敗現象,有所保留。 而將在四月十七日舉行總統選舉的印尼,兩位總統候選人,包括現任的佐科威(Joko Widodo)和前軍官蘇比安托(Prabowo Subianto),僅對環境保護作出模糊的承諾,甚少談到細節,亦令人難以其對保護林木方面有所憧憬。更甚的是,印尼海洋事務統籌部(Coordinating Ministry for Maritime Affairs)部長Luhut Pandjaitan於三月二十七日曾指,若歐盟執意將棕櫚油排除在再生運輸燃料之外,印尼可能退出聯合國因應氣候變遷而訂定的巴黎協定。 貿戰轉買巴西豆 除了政局變天的因素,中美貿易戰持續亦會影響到雨林的命運。中美陷入貿易戰,中國產品進口到美國需加徵關稅,中國亦以牙還牙。而中國身為全球大豆最大買主,二○一六年中國向美國共進口三千七百六十萬噸大豆,然去年陸續分散大豆進口的來源,其中增加向巴西採購大豆,此舉卻可能對亞馬遜熱帶雨林帶來危機。 當中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就指出, 中國對肉類產品的需求龐大,故要依賴大量進口大豆來養活牲畜,若貿易戰持續下去,巴西的大豆生產將不敷中國需求。以聯合國數據和中國消費趨勢估算,巴西大豆種植面積最高或將增加近四成或一千三百萬公頃,相當於希臘國土面積。研究人員更指出,依照巴西歷史以及現任總統博索納羅的政策傾向,巴西極有可能靠砍伐亞馬遜雨林來種豆並出口給中國。根據歷史的經驗,如在一九八○年美國禁運蘇聯大豆後,巴西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尤其在一九九○年至二○一○年間增加超過一倍,達到二千四百萬餘公頃。 增加天災發生率 雨林四季生長,可吸收二氧化碳,是對抗氣候變遷的利器。然而,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據,近年砍伐雨林所造成的碳排放,讓大氣層多了七十五億噸的二氧化碳。這使天災發生頻率增加,破壞力也愈來愈強,造成經濟損失。 此外,林木減少亦令全球生態失平衡,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表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人類為了日益增加滿足需要而「過度消耗」,如今已導致地球宜居性逐漸變差和物種大滅絕,由一九七○年起至二○一四年,世上已有超過四千種野生脊椎動物消失,即四十四年來全球物種大跌了六成。若以地球上動物的生物質(即有機體的整體質量)計算,現時人類佔整體三成六,家畜佔六成,野生動物僅佔百分之四。 而最讓科學家更擔憂的是,乾旱與酷同時熱導致昆蟲減少,由於昆蟲是食物鏈中最根本的基礎之一,科學家表示若昆蟲數量崩盤會導致「生態末日」。聯合國人權專家、原住民領袖陶利科普茲指出,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土地住原住民,因此,認同、支持原住民的權益,其實是保護森林與氣候的有效方法。 挪威設林木基金 又近年亦有已發展國家以金錢補貼發展中國家,換取林木的保護,二○○七年開始,聯合國提出「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相關計畫(REDD+),鼓勵已開發國家資助開發中國家,降低減碳帶來的經濟壓力。當中挪威最為積極,成立十六億美元的「國際氣候與森林倡議」(NICFI),佔REDD+資金總額一半以上。原因是位於北歐的挪威,境內愈來愈多凍原與冰河因氣溫上升而「解凍」,雪崩等災害發生率增加,永凍層融解也威脅到基礎建設。 今年二月,挪威環境部就宣布將付給印尼至少二千四百萬美元作為大幅減緩森林退化速度的「獎金」。二○一七年印尼的自然森林退化率比去年下降整整六成,碳排放量估計減少約四百八十萬噸,而挪威打算以每公噸五美元價格支付資助金,可用於補償森林土地擁有者或其他護林用途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