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唐啟波:香港與大灣區必成你中有我格局

10月迎來了大灣區的雙重喜事,從中共二十大到香港政府的《施政報告》,對於發展大灣區的支持力度有增無減。 隨著利好措施的推出,香港及大灣區互相出台吸引雙方人才的政策,相信兩地的發展將形成你中有我的格局,而當中最有望迅速培育成功的產業,將是Gobi GBA一直支持的初創類別,Gobi將一如既往為這些初創提供資金和人脈的支持。   多數青年願往大灣區發展 吸引人才成關鍵 大灣區青年發展促進會在今年8月16日至10月15日向18至40歲的受訪者收集了過千份問卷調查,冀了解大灣區城市青年人對學業、就業、創業及置業四方面的發展機會的看法等等,結果顯示有84%受訪者會考慮或可能會考慮在大灣區其他地方工作,有53%人認為就業前景是最吸引因素。 在大灣區出現後的這幾年,大灣區的發展十分高速並獲得靚麗的成效。根據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早前分享的數據,大灣區整體經濟總量從2017年的10.2萬億元,升至2021年12.6萬億元,以不到1%的國土面積創造出全國約11%的經濟總量。至今,大灣區已有24家世界500強、5.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反映出大灣區的經濟實力顯着增強。他表示,未來將迎合香港和澳門的政策積極推進大灣區建設,努力打造成世界級的灣區。   大灣區是未來十年重點 創科成重中之重 事實上,在國務院2015年首次提出了大灣區的概念後的第二年我便和曹嘉泰先生一起創立了戈壁大灣區(Gobi GBA)。這幾年我們團隊堅定發展大灣區,如今不僅成功在大灣區扎根,今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更宣佈加碼重注大灣區。對於Gobi GBA來說,未來10-20年重點機會絕對就是大灣區,尤其是大灣區的科創,我們料會掀起一股CantoTech浪潮。   10月舉辦的二十大,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的講話亦印證了Gobi GBA的眼光,他提到中央所作的「1+N」的規劃政策體系正逐步構建,橫琴、南沙、前海及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在深入推進,國際科技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地進展,未來將繼續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協同、民生改善等一些重點領域,為加快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中心建設,把大灣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換言之,科創就是大灣區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從二十大和《施政報告》的政策來看,加重大灣區發展的行動將密鑼緊鼓進行。首先是二十大,中央表明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清晰的指示再次證明,大灣區未來幾年的重點方向。這些都和Gobi GBA一直強調的投資方向吻合,即在人工智慧、工業4.0、大消費、醫療科技、可持續發展、金融科技和食品科技這一系列具有潛力的領域。   除此以外,《施政報告》一些列推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和促進香港市民在大灣區發展和生活的措施,也體現了香港政府對香港全力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決心。香港必定推動大灣區的高增值發展,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互聯互通。這一點也完全跟Gobi GBA的部署切合,就在今年9月,我們香港總部的喬遷正式代表著我們對大灣區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香港促成大灣區互聯互通 廣州率先實現稅負免徵 香港跟大灣區的聯動將越來越密切,兩者人才交融力度十分充足。這邊廂,香港政府希望未來五年吸引過百間具潛力或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其中需要至少 20 間龍頭創科企業。不僅如此,同時也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向內地和海外的重點企業提供特別配套措施和服務,針對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策略產業。而這些,也都是Gobi希望提供資金和人脈支持的初創企業對象。   另一邊廂,大灣區的其中一個重要城市——廣州在9月時候也釋放了有利港澳局面的稅收方案。《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明確了對在廣州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其個稅稅負超過港澳稅負的部分予以免徵。至於南沙港澳居民個稅優惠政策未來是否會推廣至廣州各區或大灣區其他地方,可能會根據政策實施的具體情況和效果而定。不過光是免徵這一點絕對是吸引港澳人才的有力條件。   從此可見,隨著兩地互惠互利政策的實行,兩地無論人才還是產業均可能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象。而Gobi GBA一直支持香港初創發展大灣區市場,相信在這發展過程中,Gobi GBA將會培育出更加多優秀企業。     撰文:唐啟波  戈壁大灣區管理合夥人 [...]

本港時事

調查指港拓新一代半導體利推再工業化

特區政府近年提出「再工業化」,以新技術和智能生產為基礎,為經濟帶來更新和多元的增長點。生產力局最新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逾五成受訪企業有意將生產線遷往或擴展至香港,不過有意願將研發部門遷往或擴展至香港的企業不足兩成。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港大經管學院合作,於7月至9月期間進行《香港再工業化研究》,探討香港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綠色科技於「再工業化」發展的條件、可行性及所面對的挑戰,以問卷成功訪問184間企業。   半數受訪企業表示對工業4.0有所認識,83%食品科技企業、64%健康科技企業及71%綠色科技企業均認為發展工業4.0的首要優勢是提升生產力。52%企業表示有計劃將生產線遷往或擴展至香港,惟受訪企業表示,只有28%預期未來一至兩年、33%預期未來三至四年及37%預期未來五年有信心可以找到合適的人才從事工業4.0相關工作。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指出,目前全球正面對芯片短缺問題,國家亦有意發展自主擁有的新一代半導體技術及全套供應鏈,香港可瞄準市場對第三代半導體的需求加以發展,如建立芯片設計中心,短期配合國家政策,吸引世界各地半導體相關企業落戶香港;香港作為外循環的核心樞紐,加上擁有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絕對有優勢吸引新一代半導體廠商來港設廠,長遠透過北部都會區滙聚整個新一代半導體產業鏈,有利「再工業化」發展。   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表示,隨著疫情後的新常態,加上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和政府的新舉措,香港將得到更多機會轉型為科技和創新中心,可聚焦提升生產力及包容性發展,從而與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融合。 今次的報告更重點研究三個能突顯香港現有優勢及具潛力的行業;報告更以以色列、新加坡和瑞士三個國家的案例,研究其他政府透過技術及創新活動以促進先進製造業發展所採取的具體政策。選擇這三個國家進行案例研究,主要是因為它們在人口和發展階段方面與香港非常相似,但在製造業、工業 4.0 技術和工業研發 (R&D) 方面的步伐明顯領先。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左)和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右),均指「新一代半導體」勢成本港「再工業化」新興產業。 [...]

博客

葉中賢:以科技助力重塑香港產業鏈

去年,一間國際知名快餐連鎖店在香港首度推出以植物肉製作的快餐,廣受市民歡迎,旋即掀起「人造肉」熱潮。近年來不論香港或海外,素食者不斷增加,而且消費者亦更追求健康、有營養以至是更環保的食品。巿場對新興食品的需求令投入食品科技研發的企業日增,據淡馬錫控股2019年研究顯示,亞洲投資市場對農業及食物領域的投資額將在未來十年增逾一倍至2,900億美元;好食品研究所則指,在2010-2020年間,生產替代動物產品的企業融資總額接近 60 億美元。一場環球食品工業的創科改革可說是勢在必行。 在云云製造行業中,「食品、飲品及煙草製品」一向是香港本地製造業的重要一環,佔整個製造業增加價值總值約三分一;而且香港製造的醬料、食品、飲料等品牌更是馳名中外,享負盛名。近年,面對營運成本上升及勞動力不足等問題,不少香港廠商開始投資食品科技,一方面提升產品的價值,一方面活化生產線,改善營運效率。若香港廠家能善用產業優勢,把握環球新興食品機遇,發展高增值的食品科技,將能提昇及完善整個食品工業產業鏈,讓高增值食品工業成為香港再工業化的重要引擎之一。 另外,內地政府在十四五規劃的政策大綱的協助下,積極發展「三同食品」,即出口企業的內外銷產品需在同一生產線、按相同的標準生產,達到相同的質量水平,讓在地食品認證與國際對標,更將提升中國食品行業向高質量、高增值發展。若香港政府能進一步與大灣區城巿政府溝通,循此統一標準方向,助香港食品爭取內銷的綠色通道,減省通關時間及手續,讓港資食品廠商把握內循環機遇,將香港優質食品推進內地巿場。 貫穿三級產業 創科增值大有可為 食品工業產業鏈牽涉面廣,涵蓋三級產業,由漁農業、素食、培植肉、食品製造技術、塑膠包裝、檢測認證、物流銷售以至廚餘處理等,不同部份均有引入創新科技、改善產能的空間。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香港現時漁農業產值佔比僅餘0.01%,但透過日漸先進的室內耕種科技、甚至是培植食物蛋白技術等,加上特區政府在2017年提出的「容許工業大廈容納新農業科技」政策,香港將有望重新發展更具規模農業及食品原材料製造,供予食品加工,將可完善食品工業產業鏈,重現百分百「香港製造」的食品。 而且,現時發展較為領先的新興食品,多數以西方人的飲食習慣為對象,如培植的牛肉漢堡等。香港應把握自身中西文化薈萃的優勢,著力投入於亞洲人膳食研究和產品開發,填補巿場空白。工總轄下的香港初創企業協會「第四屆初創飛昇計劃」便以食品科技為題,當中多間初創企業均以亞洲為本位出發,研究如培植魚肉及海洋蛋白、改善水產養殖、中式軟餐、急凍港式食品等產品,專攻亞洲巿場。相信香港食品科技業持續向此方向發展,定能成為亞洲食品科技的領航者。 [...]

企業策略

本地食品科技初創升級轉型 展示創新技術 

香港工業總會轄下的香港初創企業協會日前舉辦第四屆「初創飛昇計劃」展示日,今年以「激發食品科技潛能」為主題,挑選了11間本地初創企業,與來自食品、環保及先進製造產業的工業家進行友導配對(Mentorship),從中汲取資深工業家的產品開發、建立生產線、巿場營銷等經驗,以及持續試驗和改良產品原型。初創企業藉著「展示日」向出席的投資者及工業家演示創新產品及技術方案成果,爭取投資及合作機會。 第四屆「初創飛昇計劃」共十一間食品科技初創企業參加。(左起)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林世豪、香港初創企業協會主席趙子翹、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花旗集團商業銀行香港區主管郭炬廷、香港初創企業協會副主席朱亮之「初創飛昇計劃」首席導師蔡明都。   水耕細作和華瓏有限公司分別奪得是屆計劃的「最受歡迎初創大獎」及「投資者之選初創大獎」。 獲「投資者之選初創大獎」的華瓏有限公司旗下產品吞嚥易,是專門為患有吞嚥障礙的人士如長者等而設,其研發清透凝固粉,食材軟化粉以及食物塑形粉為吞嚥困難人士度身訂做軟餐。華瓏聯合創辦人兼首席技術官Dr. Abellona U表示,目前為內地和香港逾百間老人院舍提供產品,香港約佔數十間,早前因為疫情未能到院舍示範產品,如今疫情穩定後已陸續到各大院舍示範產品操作,現時反應理想,有不少老人院舍對產品感到興趣。 Dr. Abellona U表示,目前產品是由內地代工的工廠生產,而公司有申請SIE Fund(社創基金),如日後獲得基金支助,會在香港設立生產線製造部分產品。此外,現時已完成研發的即食軟餐,正尋找合適的中央廚房或食物製造工廠去生產,因為過去接觸開的老人院舍對此即食軟餐均感興趣,只要拆開包裝再加熱便可食用,而且食物原本形狀亦得以保存。 獲得「最受歡迎初創大獎」 的公司水耕細作,以全環控智能移動水耕種植機種植蔬菜,水耕細作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麥嘉晉表示,目前水耕細作正服務逾20間大型超市、酒店、餐廳和學校,水耕種植機已於去年12月進駐香港兩間大型連鎖超市,其中city’super銅鑼灣時代廣場分店設置水耕種植機,供應芫荽、番茜、羅勒、百里香等多款提味植物及香草。一般來說,該公司會將半熟植物遷移至水耕種植機後,再過兩星期便會成熟,屆時便可供出售,該公司每天早上均會派人或由超市員工,檢查植物的生長情況,將已成熟的農作物,連同根部一併從水耕種植機內取出,再包裝出售,農作物就可以最新鮮的狀態送到消費者手上。 協會副主席兼第四屆「初創飛昇計劃」召集人朱亮之指出,近年全球食品科技發展蓬勃,初創企業在競爭下突圍而出絕非易事。計劃以食品行業為核心,覆蓋整個行業價值鏈的不同部份,由工商界成功人士擔任食品科技初創的導師,加快了初創產品研發及成果商品化的進程;並且透過工總的龐大工業界網絡,助初創接觸合作夥伴,更有效地擴展業務和開拓商機。 協會主席趙子翹表示,初創企業是香港再工業化的重要引擎,為傳統產業注入新思維、新動力。展望未來,工總及協會將繼續作為初創、工業家及潛在投資者之間的平台,透過會內龐大的工商業網絡及專業支援服務,協助完善本港初創生態系統,助更多初創企業把將創新意念及先進科技工業化,促進香港高增值製造業及新興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