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綠色投資】發展綠色建築,香港任重道遠

半個月前,超強颱風「山竹」肆虐香港,所及之處滿目瘡痍。市民不得不再次審視自己與所處環境乃至大自然的關係。討論多年的環保似乎又一次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事實上,環境問題是世界每個都市面臨的挑戰,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人們除了從日常環保行為做起,建築物的設計和建造,也成為主要的切入點。 撰文  蘇梓 論綠色建築(簡稱「綠建」)的發展史,歐洲和北美多年來一直走在前列;在亞洲,綠色建築水平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和新加坡。那麼香港又如何?事實上,香港曾在亞洲綠色建築發展上獲得多個第一,成為第一個推出綠建標準的亞洲城市。然而縱觀綠色建築近年在香港的發展,似乎後勁不繼。在歐美及日本、新加坡等國的參照下,香港的綠色建築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歐洲:綠建歷史悠久 在歐洲,建築節能條例的實施頗有歷史。其中,德國、比利時等國家推行「能源證照(Energie Ausweis)」制度已超過10年,英國的建築能源證書制度也於2006年開始執行。建築能源證照,乃是強制建築物標示其正確之耗能水準,並透過消費市場機制淘汰能源效率欠佳的建築物,或改善舊建築物之能源效率,以達具體節能減碳之政策。建築在出租或出售都需要能源證照,公共建築更是需要將能源證照標示在建築物外面的顯著位置。 近年來,歐美為了達成 20-20-20 目標中的 20% 節能目標,採取全方位的措施,也影響了德國、法國、英國等成員國的發展。僅在節能領域,歐盟就推出幾項關鍵的立法。在這些指令當要求既有建物進行大規模翻修時,必須強制符合相關能源標準;至於新建物,則由公共建築優先做起,而民間建築也需逐漸導入。 丹麥:立法高瞻遠矚 丹麥是世界上擁有最早且最嚴格的建築節能條例的國家。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引起的油價上漲,令丹麥對能源供應安全產生擔憂,其原因之一是丹麥當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能源進口。這使得丹麥在1961年的建築規範中首次提出了能源效率要求。1970年,丹麥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長中短期節能減排措施。長期措施是重新制定一個完整的丹麥能源供應體系;短期和中期措施包括開展節能宣傳,徵收能源消耗稅和提出更嚴格的建築節能要求。 事實證明,長期的城市規劃是丹麥低能耗建築發展背後的強大推動力。丹麥有著悠久的城市規劃傳統,主要分為國家規劃、區域規劃(尤其是大哥本哈根地區)和地方規劃。在丹麥,地方政府是可持續市政計劃的主要規劃者,他們負責城區獨立的單個建築物或指定區域內節能建築的全面發展。 擁有近384萬居民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大區,計劃到2025成為世界上首個碳中和城市。2012年8月市議會通過了《哥本哈根2025年氣候規劃》。當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淨排放量為零時,該城市將實現碳中和,即哥本哈根碳排放量減少到最低限度。剩餘部分通過外部舉措來抵消,包括大規模的對既有建築物的改造,能源供應和運輸模式重組等。 加拿大:低碳成經濟動力 2014年,主力可持續發展的非牟利組織阿卡迪亞中心(Acadia Center)研究顯示,加拿大能效政策對GDP和創造就業崗位會有很大影響,能效項目會促進GDP淨增長,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貢獻經濟2,300億至5,800億加元。每在能效項目上花費1加元,GDP就會增加5至8加元。每在能效項目上投入100萬加元,便能增加30至52個工作崗位。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2016年12月,加拿大政府頒佈了「清潔增長和氣候變化泛加拿大框架」,確立了打造全球綠色增長和創新中心的目標。據此,到2030年,碳排放將降低50%,到2050年降低80%。其中建築排名居首,被列為降低碳排放的關鍵載體。而向低碳、低能源建築轉向,促進了加拿大貨物和服務的增長,在全加創建了近30萬個綠色崗位。從直接工作崗位看,綠色建築雇用的員工比油氣、採礦和森林業加在一起還要多。能效住宅還能大幅節省電費,最高降幅可達50%。 以卑詩省為例,去年8月下旬有報告顯示,受益於較大項目上馬,綠色建築部門創造就業的動力繼續增強,從業人數達到3.17萬人數,遠高於2015年的2.32萬人。據統計,該省的綠色建築增至2.01萬,包括綠色住宅1.87萬套,大型綠色建築1,400幢,其中逾750幢建築是過去兩年新建的。 加拿大其他地方也做了積極探索,起步較早的不乏其例。例如,「安大略氣候變化行動計劃」強調改造現有大樓,包括公共大樓,安裝再生供熱源。按更高的節能標準改造住宅和寫字樓利好商家。多倫多的一家宏達證券租用的寫字樓就是典型的例子。2009年,該建築進行了翻修,加固保溫效果,更新加熱系統,差不多每年節省了50萬加幣的運營成本,以及36%的能源費用,效益可觀。 室內環境對健康和舒適度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加拿大許多住宅和寫字樓業主仍然採取簡單的辦法提高住處和商廈的能效,包括替換門窗的擋風雨條,強化屋頂和牆體隔熱,改善通風系統,更換老的鍋爐和火爐等,可望解決健康和與舒適度有關的問題。提高建築能效商機巨大,僅卑詩省估計每年就有3萬套住宅、數千幢公寓樓、近2,000幢寫字樓,以及醫院學校、商業和機構大樓需要改造。 日本:走政策創新道路 2009年,日本政府宣布節能目標: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25%,基於日本終端耗能現狀,建築節能被作為最有節能潛力的領域而獲得重視。根據最新目標,經濟產業省和國土交通省等部委聯合創立了「創建低碳社會建築節能推廣委員會」,於2012年4月通過了《實現低碳社會的建築節能與生活模式計劃路線圖》,主要推動以下四大方面工作: 1. 新建建築物節能,探討到2020年強制執行建築節能標準的步驟與計劃、修訂現行標準的節能評價方法、推動零能耗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建立低碳建築認證; 2. 既有建築節能,通過補貼和調整稅率推動既有建築節能和改造; 3. 可再生能源應用,推動太陽能光電、太陽能光熱、地熱能在建築中的大面積應用; 4. 全壽命周期減碳,通過建造、運行維護、拆除、回收等過程的全程控制,降低建築物全壽命周期的碳排放。 為配合上述建築節能相關工作,日本政府推出一系列財政激勵補貼項目。如2008年的「建築減碳贈款項目」和「節能改造贈款項目」;2009年的「環保住宅項目」;2012年,為推動居住建築以零能耗為目標進行設計建造,日本推出「零能耗住宅全贈款政策」,相關項目總預算為3,890億日圓。 香港:綠建日受關注 綠色環保建築在香港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因其強調在建築物設計和管理中融合可持續發展概念,在降低對大自然的影響之余,改善市民生活品質。香港近年的建築中,有不少便融入了綠色環保元素。 隨著港人近年來環保意識的加強,如何為全港現存近4.3萬幢、每年新落成數百幢的建築物做出環保評估,成為重要課題。香港建築環保評估協會有限公司由此制訂了一套工具,從節電、節水、所在位置、建材及室內環境等多方面,為建築物進行環保評估,這些標準不單獲港府新落成的建築物釆用,也被發展商用來為新槃衡量環保水平。 香港首座零碳建築,是位於九龍東的零碳天地。該建築佔地14,700平方米,包括室內及戶外的展覽場地、會堂、綠色辦公室、綠色家居、公眾休憩綠化區及香港首個都市原生林,及透過光伏板及生物柴油生產可再生能源,達致零碳排放。該建築減少能源消耗高達45%,是全球少數有實際用途的綠色建築物之一。     又如近年成功活化為綠匯學苑的舊大埔警署,原建築超過100年歷史,堪稱鬧市中的「綠色歷史庭園」。綠匯學苑將舊大埔警署的歷史、建築及生態價值結合,既注重保育建築特色,也充分考慮原址樹木及鷺鳥林生態保育。同時促進建築物的角色演變,將建築物轉化成展現永續生活文化的基地。由此,綠匯學苑帶動更多人關注環保建築,並鼓勵其於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為對抗氣候變化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