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動態

中總冀預算案支援業界抓緊「雙循環」機遇

財政司司長即將在2月22 日公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香港中華總商會(中總)早前向特區政府提交意見書,期望預算案給予相關財政支援,協助工商及社會各界抓緊全面復常通關帶來的契機,在後疫情時期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通過促進本港金融與創科產業發展、深化區域經貿聯繫合作,讓香港發揮國內大循環「參與者」和外循環「促成者」的重要橋樑功能。 設專責辦公室拓展區域市場 隨著內地與香港恢復全面通關,香港作為聯繫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得以重新有效發揮。中總會長蔡冠深建議特區政府設立RCEP專責辦公室,統籌處理跟東盟、RCEP區域經貿的推廣工作,並增撥資源向本港業界宣傳RCEP市場資訊,特別是通過深化香港與大灣區合作,推動與RCEP成員對接,強化香港成為聯繫大灣區、RCEP以至「一帶一路」市場發展的橋頭堡。   蔡冠深續指,中央除堅持對外開放,亦強調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預算案應推動更多財政支援,協助港商企業配合內地擴大內需的工作,例如以大灣區作為切入點,支援拓展內地新興市場發展商機,協助港商加快建立內銷管道,宣傳推廣香港的優勢產品。   發揮南金融、北創科「雙核心」動能 中總提出要建設南金融、北創科雙核心都會區,透過深化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中心發展,並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創科領域全方位合作,配合特區政府推動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規劃,進一步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優勢。 預算案可就強化與內地金融互聯互通提供支援,拓展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理財與風險管理產品,提升金融基建合作深度和廣度,打造香港成為全球數字資產交易中心與資產管理中心,以及發展數字人民幣全球跨境支付網絡,特別是向東盟等周邊地區加強推廣。 預算案亦要因應香港推動創科發展需要,積極配合各項凝聚創科企業與人才的相關政策,包括透過提供稅務優惠及其他支持政策,吸引更多內地與海外大型科技公司落戶,並鼓勵他們來港設立研發中心。當局更可在北部都會區設立「國際大學城」,給予優惠政策推動國際知名大學來港設立分校區,亦可吸引本地大學在大學城設立第二學區,全方位凝聚人才。   平衡財政狀況與經濟發展 經歷三年疫情,加上環球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去年全年本港經濟出現負增長,財政司司長亦預期2022至23年度赤字將達1,000多億元。中總認為,特區政府既要推動經濟復甦、改善民生,也要顧及財政狀況穩健發展,建議當局積極探討有助擴闊香港經濟增長動能的政策措施,同時要繼續為企業營運提供適切支援,協助工商各業在新格局下應對挑戰、抓緊機遇。   中總對財政預算案的建議重點包括: 抓緊內循環發展機遇:(1)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切入點,支援港商拓展內地新的市場發展商機;(2) 協助港商發掘如紅酒、中藥等有發展潛力的產品市場;(3) 協助港商加快建立內銷管道,拓展進口分銷業務。   強化外循環聯繫優勢:(1) 設立RCEP專責辦公室統一處理推廣及協調工作;(2) 爭取與RCEP成員國建立更高質量雙邊自貿協定,並向當地業界推廣香港;(3) 協調香港與大灣區合作,推動與RCEP成員對接,強化香港成為聯繫大灣區、RCEP以至「一帶一路」市場發展的橋頭堡。   啟動創科發展新動能:(1) 透過北部都會區規劃,吸引內地與海外大型科技企業落戶香港;(2) 鼓勵大型科技企業來港設立國際研發中心;(3) 加強與深圳在產業佈局協同規劃,促進與深圳產業集群發展互動合作,形成港深共建產業鏈;(4)探討構建安全規範的大灣區跨境數據流通機制,並考慮以粵港兩地機構的科研數據互通作為先行先試。   強化金融服務優勢:(1) 深化與內地金融互聯互通,提升金融基建合作深度和廣度,並向特定戰略新興產業作適當政策傾斜;(2) 拓展人民幣投資理財與風險管理產品,加強與各地離岸人民幣業務聯繫;(3) 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配套服務,鼓勵大灣區城市來港發行綠色債券,共同發展綠色產業跨境金融產品;(4) 推動香港發展數字人民幣全球跨境支付網絡,打造香港為亞洲以至全球數位資產交易與管理中心。   完善人力資源配套:(1) 在北部都會區設立「國際大學城」,讓本地大學在大學城設立第二學區,與區內創科產業有更好聯動;(2) 鼓勵國際知名大學在大學城設立分校區,吸引海內外優秀師資和人才匯聚;(3) 優化輸入人才計劃,配合產業營運需要。   促進文藝創意發展:(1) 優化各項促進文藝及創意發展的支援計劃,尤其增加對推廣與海內外合作項目的資助;(2) 推動本港文化藝術組織和機構與海內外加強交流,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   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1) 改善現行土地徵收制度,引入公私營合作的收地模式;(2)成立專責小組統籌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專案規劃加快發展速度;(3) 放寬活化計劃的五年時間限制,簡化消防安全條例,放寬改建工廈的申請條件。   [...]

博客

洪為民:二十大報告對大灣區發展的啓示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他也提出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是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作高水平對外開放,「快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作為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大灣區也要做好自己的內循環,做好雙循環的對接。要致力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參與擴大內需的同時,也要參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全要素生産效率,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水平,並推動經濟的質與量的合理增長。筆者認為大灣區的發展要質與量並重,做好對外開放,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與世界現代化經濟接軌。   大灣區不單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也要協調和其他城市群的及展。大灣區不單要優化生産力布局,也要構建優勢互補與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作為國家對接「一帶一路」的窗口,大灣區要致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做好「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為國家「建設貿易强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係」、協助國家建立更大更寬更深的對外開放格局。規則對接及制度銜接對大灣區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任務,可以透過與香港的對接與銜接與國際接軌。   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創新十分重要。二十大報告提到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强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增强自主創新能力。」大灣區要配合國家政策,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事實上大灣區在科技發展上,一向表現優異。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2022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科學技術集群」連續兩年居第二。粵港澳大灣區要根據二十大報告的要求,加快發展成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二十大報告亦提到「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深入實施人才强國戰略,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去完善人才戰略布局,並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大灣區要對國家的「教育强國、科技强國、人才强國」的加快建設有所擔當,首先要做好教育。筆者認爲不單是高端人才的培育,做好中端技術人才的支撑也十分重要。我們既要有科研大學、高等研究院,也要有應用型的大學、高職技術培訓機構,以做好產學研的對接。大灣區不單要培育好自己的人才,也要吸引優秀的國際人才、亞洲人才在大灣區匯聚,做到「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十大報告也提到「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增强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國家不單要強化硬實力,也要兼顧「軟實力」,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大灣區兩個特區應肩負這個重要任務,我們要以不同方式去說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與可敬的國家形象。大灣區也要發展好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協助國家主場外交,以及中華文化的國際交流。 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更加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二十大報告提到要「推動綠色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大灣區的綠色經濟不論在轉廢為能、海洋經濟、現代種植方面,都有不少成功案例。筆者相信綠色低碳産業在大灣區將會更蓬勃發展。香港也有意與前海一同發展綠色金融。未來北部都會區發展,也會發展生態經濟。   筆者相信作為以國際一流灣區為定位的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在現代化經濟、創新生態,以及國家「軟實力」建設等方面作出貢獻,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去奮鬥,致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筆者建議港人港企都要認真閱讀二十大報告的原文,了解自己可扮演的角色,為國家發展同出一分力。   [...]

本港時事

中總「香港高峰論壇2022」 李家超:港發揮聯繫人角色

香港中華總商會〔中總〕日前(17日)聯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貿促會〕舉辦「香港高峰論壇2022」,以「新格局下的區域合作機遇」為主題,邀請內地及東亞國家多位部長級官員、特區政府主要官員、本地及東亞地區商界領袖、專家學者等,共同剖析當前環球政經新形勢和後疫情時期的區域經濟最新發展情況,特別是在內地積極推進「雙循環」策略下的區域合作前景和機遇,並探討如何透過香港的獨特角色,進一步促進區內產業創新與深度合作。行政長官李家超、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署理特派員楊義瑞應邀擔任主禮嘉賓。   論壇邀請到行政長官李家超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兼董事會主席金立群擔任主旨演講嘉賓,探討環球宏觀局勢下的區域合作發展方向。行政長官李家超指出,香港是世界最開放、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中西融合,讓香港在區域合作發揮非常獨特的聯繫人角色。東盟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雙互直接投資也非常緊密。香港跟RCEP成員國均有很強聯繫。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中央支持香港與世界各地展開更廣泛、更緊密的交流合作,特區政府會用好中央的支持,尤其是優先做好抗疫工作,既要確保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也要保障市民生命健康和安全,既要加強國際聯繫,也要加快與內地對接,推動香港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為經濟開展新篇章。   金立群:港可擔當連接國際重要角色 金立群亦表示,近期地緣政治緊張,加上疫情干擾全球供應鏈,有些國家提倡自給自足,他認為不是可行的解決方案。多邊主義在新時代發展仍然十分重要。他特別提到香港與亞投行關係密切,香港作為經濟和金融中心,在國際連接擔當重要角色,尤其可充份利用香港金融、法治、以至人才等優勢,推動與區內其他地方攜手合作,開拓更廣闊發展空間。   高峰論壇設有兩個專題演講及對談環節。上午部分主要探討環球新局勢和疫後新常態下的區域經貿合作與香港角色,邀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印尼貿易部副部長杰里.桑布阿加、馬來西亞國際貿易與工業部副部長林萬鋒、越南工貿部副部長杜勝海、泰國工業區管理局署長韋里斯.阿姆拉帕爾、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海外調查部長若松勇進行討論;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陳家強擔任對談主持。丘應樺指出,加入RCEP後能拓展香港貿易空間,更推動香港經濟長遠發展。他很高興看到大部分國家均支持香港加入RCEP,加上中央的全力支持,相信香港未來在推進區域合作將可發揮更大作用,有助開創無限商機。   下午專題論壇以「產業創新推動區域深度合作」為題,邀請金融、創新科技及醫療健康的企業代表,就區域產業創新分享意見。立法會議員黃元山主持對談。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擔任下午論壇的專題演講嘉賓。他指出,本屆政府將積極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合作,強化產業和研發創新,多管齊下豐富創科人才庫。創科不僅帶動新經濟產業,亦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近期流行的NFT藝術創作和元宇宙演唱會便是成功例子。當局將積極支持高端裝造業發展,加快產業多元化,拉動香港經濟增長。   中總會長袁武表示,國家致力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積極深化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為深化香港、內地和周邊經濟體互動提供重要支持。中央全力支持香港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維護自由開放營商環境、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讓香港連接內地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更為鞏固和深化。   貿促會會長任鴻斌認為,香港可發揮其獨特作用,用好中央政策及措施,為兩地經貿合作打造平台,並結合香港北部都會區、深港創新及科技園等建設,促進各個領域創新合作,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香港經濟轉型提供動能,實現更好發展。   [...]

商事動態

中總舉辦習主席講話學習交流會

香港中華總商會(中總)日前(5日)舉辦學習貫徹國家主席習近平重要講話交流會。該會會長袁武,副會長曾智明、王惠貞、李應生、楊華勇、胡曉明、陳仲尼、謝湧海、張學修,永遠名譽會長蔡冠深,霍震寰、胡經昌、陳斌,立法會代表廖長江議員以及一眾常董和會董逾百人於線上出席交流,分享對習主席講話內容的感受和深刻體會。大家均十分認同習主席對「一國兩制」重大原則的精闢論述,更對主席給予香港未來發展指明前進方向深感鼓舞。 與會成員認為,中總可積極發揮商會的橋樑功能,推動會員深入貫徹習主席提出的「四個必須」,致力配合落實對香港的「四點希望」,與工商及社會各界攜手配合國家發展大局,促進香港繁榮發展,做好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角色,迎來更多元發展空間,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   與會發言的中總首長和成員對習近平主席在疫情仍然反覆的情況下親身來港視察並發表重要講話,彰顯中央對香港的關懷和照顧,社會各界感到十分窩心。習主席強調,「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是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不會改變,這對香港未來發展無疑注入「強心針」,也為本地工商各業和海外投資者對香港的營商發展派發「定心丸」。   習主席明確指出,「一國兩制」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遠大計,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更是統一銜接的。與會人士認為,過去香港市民普遍較注重「兩制」,相對少留意「一國」;建議未來應多從教育著手,讓年輕一代對「一國」的概念有更全面和正確的認識,從而讓香港在「一國」的前提下,更好發揮「兩制」的獨有優勢。   充份發揮香港橋樑功能   習近平主席特別提到,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與會者認同這對鞏固香港獨特地位和優勢有著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將更為突出和深化,也將為香港工商界迎來更多元發展空間。   面對新冠疫情和國際複雜局勢,與會成員期望香港需要有突破思維,鞏固和提升香港既有的傳統產業優勢,也要開拓具發展潛力的創新產業,為香港發掘經濟新增長動力,充份發揮香港作為國內「大循環」參與者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促成者的功能角色,以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切入點,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接區域經濟合作和「一帶一路」發展商機,實現與國家互利共贏。中總亦將積極做好「背靠祖國、連繫世界」的角色,致力推動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聯繫的橋樑。   提升管治能力與高效施政 習主席親自來港視察並為新一屆特區政府監誓,更特別對香港未來提出「四點希望」,包括著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以及共同維護香港和諧穩定,不僅為香港長遠管治給予清晰方向,也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落實清晰註腳。與會中總成員認為,本港立法機關未來將積極按照基本法,與行政機關互相制衡和配合,共同提升治理水平、促進民生發展。 [...]

博客

史立德:香港品牌:以變應變決勝大灣區市場

內地經濟去年衝破新冠疫情陰霾而強勁復甦,並以8.1%的GDP增長率領跑全球。而粵港澳大灣區擔當着內地經濟的主要引擎,成為香港企業拓展內銷市場的最佳跳板。為協助香港企業開拓大灣區市場,廠商會與屬下的香港品牌發展局委託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了《「大灣區品牌制勝謀略」企業案例研究報告》,總結了大灣區三大市場新趨勢,值得香港企業留意。 首先,是在1995至2009年之間出生的「Z 世代」逐漸成為内地的消費主力;報告引述京東的分析指,中國「Z 世代」達2.6億人,他們成長於信息時代,經歷沙士、新冠疫情的衝擊,對環境及健康的要求高,追求獨特、具個性的身份標籤;產品的功能屬性已不是支配「Z 世代」選購商品的核心動力。「Z 世代」的崛起對傳統品牌,特別是功能定位模糊、用戶觸達方式單一、過度依賴線下銷售等的企業,勢必產生巨大的衝擊。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後遺症」;消費者對健康、公共衛生和無接觸服務有更高的要求。對酒店和商場等人對人的服務業而言,機器人逐漸成為最佳解決方法。此外,疫情亦令內地民眾對環保意識和持續性發展更加重視;企業若利用健康運動及環保等主題策劃品牌推廣活動,可以凸顯品牌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品牌形象。   感受經濟 大行其道   與此同時,不少新消費行為和模式漸次湧現,包括疫情期間崛起的「懶人經濟」、「寵物經濟」、「盲盒文化」,以及利用品牌、IP授權設計的推廣活動,反映「感受經濟」正大行其道。   面對市場環境和消費者行為模式的轉變,企業紛紛調整經營模式來應對。《報告》歸納了近期內地企業五項較突出的行為特徵:第一,企業對大數據的應用範圍更趨廣泛;越來越多企業透過大數據了解目標顧客的個性化需求,以設計商品和服務。第二,創新型營銷技術日益湧現;電商平台和商場均採取創意的手段促銷和宣傳品牌,包括推出線上購物節、與IP合作進行場景消費、「打卡位」和開展聯名活動等,引發情感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