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城市再規劃】日本建築對香港綠化建築有何啟示?

香港過度都市化的問題並非獨一無二,在各大亞洲區城市,包括中國上海、南韓首爾、台灣台北,以及日本東京、大阪等地,一樣面臨著同樣的居住及生活困境。然而,唯獨是日本人能神乎其技地延續和式的自然美學,在狹窄的城市各隅,建築出令人嘖嘖稱奇的優美建築。在本港曾經參與九龍灣「零碳天地」的女建築設計師陸沛靈(Jane),近年便遠赴日本取經,曾於本港負責環保建築並對大自然深感興趣的她,又能否為借鑑日本的經驗,為本港帶來更多改變? 香港以外的可能 Jane雖然生於日本,但於香港長大並畢業於港大建築系,在本港參與過「零碳天地」與港鐵金鐘站的設計,考獲建築師牌照後,她卻毅然前往日本,投身當地的設計師事務所。問及因由,她倒只是說:「那時候我考到建築師牌後,只是覺得我在香港的建築師之路已經走得差不多了,又一直對於日本的建築很感興趣,便決定放下當時在香港的事務,到日本走走看。」Jane到了日本已有數年,直到此刻最大的感悟是什麼?她說:「感悟的話,我會說是能夠看見更多的可能性,雖然日本與香港都是城市,但卻很不一樣。當你一直在香港,身處在同樣的環境當中,你會以為事物『就只能是那樣』,其實那並非必然,還有更多的可能。」 她說,在香港擔任建築師的時候,更多是處理「硬件性」、「科學性」的問題,但在日本當地,更多的建築師及設計師,所思考的是更人文層面的事情:「日本人會思考更抽象的問題,例如是:如何利用這個空間?這背後其實是如何去定義空間的問題,以及人如何身處在空間中的問題。日本人較講求人、空間、室內、室外、與整個大自然的調和,會想到『和諧』、『相處』等等的可能,日式建築比較是由『感性』出發。」 人.空間.自然 Jane曾經於著名建築設師藤本壯介(Sou Fujimoto)的事務所工作,她笑言在當地無時無刻都有很多「inspiration」,即使再微小的事物,也會為她帶來靈感。她說:「香港是典型的商業都市,整個城市的規劃都比較死板,但日本設計則比較靈活。」Jane便以最簡單的「牆」為例:「例如日本人對『牆』的看法,向來與其他民族不太一樣,到了現在也一會繼續思考什麼是『牆』,如果牆壁只是用來分隔空間的話,那麼是否不需要到完全縫合天花與地板的地步?可能只有遮擋到眼睛的高度,也可以是牆?」 日本在近代建築界的傑作甚豐,不少著名建築師以西式的工學,重新提煉日本的傳統結構美學,如伊東豊雄及安藤忠雄等大師,早在國際間享負盛名,日本各地亦散落擁有各種不同功能、不同形態的新式建築。Jane便特別提及到曾經參觀過日本神奈川理工大學的KAIT工作室,她說在香港時已知道這建築物,可是有天真的到了當地,感受卻完全不一樣:「那是供大學生使用的工作室,但以open-space的方式所設計,整個空間當中佈滿了三百多條幼細的柱,單純以疏密不同的方式劃分出不同的區隔,而學生們就真的在當中如常地處理不同的工作,這證明了不論任何地方的都市空間,其實都能夠有更多的變化。」 反觀香港:綠化與環保建築 回頭再說香港,此時此刻的她,又覺得香港於城市規劃上有何能夠改善之處?她不假思索便回答:「香港能夠改變的東西有很多,可是那不是單憑我一個人就能夠做到的。如何能夠將香港的辦公室環境變得更靈活,如何能夠為不同地區帶來更多帶綠化的環境,這都是需要市民、客戶以及更多方面的配合。」她又舉出九龍站上蓋的圓方(Elements)為例:「圓方的上蓋其實有非常廣闊的戶外空間,也能夠做到充足的綠化,而發展商也有在那裡設計了podium、酒吧、露天餐廳等,然而整個空間其實能夠做得更好,更能讓公眾感受到大自然。那是港鐵九龍站的上蓋,有條件成為真正的地標。」 憶述在香港工作的日子,Jane表示:「不論是綠化或是環保建築,其實也是與城市、市民、社會息息相關的事情。那年我參與九龍灣零碳天地的設計,當時的『老細』是現在發展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他便向我們說,『環保建築』不只是減碳、節能,像那零碳天地中有展覽館,會有不同的展品,我們要計算太陽入射的角度,在維持室內有自然光的情況下,又要避免陽光直視到展品;又或是在建材上,如何能夠選擇更環保的物料。」 Jane近年除了身為建築師,更擠身作家之列。她於今年出版生活散文集《東京。夢。生活。》,獲得新鴻基地產主辦的新閱會第六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的優勝獎。她說起那時參賽的緣起:「說起來我到日本工作多少有點偶然,在這麼數年間感受了那麼多,我怕如果不寫下來,最後會忘記了。那時候又剛好看到新閱會在舉辦這個活動,便決定把感受寫成一本書,拿去參賽,沒想到就這樣被他們選中了。我希望,這本書同樣能夠啟發讀者看見更多的可能。」 零碳天地 位於九龍灣常悅道,於2012年6月26日揭幕,佔地14,700平方米,包括室內及戶外的展覽場地、會堂、綠色辦公室、綠色家居等。是香港首座零碳建築(Zero-energy building)。根據官方資源顯示,整個園區當中70%的電力由廢食油或生物柴油產生,30%則由屋頂設有共1,015平方米的太陽能光伏板發電系統提供,比較傳統建築物減少能源消耗達45%。 在以工商業為主的九龍灣,零碳天地可謂是真正「都市中的綠洲」,園區中種植了多種原生樹木,建築方希望能夠降低附近市區的溫度,並且減弱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亦能為雀鳥及昆蟲等提供棲身之所,更是區內新地標,及本港近年少見的大型綠化建築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