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退休開支指數」調查 揭退休支出每月1.5萬元 港人退休只花費退休前五成收入

專題

「香港退休開支指數」調查 揭退休支出每月1.5萬元 港人退休消費額僅為退休前收入五成

只要預早進行退休策劃,就可以實踐財政自由,做到人生下半場消費無憂。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今日(18日)公布「香港退休開支指數」(退休指數),指數一如預期上升,升近8點至127點,每月退休人士支出增加港幣1,000元至港幣14,700元,高消費群開支更達港幣23,671元。最大增幅來自到旅遊及跨境交通開支,調查亦發現退休人士愛到內地消費,平均每兩月一次,每次平均花費達1,350人民幣。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主席謝汝康表示:「退休開支一如預期有所上升,高消費群(即每月支出超過港幣15,000元)的支出更較去年同期上升近港幣3,000元,達港幣23,671元,甚至高於港府公布的2023年第4季月入中位數港幣20,800元。另一方面,退休人士每次在大灣區平均消費約1,350人民幣,而深圳媒體消費數據則顯示,港人的人均消費為673人民幣,兩者差別達一倍之多。由此可見,全面撤銷本地及邊防防疫限制後,銀髮族的消費意欲飈升,反之退休人士的消費信心與資產價格上落沒有正面關係。」 他續說:「對於已經踏入人生收成期的樂活族而言,擁有足夠資產便應該及時行樂,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學會四年來的研究數據發現,港人退休後每月平均的支出僅是退休前收入的五成,近八成(79%)受訪者對現時退休生活的整體質素感到滿意。因此,每月退休收入不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建議的退休前七成收入,長者亦無需擔心。他們的退休生活應以愉快為大前題,消費亦能帶來樂趣。」 調查重點如下: .退休開支上升:全面撤銷防疫限制後,退休人士消費意欲飈升。退休指數由 2022年的118.8,上升8.2,至2023年的127點。每月真實退休開支則較去年同期增加港幣922元,由2022年的港幣13,765元,上升至港幣14,687元。 .大灣區消費熱:中港兩地通關後,退休人士往返內地頻繁。有63%的受訪者曾於去年到訪中國內地,當中四分之一(24%)至少每三個月到大灣區一次,當中以深圳最受歡迎。退休人士每次平均花費1,356人民幣,更有超過兩成每次消費達2,000人民幣或以上。 .港人退休消費額僅為退休前收入五成: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建議的替代率,退休人士的每月收入應為退休前七成。然而,學會調查數據顯示,港人平均每月退休消費僅為退休前收入一半(2023 年:49.2%;2022年:47.9%;2021年:46.1%;2020年:42.5%),可見香港的情況與外地有別。 .流動與固定資產:華人傳統愛揸現金及磚頭。調查數據顯示,逾六成(59%)受訪者擁有港幣100萬以上的流動資產,當中現金及存款佔七成(68%),本地股票則佔兩成。此外,退休人士平均擁有總值港幣560萬元的固定資產,約八成持有本地物業,為最受歡迎的固定資產。儘管如此,受訪者對逆按揭的知識依然薄弱,僅14%有所理解。 .高消費群組:調查界定高消費群組為每月開銷超過港幣15,000元的退休人士。他們的特徵包括:較為年輕、對退休生活更為滿意、財務狀況更為穩定、以及更樂於聘用專業財務策劃顧問。他們的收入來源傾向來自房屋租金及投資回報,而低消費者則依賴家人供養。 .財產傳承:傳統華人對身後事的安排欠缺積極性。調查發現,儘管,近七成(69%)受訪者表示將來會考慮設立遺產規劃(持久持權書、預設醫療指示、遺囑或遺產安排),但只有少於兩成(15%)受訪者已經進行遺產安排,積極及主動性有待提升。 .財策專業意見及財務穩健程度:逾八成(83%)接納專業人士財務意見的受訪者滿意退休生活,比整體79%多出五個百分點。該批受訪者認同自己財務安穩(51%),較普遍受訪者為高(43%),同時他們對理財產品的認識亦比其他受訪者為深。 「香港退休開支指數」簡介 學會自2020年起委託尼爾森愛科(香港),以電話訪問形式每年收集約300名55至74歲人士的生活開支等數據,以制定香港首個按本地退休人士真實生活開支編定的指數。該指數每年發布一次,計算方法參考香港政府統計處的綜合消費物價和開支權數,並以2020年為基數年及以100為基數,可被視為本地退休生活通貨膨脹的指標 。受訪者必須為目前並無領取需政府審核的社會福利的已退休人士,其退休前個人收入需達港幣18,000元或以上。學會亦會就他們的收入來源、投資及理財習慣,以及退休信心等進行分析。 ============= 延伸閱讀:【資本卓越強積金大獎#】中銀保誠資產管理 基金選擇多元化 助成員輕鬆靈活調配及管理強積金組合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郭玲麗:加快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安老規劃

本港時事

郭玲麗:加快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安老規劃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趨上升,政府數據預計2034年約每三名香港市民就有一位是超過65歲的長者。要解決未來安老需求,灣區安老就是其中一個方向,立法會議員郭玲麗今日(30日)出席議會會議,感謝政府一直積極理順不少問題,包括優化跨境急救車服務及醫療劵使用政策等。 她提到,今年8月參與福利事務委員會考察團,了解大灣區安老發展,當時她更向局長建議試住計劃並一起探討,並非常感謝政府接納她的意見,更於10月起,社署為了鼓勵合資格長者參加上述計劃,加入為期6個月的試住期,如試住期間發覺不合適,可退出計劃,並恢復輪候冊上原本的輪候位置。 她表示,跨境安老最重要必定是醫療問題,雖然政府近來已十分積極,但長遠推動灣區安老政策仍有不少兩地醫療問題需要解決,就此,她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給予政府作考慮︰ 1. 病歷互通 未來希望政府善用科技互通醫療信息,建議推動大灣區醫健通,以自願登記形式進行兩地醫療協作,加強兩地醫療互通,兩地醫生都能查閱病人的醫療記錄,讓他們盡快了解病人情況,病患者在灣區中也能最快得到最適切的治療。 2. 遠程醫療 中國及海外不少地方已有系統地推動遠程醫療服務,如未來推動兩地醫療發展,便利內地養老者使用遠程都是必須探討的問題。就此,本港在遠程醫療上推展卻較為緩慢,現時本港仍未就遠程醫療訂立相關法例,只有2019年12月就疫情發出《遠程醫療實務道德規範指引》,但當局至今仍未訂出應用遠程醫療的具體細節和標準,因此,她建議政府盡快訂立有關遠程醫療的規管框架,以便日後推動及發展灣區遠程醫療。 3. 持續優化醫療劵計劃 她建議擴展適用範圍,包括大灣區的公私營醫院、診所、中醫服務等,並涵蓋更多元化的醫療服務,例如跨境急救車服務、家庭醫學全科、中醫門診、口腔科、康復護理、物理治療、身體檢查及輔助治療服務等,以配合長者不同的醫療需要;政府更可考慮為移居大灣區安老的港人長者提供特別醫療券金額,例如每年額外$1,000元醫療劵津貼,以加強支援長者跨境醫療需要。 4. 檢視輔助治療支援情況 希望政府盡快檢視本港輔助治療情況,例如大家非常關注心理及精神健康,內地已就心理及精神健康設立心理咨詢師或心理輔導師,不少本港培訓的專業輔導人員到內地參與這些崗位,但現時本港架構中未有承認這項專業,故居住內地長者需要這類輔助治療時就沒有相關的醫療保障,因此希望政府盡快正視輔助治療架構的認可問題,以便跨境醫療服務支援更到位。 [...]

曉光集團 持續提升服務水平 讓長者得著身心社靈的全面關顧

企業策略

曉光集團 持續提升服務水平 讓長者得著身心社靈的全面關顧

本港65歲或以上人士,有超過150萬人,佔整體人口兩成,對安老院的需求正與日俱增。創立於上世紀80年代的曉光集團,由最初的小型院舍,變革為現在具專業、規模及現代化的安老服務機構。曉光集團聯席董事總經理謝偉年(William)及謝偉鴻(Henry)均深信,對長者的關懷,不只讓他們在生活上有悉心的照顧,還要讓長者在身心社靈有全面的照料,這方面有賴與家屬的緊密溝通,曉光集團一直堅守「善待老人積福積得」的精神來關顧長者,因為有溫度的服務,才令長者活得尊榮。 曉光集團由William及Henry的父母所創立,父親是聯合醫院的醫生,母親亦具有內地醫生的資格。在80年代,看見不少長者欠缺照顧,於是開設了小型院舍,由此展開了曉光的發展之路。當時規模很簡單,而William及Henry在放學後便到院舍,當母親協助長者進食時,Henry便會輕拍長者的背,從而令長者舒服一些,可以說,全家總動員一起維持院舍的運作,是齊心想讓長者有一點溫暖。 初期發展並不容易,曾試過被業主逼遷,認為院舍影響環境,從而令樓價下跌,在種種困難的磨鍊下,曉光開始走上規模之路,母親在觀塘曉光街開設了正式的護老院院舍,成為現在集團的總院。 重視院舍的質素 William及Henry大學畢業後,並沒有立即加入曉光,反而先在其他機構工作,汲取經驗,直至媽媽有意退下來,二人才決定回來。這時才覺得經營院舍並不簡單,唯有努力學習,重新學習。適逢在1997年及1998年,政府推出護理安老宿位買位計劃(改善買位計劃),由於父母都有醫生的背景,而社署是揀優而取的,曉光具備條件申請。「父親一直重視院舍的質素,當時會在公餘時間來院舍為長者檢查身體,將醫院系統化的照顧方式灌輸給院舍的助理,當一切開始變得有制度時,曉光的名字也漸受到認同。」William提到,政府對於安老院舍的要求是愈來愈增加,更規範院舍的發展,除了必須有牌照,更要達到社署服務質素標準Service Quality Standards(SQS)。曉光較同業行得更快,取得ISO9001:2009國際優質管理證書。 「我們時常都在想下一步應該怎樣行,例如要照顧長者的身心社靈,於是聘任註冊社工、物理治療師駐場,現在更有臨床心理學家定期來訪;對於認知障礙者的支援,亦會有職業治療師在場。隨著社會的變更,長者的需求改變,曉光也與時並進地改革。」Henry透露,近年亦取得政府的合約安老院營運權,當為合約安老院提高最高質量服務的同時,也能提升曉光旗下院舍的服務水平。 事實上,安老院是政策主導的行業,在1997年前,長者的福利並不多,但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由此衍生出現在的「社區照顧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曉光基於服務使用者的負擔能力,提供相應服務。因此「買位」是十分重要,可以令到院舍服務價格穩定,而院舍亦有穩定的收入,也令到曉光能提升知名度。 拿捏家屬及長者的想法 照顧長者是非常勞心,這是二人近年的體會,因父親在兩年前去世,為此,令他們對於長者能有妥善的照顧,更為落力。「過往院舍的經營,都像買賣形式,長者需要哪些服務,曉光便提供;但近年有更深的感受,所有子女都是有孝心的,但在能力及表達上都有所不同,所以曉光增加了與長者及其家屬的溝通。」William解釋,子女都會擔心長者在院舍的生活,所以當長者入住前,曉光會嘗試向家屬講解情況,亦會加深了解長者的個性、習慣、身體狀況等,當長者入住後,亦會持續與家屬溝通。 曉光十分重視與家屬的溝通,每月定時與家屬會面,在疫情期間,護士及護理員均堅守崗位,利用通訊軟件與家屬聯絡。若長者有任何問題,更要立即知會家屬,這才是真正對長者的關懷。「安老院是照顧長者的工具之一,作為經營者,當然會明白各人所持的意見不盡相同,特別是長者愈來愈依賴院舍的照顧時,曉光亦會盡量配合家屬的要求,希望達至平衡。例如長者希望簽署『預設醫療指示』、或家屬想為長者安排臨終照顧,曉光亦會因應對方的要求而作出安排,當中更顯出溝通的重要性,要拿挰家屬及長者的想法。」Henry表示,用心的服務,亦令當初由只有土瓜灣分院得到香港品質管理局頒發ISO認證後,曉光旗下的分院中都相繼分別獲得通過「香港老年學會- 安老院舍評審先導計劃」、及後來的「香港老年學會——安老院舍評審計劃」,與「香港品質保證局——安老服務管理認證計劃」的認證。 不會盲目擴展 香港的安老院舍仍然不足,可能成為發展契機,但William及Henry的看法卻有保留,二人均認為,要擴展業務,首先要有足夠的人手,以確保服務的質量,在過去的疫情,不少前線或中層管理人手出現流失,成為一大挑戰。此外,亦要考量發展成本,心儀的地段不一定可以得到,尤其當業主認為安老院的收入豐厚,因而提高租金時,曉光亦未必能負擔,始終質量與成本是直接掛鈎,而經營成本也需要考慮到服務使用者的承擔能力。「在近期數次的擴展,要感謝業主開路,業主也期望區內的長者得到適切的照顧,也是實踐社會責任的一種途徑。曉光能夠得到業主的認同,主要因為有出色的往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