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系列

趙式慶.文化復興者

趙式慶向來行事低調,正職是經營家族生意華光船務,然而其更多人認識的身份,反而是多項文化項目的背後推手,從中國內蒙古鄂倫春民族的文化傳承到舉辦多年的「香港文化節」,一步一腳印地展示不一樣的文化視野。這原是一條孤獨的路,然而在疫情下,反而成就了一個連他自己亦意想不到的文化項目——目前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的《獵人.戰士.神靈:中國北方游牧藝術》展覽,在策展過程中找到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為逐漸湮沒的北方游牧文化作出貢獻。他表示:「這條路,當愈走下去時,愈是不感到孤獨,亦愈是覺得更值得去做。」       身高超過六呎的趙式慶,不苟言笑,表情嚴肅,對不認識其為人的人來說,總時有種距人於千里的感覺。然而當稍為熟絡後,會發現他的隨和及率性,以及對文化保育的一份無比執著。須知道,在疫情前的很多年歲月裡,每年他都會前往中國內蒙的鄂倫春居住一段日子,而隨著日子過去,鄂倫春對他而言,已不再是一個旅遊勝地,更猶如他的另一個家,是在他的生命中佔據了一定位置。由20多歲時的年青小伙子,到今日蛻變成熟穩重的40多歲中年人,在過去20多年間一直關注內蒙的文化保育,更持續不斷落手落腳做各種文化歷史保存工作,如此貼地、長年累月的親身參與經歷,對很多生活在繁華鬧市的香港人而言,根本難以明白。 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訪問前夕,筆者已參加了一次由趙式慶親自做導賞的傳媒參觀團,由於本身對游牧文化不太認識,因此在首次參觀時已覺得目不暇給,到正式訪問時,當他再深入講解展覽背後的理念時,更能感到展覽的難能可貴之處。他以低沉而緩慢的聲調說道:說:「過往,我們有很多方面都落後於西方,那是因為過往中國文化中的不少多元化內容被忽略了,現時隨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很多學術科目均要重新建立及深化,那不止中國歷史,還有世界歷史,尤其是橫跨歐亞大陸的歷史,皆要改觀,包括游牧文化。」 他解釋游牧文化的變遷:「20世紀以前,甚至到80年代的游牧文化,都是由西邊走向東邊的,這些游牧民族帶著新的科技及器皿來中國,並帶來影響。然而隨著中國近代的考古學發展,發現很多科技及器皿竟是來自東部草原,更是反過來影響西方,大家更有交流,而不是單向式的影響般簡單。因此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從新的視野、新的角度,站立在東方文化,又或是中國北部這個角度,令大家可以藉此了解到,所謂漢文化、北方的胡文化之間,在過去幾千年來的關係。」 根據展覽會上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北方地區」其實是泛指北方古代胡人曾經活躍的疆域,包括有「中國北方森林最後的獵人」之稱的鄂倫春族、匈奴、鮮卑、柔然等。而這次展覽,便透過250多件藝術品,細說古代游牧人的故事,及其世界蘊含的深刻的精神內涵,反映人與大自然的理想連結。展覽分為六部份,分別為「鄂倫春族」、「獵人與動物」、「早期獵人——匈奴與鮮卑」、「戰士」、「帝國」、「神靈世界」。從他們於公元前千年鮮為人知的起源,追溯到公元十至十三世紀的「黃金時代」。展覽結合考古學、藝術史及人類學等多元角度,在歐亞大陸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活現這些展品的歷史文化脈絡,完整地呈現了中國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的世界。   全文請參閱最新一期9月號《資本雜誌》 [...]

名人系列

武術中覓真我 趙式慶

系出名門的趙式慶(Hing)對武術情有獨鍾,他穿上中山服示範功夫招式時,更是拳拳生風,盡顯武術家的風範。Hing自8歲開始習武,多年來曾涉獵過不同類型及門派的武學,包括空手道、洪拳、北方武藝等,他亦積極地保護及宏揚國術文化。武術,不但讓他找到自我,更令他學會了如何克服恐懼,勇敢面對困難,對其人生有極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Hing先後創立了「鄂倫春基金會」及「地脈基金會」,並且放下富家公子的身段,跑到貧困落後的內蒙古地區,為保育當地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出一分力,的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心人。 從大自然感受快樂 相信大家都知道,趙式慶乃香港一代船王趙從衍先生的孫兒,他曾負笈英倫,但說話中不但沒有中英夾雜,他更對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有很豐富的認識,而且,其武術根基亦同樣深厚,名副其實「文武雙全」。除了打理家族業務外,Hing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協助內蒙古少數民族保存他們的傳統文化。自小已對內蒙古有一份莫名嚮往的他,於2001年首次到訪當地,並逗留了一個月,自此跟這個地方結下了不解緣。往後7年間,Hing每年總有三、四個月時間在當地生活,內蒙古彷彿已成為了他的第二個家。 「我在當地結識了很多朋友,亦非常欣賞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在那裡遇到的種種經歷更讓我得到很多體會。例如當我在遠離大都市的獵民村生活時,雖然物質享受匱乏,但我卻從大自然得到一份感官上和精神上的滿足,這是在大城市裡無法感受到的。記得從前,我的家人經常說甚少看到我的笑容,但當我身處大自然,看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卻讓我領略到快樂的真諦,發現快樂原來可以很簡單。此外,當地有些老太太雖然過著貧窮的生活,但卻非常和藹可親,即使我跟她們素未謀面,但當我到訪她們的家,她們竟待我如親人一般,這種難能可貴的人情味,在繁榮富裕的城市裡實難找到。」Hing一臉由衷地說。 跨越時代的傳統知識 Hing告訴筆者,以森林為家的獵民擁有極豐富的生態知識,對大自然的一切瞭如指掌。他們可以從動物留下的足跡和痕跡,準確地推論出動物的種類、數目、出現的時間等等。而且,無論牧民或獵民都很愛護自然生態,因為他們清楚知道,倘若草原及森林的自然生態受到破壞,他們的生計也會不保。「這些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知識跨越了時代,跟古人尊重大自然、與大自然共存的精神理念互相結合,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和保存。可惜,這些寶貴的傳統知識在現今社會中卻被受忽略,甚至早已被遺忘。」因此,他於2004年創辦「鄂倫春基金會」(Orochen Foundation),希望幫助鄂倫春族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及繼續發展,並且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和認識這種稀有的文化。 為兒童提供教育支援 到了2009年,Hing更創立了「地脈基金會」(Earthpulse Foundation),該慈善團體致力為中國北方內蒙古、黑龍江、寧夏等地的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支援,並於當地開發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遊業,以改善山區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基金會透過多元化的方式保存鄂倫春、鄂溫克熬魯古雅馴鹿部、索倫鄂溫克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去年10月,基金會舉辦了一個以「森林的迴響」為主題的慈善晚宴,並請得多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作跨界合作,當中更包括少數民族的歌唱家。當晚共籌得超過100萬善款,將用於文化保育、教育、發展社企等方面。 計劃建構生態村 「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固有的語言系統及生態知識等,正面臨整體消失的危機,而當地的年輕一代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亦不深。因此,我們正跟當地政府商討合作,打算在鄂倫春自治旗的嘎仙洞旁邊建構『生態村』。除了學習設施外,我們還計劃在生態村內設立一座鄂倫春博物館,展示該族的文物。我們 已成功收集了數百件非常珍貴罕有的文物,當中包括帳幕、船、馬鞍、馬具等。另一方面,我希望將生態村發展成一個旅遊文化景點,讓失業的族人重新就業。」此外,Hing亦應香港理工大學邀請,為「服務學習課程」擔任客座講師,課程內容以當代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保育為主題,他更將於6月帶領該課程的20位學生到內蒙參與社會工作。 宏揚國術文化 除了關注中國的少數民族外,Hing多年來對推廣武術亦同樣不遺餘力。當年,不少人都受到李小龍、洪金寶、元彪、劉家輝等功夫明星的影響,因而對武術產生了興趣,趙式慶亦是其中一位。他自8歲開始習武,跟隨陳卓森師父學習空手道接近20年。後來,在機緣巧合下,他認識了兩位知名武術家——精通北方武藝的馬明達教授,以及林家洪拳的掌門人林鎮輝先生,並向他們拜師學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