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時事

上市公司商會:港新股集資額遜色 倡引資中東企業

全球投資氣氛低迷,香港今年IPO市場新股集資額排名第八。香港上市公司商會主席梁嘉彰認為,現時市場資金充裕,只可惜投資者入市信心薄弱,預期IPO市場疲弱狀況會延續至2024年。她又稱,今年IPO市場缺乏大型機構投資者參與,要搞活IPO市場,首先股份定價要合理。另外,公司上市後股價向上,才能帶動市場信心,投資者有錢賺,其他公司才會來香港IPO。梁建議特區政府更積極開拓中東市場,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與中東國家建立友好關係,才能引領資金投入港股市場。 香港上市公司商會主席梁嘉彰 梁嘉彰提及,由於港股表現欠佳,加上地緣政治因素,外國資金如美資及歐資已不太接觸香港資本市場,問題非常嚴重;近期在港上市新股集資額不高,亦非機構投資者的目標,大多是朋友之間「你支持下我、我支持下你」,只是「塘水滾塘魚」,故主張香港要開拓新領域。 她又指出,不少中東國家有意與中國建立友誼及做生意,內地與香港政府官員都曾到訪當地,香港應把握機會跟中東不同國家發展友好關係,建議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促進金融、文化、體育及藝術等領域交流;若有共同投資的項目來港上市,中東資金參與的機會更高,梁說:「香港不可能再依賴歐美資金回來,目前的困境雖嚴峻,但透過尋找新出路,改變思維,造就新生態圈。」 若要吸引中東主權基金買港股,她建議要加強交流,香港除在杜拜設立了經濟貿易辦事處,未有在其他中東國家「落地」,提倡在這些國家派遣常駐人員。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吳旨賢:香港房地產市場在壓力下的走向

提及加息,大眾往往着眼對樓市買家的影響,由供樓負擔比率上升到收租回報率變負數。但事實上,加息對於發展商、賣方的影響甚至更大。由於地產發展的投入資金龐大,而且項目周期往往長達4至5年,些微的息口改變對於整個周期的發展成本影響可以相當大。據統計,2022年香港樓價跌約15%,在長期的利息高漲下地產行業舉步艱難,以現時融資成本4至5厘的水平,按照5至6年發展時間累計,已經是2至3成的利息成本。當新盤因為市場環境而遲遲未能推出,銷售周期每多一年,利息成本就隨之增加,即使樓盤最終仍然能夠以理想價錢售出,但其中利潤卻會被利息成本所蝕食。 隨著2023年的到來,在經歷了一段驅疫重生的過程後,房地產市場出現了許多利好消息:(1)地產商減價,一手市場的銷售正在改善、(2)租金恢復增長勢頭、(3)銀行表現支持立場以促進貸款業務、(4)地價下跌有助改善地產商中線盈利前景、(5)優化的政策環境,如由於跨境活動復常,「高才通」將更活躍、及(6)市傳港府將研究進一步放寬首次置業市民按揭成數的比例,預期帶動下半年經濟及樓市回暖。   多家金融機構看好零售市場,中港通關復常及旅客回流,將推動非必需品市場,特別是高端產品的需求,因此預計零售租金將在2023年下半年反彈約5%。相反在寫字樓方面仍然面臨壓力,由於空置率居高不下且供應充足,核心商業區仍有大量新廈落成,今年將有約超過280萬平方呎樓面落成,包括中環兩幢新商廈,預計核心區租金下半年將有可能再下跌1%至3%。故柏衛資本對於寫字樓投資保持審慎的態度,但將積極在下行市場中尋找估值吸引的標的物。   在住宅方面,由於一手盤搶客和銀行加息等因素,二手樓價近期呈現窄幅上落,近幾個月屋苑成交量明顯萎縮,藍籌屋苑接連出現減價、蝕讓個案。政府進一步放寬首置客按揭成數,令樓價1,000萬以下的單位可借盡九成按揭,買家自然傾向購買面積較大的單位。而細單位、納米樓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其投資屬性高,需求也偏低,抗跌力自然較弱,在短期內價格難有突破。除非大市回穩,樓價持續反彈,或有機會推動細單位售價上揚。   在租賃樓宇方面,雖然近期二手買賣交投量未見突出,但租務情況卻呈現出不同的趨勢。部分買家選擇轉買為租,令多個屋苑出現「租多過買」的現象。內地客和即將來港的家長客都渴望租用優質物業,為租務市場注入新的動力。過往內地生退租並改用視像形式上課,隨著疫情消退和通關復常,現在漸見內地生南下入讀趨勢重升,推升了租盤需求。許多內地生偏好預繳一年租金,因此具有承租優勢,間接導致本地租客需要支付較高的租金才能搶得租盤,進一步帶動整體租金的反彈。   一些銀行認為,影響樓價的關鍵因素在於需求,而「供給側」方面缺乏彈性。隨著內地白領重回香港,預計需求會回升,包括截至今年5月31日,共2.1萬份「高才」申請獲批准,當中約一半已經到港,預計下半年會有更多人獲批和入境。今年首5個月有6.2萬個外籍人士回歸,以及5.6萬的內地白領流入,將抵消本地5.4萬的下降,並支持住宅租金和樓價。多家中資券商及銀行看好下半年樓市,認為在美國聯儲局的立場正處於轉捩點,加上「高才通」支持住宅租金及樓價,預計樓價在下半年保持平穩,而租金則有機會按年升5%。   根據最新市場數據和消息,柏衛資本相信隨著中港通關復常,以及美國預計放緩加息步伐,資金將重新流入資本市場,股市上漲將推動了財富效應。這些積極的發展將對房地產市場產生良好的影響,並有望提高人們置業的意願。此外,資金回流資本市場也將有利於房地產業者更容易地獲得融資,將有效推動市場發展。總體而言,這些利好消息將有望為房地產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並為行業帶來驅動力。     撰文:吳旨賢  [...]

劉慧:AI浪潮備受矚目 人工智能刷新金融行業生態

博客

劉慧:AI浪潮備受矚目 人工智能刷新金融行業生態

受益於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資本市場對於人工智能投資熱度逐漸升溫,人工智能所能夠帶動的行業進步潛力是無限的。從目前的階段來看,人工智能與金融行業的協同發展,不僅可以為金融機構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也可以推動細分領域標竿企業獲取長期發展。 AI浪潮席捲全球 近期,AI概念股持續保持增長態勢。AI芯片龍頭Nvidia英偉達在發布了相關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後,市值短暫衝破1兆美元大關,成為首家躋身「萬億美元俱樂部」的芯片商;而發佈了內嵌ChatGPT功能的“生成式AI产品”的C3.ai,其股價更是一度暴漲33%。 國內互聯網企業也緊隨國際發展大趨勢。中國企業領軍者百度也在近幾天宣佈,斥資人民幣10億元於AI應用之中,目標是建立自身大模型生態圈;而阿里巴巴更是表示所有產品未來將接入AI「通義千問」模型,並全面升級。眾多互聯網大廠對於AI的關注與深度探索,反映出人工智能等相關新興科技發展的態勢,更是激起了更大範圍的模擬運用。 AI技術刷新行業生態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開始慢慢賦能於各個行業,並正在逐漸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除了已經深度使用智能技術的傳媒、醫療保健、製造業、教育行業等領域外,金融行業也正在受到AI智能技術的革新。 人工智能技術與金融的綜合運用並非是單純的技術累加,更應是針對不同的業務場景需求,推出極具針對性及智能性的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及業務流程,推動金融業務實現一系列高質量發展。金融機構對於信息安全的要求以及海量數據處理的需求,也將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更為廣大的發展平台。 AI科技賦能金融數字化 縱觀金融行業的歷史發展進程,相应的技術升級與商業模式的變革,都十分依賴於新科技的賦能以及理念創新的支撐。人工智能技術對於金融行業的助力將可見的對金融行業產生融合向上的創新格局。 從最初的「IT+金融階段」到「互聯網+金融階段」,再到目前正在經歷的「人工智能+金融階段」,各個階段的相互疊加影響,將為行業生產帶來更為可靠環境。除此之外,不同階段的技術升級對於金融產業鏈的佈局變化,也正呈現出更為穩定且便利的形態。智能終端消費、數據分析及智能營銷、智能投研及機器人投顧等等結合智能科技的金融行業,可將根據場景實現不同的應用基礎。 在現如今銀行業面臨眾多危機的時代,在國內外宏觀經濟的影響下,金融機構的發展將需根據更多元的技術創新以及業務轉型,獲取更多的發展機遇。在人工智能科技的加持下,金融行業將有機會從風險中進一步建立更為互信、包容的發展生態。 撰文:劉慧 慧悅財經創辦人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以上純屬個人意見策略,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

博客

房地產「智能估價模型」發展的三座大山

人工智能驅動的阿法狗在數年前已能輕鬆打敗中韓的國手。時至今日,人工神經網絡等技術雖說還在完善當中,筆者相信,今日的人工智能技術實際已經可以代替人類進行一些複雜的分析,甚至思考。至於在商業上的應用程度,已經不是技術上問題,而是行業認受性和法律框架等問題。如無人駕駛汽車大可取代人類駕駛,但法律還是未能解決交通事故責任誰屬的問題。 香港作爲第三工業社會,一向尊崇專業人士,筆者亦是一名產業測量師。專業人士的定義,泛指掌握及閱覽大量資訊及數據,配合自身的經驗去運用案例做出分析或服務的一個群體。如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其實早可取代這些技能 。就以筆者的專業來説,產業測量師一般專責處理的房地產估值,也正在面臨新興的智能估價模型(“AVM”)之挑戰。香港的房產估值行業還是處於「石器時代」,反觀中國内地早已有科技公司開發AVM,部份按揭銀行更會直接採納AVM所得出的結果,作為按揭批核的依據。似乎,一些從事販賣物業評估報告簽名的測量評估師,正漸漸被科技取代。 教授房產估值的第一門課,開宗明義地說:「房產估值就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聽起來很玄,但實際上也說明房產估值其實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是一種帶有主觀性的鑑定。房地產評估要通過大量成交案例收集,分析比較一些宏觀及微觀的參數、現金流推測等來進行。但所謂“rubbish in-rubbish out”,人爲操控無可避免。 於香港資本市場,房地產評估報告扮演著不輕的角色,如上市公司收購交易的公允作價、投資物業週年重估可影響其損益表、地產貸款額度的多寡,也是依賴產業測量師的評估報告。行業的房地產評估公司,亦是良莠不齊。據筆者了解,部份測量師行,只會遵從客戶的要求,“評”出一些數字,奈何有關專業學會卻佯作不見,監管失靈。有見及此,證監會及銀監會等亦不能坐視不理。筆者認爲,倘若行業生態難變,AVM或可令機構投資者、銀行及監管機構等,有一個風險控制的可能,撇除人為錯誤及操縱,長遠使資本市場穩定安全。 香港測量師學會去年接受南華早報查詢時,認爲視察物業是專業物業評估報告的一環,故此地產估值完全自動化是沒有可能的。但單憑這點就拒AVM於千里之外,未免有點消極,筆者認爲業界理應懷抱創新,專業監管機構更需積極應對科技衝擊,規範操守。總括來說,香港的AVM發展正面對科技發展進度、行業既得利益阻力及法律框架的三座大山,需要業界與政府共同推動,金融體系才得以透過科技創新來增加安全系數。 (文章為筆者個人意見) 撰文:盧銘恩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方土控股行政總裁及Asia PropTech創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