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教財爺 使錢三招

新一屆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案於本月二十八日正式揭盅,在此之前,特首林鄭月娥已率先披露部分經濟數據,又形容財政預算案充滿驚喜。究竟有多驚喜,一切要留待月底便一目了然。不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事先張揚,全年財政盈餘將達至「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事實上,市場上已出現有不少對財政盈餘的估算,如安永料二○一七至一八年財政年度將錄得一千六百億元盈餘;德勤則料盈餘約一千五百八十億元;至於會計師公會更預料,港府的財政盈餘將會高達一千七百六十億元。不論是那一估算,都較政府原先預計的一百六十三億元高出至少十倍。 盈餘如此之「高」,最主要是因本年度賣地收入會創歷史新高。安永認為,料賣地收入達一千九百六十億元,較政府原先預期高出一倍,原因是本地和內地發展商去年積極投地,有數幅地皮均以破紀錄高價售出。且去年物業和股市交投亦十分暢旺,料為庫房帶來八百一十億元印花稅的收入,較政府原先預計的多出二百八十億元。 其實除賣地收入外,外匯基金的投資收入亦刷新最高紀錄。據金管局數據,去年全年投資收入高達二千五百二十億元,按年大升超過三倍,將向港府分帳二百三十五億元。政府荷包脹滿,除有議員要求「財爺」派錢外,亦有市民要求他派錢,陳則回應說「諗諗」。可是,政府與其胡亂派錢,又或是應十三局所求,零零落落批出一些使費,倒不如大手筆花在三大範疇上,更是用得其所。 現金支助置業 首先,最貼身及逼切的當然是住屋問題。目前樓價愈來愈貴,香港打工仔家庭收入要不吃不用超過十九年才買到樓,連續八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的城市。雖然政府致力尋覓更多土地與建公營房屋,但與其利用珍罕的土地資源建公屋,不如將這些地皮出售予私人發展商,再將賣地收入直接向公屋戶補貼買私樓,更加符合經濟效益。 就算不直接派錢資助市民置業,亦可考慮撥出一定金額,平均分派到全港打工仔的強積金戶口,這樣不但每名打工仔均可受惠,同時讓市民以此強積金作首期,更有效助市民上車。類似的做法在新加坡已正在推行,新加坡公積金制度除助打工仔退休之用,亦容許他們提早提取部分累算權益用作置業及醫療。 減企業利得稅 派錢以外,如今香港的財政穩健,絕對有條件重新減稅。匯賢智庫報告就建議,政府應考慮只向企業盈利的一半徵稅,即將利得稅率減半至百分之八點二五,這樣能夠大大提高香港對外資在港開設總部的吸引力,扭轉近年外商寧願在香港設辦事處而不設地區總部的趨勢。除利得稅優惠,政府亦可著手調整薪俸稅。這不但可收窄社會貧富懸殊情況,亦可吸引更多海外人才駐港。同時,市民亦因得到更多收入分配而增加消費意欲,刺激內需。 另一方面,則要大力發展基建,實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過去十年香港有多項大型基建項目動工及落成,如沙中線、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跑道及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等項目,政府表示,未來十年香港還有多個大型基建項目會陸續登場,當中包括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深圳寶安機場的「港深西部快速軌道」等,亦有全長四點七公里的「中九龍幹線」、「將軍澳藍田隧道」等道路基建動工。 擴大機場規模 未來二十年,正值中國發展「一帶一路」的黃金時期,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高達四十六億,佔全球百分之六十六,經濟總量亦達二十七萬四千億美元,佔全球百分之三十八點二,加上未來十年,沿線國家的經濟總量有望翻番,人流、物流將空前擴大,將為航空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機會和需求。故此,在發展三跑之時,更應同時進行第四條跑道的工程。雖然機管局已透露,在《二○三五年規畫大綱》中,將研究第四條跑道甚至新機場的可能性,不過,正如「三跑」一樣,「四跑」要在下一個五年規畫才研究,實在太遲,尤其相對鄰近地方的機場正如火如荼加強競爭力。 另一方面則是填海,雖然港府在中、長期土地供應上,會繼續推展「東湧新市鎮擴展」、「古洞北及粉嶺北」、「啟德發展計畫」、「洪水橋及元朗南」等新發展區計劃,但長遠而言,仍難以穩定長遠供應,港府還應該考慮大幅擴大填海規模。如新加坡立國時,土地面積小於香港的一半,但現在人均居住面積是香港的一倍,原因是新加坡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多達兩成二的國土透過填海而成。 加快填海造地 相比之下,最近十年,香港來自填海的土地供應明顯減少,由過往平均每五年造地約五至七平方公里,○五至○九年銳減至零點八四平方公里;而到二○一○至一三年,填海土地更只有零點零八平方公里。故政府應以新加坡作為發展的參照對象,在填海選址、規畫上也要打破常規,才能有效增加土地。 除派錢及增加基建,政府亦應把握時機拓展醫療產業,據德勤早前發布《二○一七生技醫療產業展望》報告,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等因素,預計到二○二○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齡化人口比例將增加百分之八。老齡人口的成長,以及生活作息的改變,也帶來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罹患人口數字的增加,促使醫療保健支出預計將以百分之四點三的年複合增長,從二○一五年的七萬億美元增加至二○二○年的八萬七千億美元。報告還預期,亞太地區、中東及非洲、西歐和北美是主要的成長區域。   其實在軟件上,香港醫療服務亦有多方面優勢足夠發展醫療產業,包括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術和操守、高質素的醫護服務、嚴緊完善的監管制度,令人有信心。事實上,近年亦有大量內地人來港就醫,據香港統計局數據,非本地非產子病人佔總私營醫療體系需求將持續增加,料至二○三○年將達五分之一,二○三九年更達到百分之三十五。 醫療潛力巨大 然而,在硬件上由於本港缺乏土地,大大妨礙醫療發展,醫療產業是香港六大優勢產業,但二○一五年時,卻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點七,甚至整體服務上不能滿足本地的需求。如近期冬季流感疫情令全線公立醫院病床告急,上週十五間提供內科病床的公院全部爆滿,情況最嚴重是聯合醫院,病床佔用率達百分之一百二十二。 弄至今日如斯田地,源於政府當初沒有盡力推動發展醫院,尤其私營醫院,以致現時私立醫收費過高,病人過於依重公立醫院。當中在預留土地方面,政府尤其難辭其咎。對上一次有大型私人醫院土地招標,已數到二○一三年,當時預留私家院用地,分別位於黃竹坑、將軍澳、大埔及大嶼山。當中,大埔私家醫院用地佔九公頃,由於唯一投標者未能完全符合基本的招標要求,在未有其他標書的情況下,政府馬上決定取消該用地的招標,及後更改為興建住宅。 其實若政府能加快填海工程、開發新界等,以製作更多「麵粉」,並投放更多資金發展醫療產業,將有助於吸引額外資金投進醫療體系中。當醫療產業擴大,令更多資金自然流入醫療體系,對醫療企業和醫護人員更有利,而市民亦可有更多醫療服務的選擇。此外,政府亦可從中抽取稅收,補助本地醫療支出,緩解人口老化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