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從M+寫下新的美術館定義? | The redefining of art museum

從2015年初開始動工的西九文化區視覺文化博物館M+,終於在上月中正式對外開放,令香港能繼續保持在全球藝術市場上的前列位置。M+立足亞洲,從本土出發,並以美國MoMA及英國Tate Modern為目標,成為世界級文化地標。M+籌備經年,耗資近50億港元,故曾有「大白象工程」的民間評語,它如何繼往開來,聚焦香港本土文化藝術之餘,又與國際藝術市場接軌,將成一大挑戰。然而,隨著西九文化區的藝術生憑圈逐漸成形,香港無疑已脫離了昔日「文化沙漠」的稱號。   西九文化區作為於1998年提出的一個世界級綜合文化發展項目,整個項目佔地23公頃,當中包括17座建築物,至近年開始有部分建築項目陸續落成,從戲曲中心、西九藝術公園、M+展亭、M+博物館,還有明年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當中M+博物館可謂千夫萬喚始出來,經歷過多番被公眾質疑浪費公帑以購入部分藝術品、造價過高淪為大白象工程、撤換承建商,還有遇上新冠肺炎疫情,要延遲近兩年才開幕,並預算未來三年的營運赤字達39億元,同時要在開館一年後才開始徵收120元入場費,雖然已蝕得比海洋公園為少,但亦足以為未來M+的發展產生隱憂。 M+博物館11月12日正式開幕,而開幕首天即吸引了1.6萬多名觀眾入場參觀,其後整個開幕周內均維持每日約有一萬人次入場。M+作為一個如此轟動國際的藝術建築項目,有如此不錯的入場數字,亦算正常。西九文化區管理局M+董事局主席羅仲榮曾表示,不少人會對M+的價值存有疑問,然而他亦相信當市民參觀過後,都會覺得M+是值得他們投入資源的。至於「+」的定義,他指出,M+是個大膽的概念,目的是為了創建一所超越傳統的博物館,故此當中的「+」是意味深長的,象徵了他們希望博物館除了購藏、保存、研究和展示藏品外,也會與社會溝通和對社會引起啟發,又希望透過研究、教育、消閒及鑑賞,提高市民的生活質素 。 展示20世紀以來之多元藝術 M+博物館小組於2005年提議M+的使命為:「從香港的角度出發,配合宏觀及具國際性的視野,專注於收藏與展示20及21世紀的視覺文化。M+將採取開放的態度,靈活多變、高瞻遠矚,旨在引發、教導和吸引市民、鼓勵對話、促進創意,携手探索視覺文化的多元性。」 為迎合全球藝術市場朝多元發展的大趨勢,M+的發展重點,自然亦落在20至21世紀的視覺文化藝術上,其展品的範圍包括藝術、建築、設計和影像作品,並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這段時期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與及香港視覺文化。   香港的公共建築項目,對建築師而言,反而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而這次M+大樓便由世界知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聯同TFP Farrells和奧雅納設計,自然出師有名,成為全球藝術及文化界的焦點。大家可能會對Herzog & de Meuron未必有太多印象,不過該事務所早已有參與香港近年的新建築項目,如中環大館當代美術館——賽馬會藝方及賽馬會立方,就是出自其手筆。跟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口味相同,Herzog & de Meuron的作品特色之一,就是對水泥的運用,而相對大館只有螺旋水泥樓梯,來到M+,卻是大規模式使用水泥牆,為建築物賦予更強烈的現代色彩,並善用落地玻璃,從室內眺望室外,有種「通透」感覺,加上大量採用自然光,營造出更多的空間變化。大堂的接待處亦融入不少竹枝元素,項目總監蔡培祥表示,博物館外牆以琉璃瓦為組件,能夠適應耐熱耐濕的天氣和對天氣變化有直接回應。 發揮公共藝術館的角色 現代建築設計,多以平實為主,簡單的線條及形狀,然後為空間帶來創意,引入不同建築材料、自然光線、環保元素等。M+大樓面向維港的方向設有65米高、110米LED外牆屏幕,其作用是播放媒體影像藝術;其外形像一個倒「T」型,橫向的水平建築部分是展覽空間,佔地17,000平方米,垂直建築部分則是用作辦工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大樓,16層高,總面積為65,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物內共設有33個展廳、三間戲院、一間多媒體中心、一間研究中心、兩間博物館商店,還有餐飲設施及天台花園等。M+在建築功能上非常清晰,因此有建築師讚許其能夠適當地交代公共藝術館的角色,以及展示極高的設計水平。 M+於上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開幕展由六個專題展覽組成,合共1,500件藏品率先供公眾觀賞,從《香港:此地彼方》、《Antony Gormley:亞洲土地》、《物件.空間.互動》、《個體.源流.表現》、《博物館之夢》到《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以跨界別、跨地區為核心的主題與敘事,展示了M+的野心及國際視覺。當中《香港:此地彼方》的展品充滿了舊日的香港氣息,以香港自1960年代起的視覺文化為起點,展示「香港新水墨運動」先驅人物呂壽琨的禪畫、曾灶財(九龍皇帝)的墨寶、張智強的「蝸居」、黃國才的船屋裝置、江康泉(江記)的等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帶領觀眾一起感受近半世紀以來香港的變遷。 觸目作品還包括知名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帶來由超過8萬個小泥人組成的浩瀚大作。據作品簡介指出,藝術家乃邀請了象山村(現廣州市花東鎮)大約三百位居民,花了五天時間,製作約20萬個泥人,當時藝術家提出了三個求:泥人要如手掌大小、可站立及要有兩隻眼睛,其餘則讓創作者自由發揮。作品經過挑選後,就成為《Antony Gormley:亞洲土地》的展品,埸面震憾,是藝術家至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作品。當然不得不提艾未未的《洗白》,還有極富爭議性,據說由M+出資1,500萬購買,由東京空運到港,日本知名設計師倉俁史朗的整個室內設計作品《清友壽司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