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從流水不腐到浮針醫學

中國養生文化以至傳統中醫基礎理論都強調「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相應於這句說話就有不同類型的「動功」,多做運動,身體就健康,就更符合養生要求。養生的關鍵元素是血液流動,浮針亦藉此治病。 撰文:袁康就博士(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導師/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浮針專業委員會名譽委員) 《呂氏春秋‧盡數》:「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唐代把「螻」寫作「蠹」。也有寫「流水不腐,戶樞不朽」。全句意思是,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喻於人則必須以運動保持形氣健康,門軸的轉動就像關節活動,不動或活動不夠就會「生銹」或有被蟲蛀的危機。 我們為甚麼有關節?具最高智慧的造物者如此這般做人,必有其道理。關節帶給我們活動上的方便。可以說,有關節就要動,不動就違反天道。歷代都有為運動關節而創建的功法,譬如華佗「五禽戲」、「六字訣」(創始人陶弘景當時有聲而沒有動作)、「八緞錦」,還有馬王堆出土西漢文物「導引術」。另外,大禹在治水中創編「禹步」以防風濕骨痛、葛洪《抱朴子養生論》教人「無久坐」避免氣滯血衰等等。關節運動實際上是肌肉運動。要門軸不螻,推動門軸就靠肌肉。 肌肉是「第二心臟」,主要原因是當肌肉在收縮和擴張時會引領更多血液流注其中,運動的結果是血液循環加快。動脈可引領新鮮的血液以營養肌肉的活動,也同時給附近組織和器官帶來新鮮的養份;靜脈則帶走體內「垃圾」。代謝平衡,形軀就健康。 相反,當一個人缺乏適當的運動,就會落入《呂氏春秋》所說的「氣鬱」,氣鬱不暢則百病叢生。百病的起點還是血液循環問題。浮針醫學認為,肌肉缺乏血供,「患肌」便出現。當一塊肌肉在正常不用力的情況下仍然繃緊,那塊肌肉就叫「患肌」。 患肌形成,肌肉會出現疼痛。有趣的是,這個疼痛現場不會是繃緊部分,而大多數發生於肌肉末端,原因是那塊繃緊的肌肉障礙了整條肌肉的活動,當肌肉在收縮和拉伸的過程中,繃緊的肌肉給末端肌肉造成強大的應力,所以疼痛點往往出現於肌腱及關節附近。那處是肌腱附著骨頭的位置,因此,患者總以為「骨頭痛」或「關節痛」,其實不然,骨頭沒有末梢神經肯定不會痛,況且那只是「第二現場」或「受難位置」。患肌才是「凶案」現場,叫「第一現場」。 浮針醫學卓越之處是,其一,浮針以「掃散」處理了患肌,「再灌注」引領血供到位,讓肌肉由繃緊回復正常,疼痛消失立竿見影,反映「流水不腐」血液流暢的大道理。其二,日常生活所見的痛症大多來自患肌,亦說明「戶樞有蠹」確因缺少運動血供不足導致患肌成蠹的病機。 為要保持健康,我們形軀務必血液流暢,要血液流暢便需要適當的肌肉運動,有肌肉運動則「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養生、治病且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