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林鄭處女作 減雙稅 更利民

特首林鄭月娥即將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近日她已一再就房屋政策向市場透露口風,可見她對房屋政策的重視。其實,在林鄭參選特首戰時,稅務改革亦是其重要政綱之一。由於近幾年已有不少國家連番減稅以吸引外資,而一向標榜稅率低、稅制簡單的香港,此優勢亦漸漸被削弱,令稅制改革逼在眉睫。 除了調整利得稅,從而增加香港營商環境的吸引力外,調低薪俸稅率甚至取消薪俸稅,還富於民,亦可刺激更多消費,對經濟發展大有裨益。況且,如今與樓市相關的收入已成為填充庫房的主力,加上政府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即使利得稅及薪俸稅減少,對政府的財政影響有限,但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卻是無限。 特首林鄭月娥將於十月十一日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由於住宅和土地供應過去嚴重短缺,加上各國推行貨幣量化寬鬆政策,造成資產價格大升,香港樓價亦不斷攀升,成為市民沉重的負擔,引起嚴重民怨,故外界均預期房屋政策會是今次報告的「主菜」。而林鄭早已在公開場合露口風,講明房屋問題是今屆政府「重中之重」,其中「港人首置上車盤」關乎搭建新一層置業階梯,絕對稱得上房策大變革。 本週二(九月十九日),政府亦公布了「共享房屋計畫」,政府將與社福機構合作,以廉價租金出租業主借出的單位予正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參與的社聯宣布,推出為期三年的「社會房屋共享計畫」,為有需要的基層住戶提供過渡性社會房屋,目標是齊集及提供五百個適切單位,料有一千個住戶受惠。 除「共住」計畫外,政府亦正積極尋求其他過渡性的房屋供應,其中曾被上屆政府冷待的善用舊貨櫃興建過渡性房屋建議,亦已重新納入現屆政府研究範圍內。據知,本港的社聯之前已曾遠赴荷蘭取經,參考當地流行、由社會房企興建的貨櫃屋,如何解決當地的居住問題。如今不斷有房屋政策推出,顯示政府對之何其重視。 房策效果成疑 前瞻林鄭的房屋政策,再無如前屆政府般吹噓十年二十萬個建屋目標,而是具體地推出政策,感覺較為務實。然而,其房屋政策最終可為社會帶來多少幫助仍有很大疑問。如設立「首置盤」,一來有與私樓爭土地之嫌,而置業問題錯綜複雜,當前樓市陷入結構惡性循環,皆因「辣招」令換樓疏落、二手市場癱瘓,發展商坐大,首置上車盤無助糾正樓市偏差。二來將推出的「共享計畫」只有一千個住戶可受惠,相對於現時二十七萬宗輪候公屋的申請,只屬杯水車薪。至於貨櫃屋亦可能有應用問題,因香港位於華南地區,受潮濕酷熱天氣影響,貨櫃屋未必能耐熱、耐濕。 市民上車難,除了供應不足,亦因為近年本港經濟停滯不前,不少市民薪酬幾乎停滯,難追上樓價,故派錢助市民置業的還富於民方式,才最能直接解決民之所困。不過,說到「還富於民」,政府亦不一定要真金白銀把錢派到市民手中,從稅務政策入手,以減稅的手段激發社會經濟以及增加個人收入分配,亦是可行方法。 事實上,林鄭在參選特首政綱中,已曾提出針對企業的減稅方案,她建議引入兩級利得稅(two-tiered profits tax),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及初創公司減輕稅務負擔。根據她的建議,企業首二百萬元利潤的利得稅稅率,將由目前的百分之十六點五,降至百分之十;至於首二百萬元之後的利潤,稅率則維持不變。林鄭月娥當時曾估計,這項政策將為數以萬計企業減稅百分之四十。 同時,又會為本港企業提供科研稅務減免,例如投資一百萬元在科研,就會給予多於一百萬元的稅務優惠。她指出,並非要改變本港的簡單低稅制,而是希望令稅制更有競爭力,認為當其他國家和經濟體都有措施吸引外資,香港不能落後於人。她舉例指,過往港府取消遺產稅和紅酒稅,都換來更大回報,令香港成為資產管理中心,以及世界的紅酒港。 競爭力響警號 一直以來,本港都標榜稅率低,以吸引外資,但今天這優勢已被多國連番的減稅大大削弱。今年四月時,匯賢智庫發表的「香港長遠競爭力研究」報告指出,近年經濟增長持續放緩,自二○一二年起,本港經濟平均每年實質增長率低於百分之三,去年的增長率更跌至只有百分之一點九,情況令人關注。 近年多國積極以減稅或稅務假期吸引外資,香港現時百分之十六點五的利得稅率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政府數據顯示,境外企業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的數量,雖然由二○○八年的一千二百九十八家,增至一五年的一千四百零一家,可是比例卻是逐漸下跌,直至二○一六年更出現數量和比例下跌的現象,只有一千三百七十九家企業來港設立地區總部。 去年KPMG的一份調查發現,有百分之四十五的受訪企業高層表示憂慮香港稅制未來的競爭力。由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創立的匯賢智庫報告則建議,政府應考慮只向企業盈利的一半徵稅,即將利得稅率減半至百分之八點二五,這樣能夠大大提高香港對外資在港開設總部的吸引力,扭轉近年外商寧願在香港設辦事處而不設地區總部的趨勢。 堅尼系數新高 其實除了減免企業稅外,薪俸稅亦可以作出調整。反映貧富收入差距的堅尼系數創四十五年來新高至零點五三九,扶貧委員會委員羅致光曾指出,避免人口老化令貧富懸殊加劇,社會若要資源再分配,須從稅收入手,除可討論開徵資產增值稅外,甚至可以取消薪俸稅、個人入息稅的標準稅率等。 有分析認為,即使薪俸稅取消了,對政府的財政影響實在不大,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早亦指出,過去廿年,政府大多數都有盈餘,亦承認長時間盈餘顯示政府收了市民太多錢,雖然取消薪俸稅後,有時可能出現赤字,但是任志剛認為,有時有赤字不是問題,也不會違反《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 現在政府的財政儲備有九千多億元,就算取消薪俸稅引致間中小量赤字,政府還有法定機構的儲備、外匯基金累計盈餘、房屋基金等,有接近共二萬億港元,絕對是有能力去應付。最重要的是,當這些稅收釋放出來後,市民亦願意增加消費,從而刺激內需和經濟。 相對薪俸稅而言,利得稅反而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之一,二○一七至一八年度估計達一千三百九十億元,為整體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七點四。不過,若實行林鄭之前提出兩級利得稅的建議,財庫局局長劉怡翔指出,根據估算政府只會因此少收五十億元,即本年度總收入減少至一千三百四十億元,僅減少百分之三點六,影響只是十分輕微,但減少這五十億元,變相可投放到市場,是對社會的投資,對經濟發展都會帶來正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