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系列

建築城市與未來

建築,令我們可以從過去及現在的城市規劃語言中,審視未來,甚至預見未來。地少人多的香港,對很多香港建築師而言是個試煉場,在豐富又多元的客觀條件中,鍛鍊個人的專業能力,由彈丸之地跨進更廣闊的內地與海外市場,甚至作跨界發展。於一月初舉行完畢的《越界——回憶.實現.變進》建築城市設計成就展覽,無疑是一次對香港建築師的肯定。香港生活節奏快,能停下腳步看看這個展覽,你會發現香港多年來的城市發展軌跡,對建構城市的未來,多了一份期盼。 Text Jerry Hui  Photo Cheung Chin Yui 《越界——回憶.實現.變進》建築城市設計成就展覽的背景,是為了慶祝香港特區回歸祖國二十五載,由香港建築師學會策劃及主辦,以跨越地域的形式,從去年8月開始至今年一月初,先後在杭州、北京、紐約及香港舉行,並以創新裝置、沉浸式體驗、多媒體展示、研究分析及線上線下講座論壇等多元化形式,呈現國際都市——香港的發展歷程。 透視城市美學 香港建築師學會在場刊上指出,展覽的目的,是旨在展示香港一眾建築師的專業知識,以及對過去與未來、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見解;同時透過概念性或已完成的建築項目及視聽藝術裝置,與參觀者一起探索香港人的堅韌精神,以及由此發展而成,縝密而多樣的城市美學。展覽由三位香港本土著名建築師出任策展人:林雲峯(Bernard)、胡燦森(Roger)及蕭國健(Stanley),而《越界——回憶.實現.變進》建築城市設計成就展覽香港部分為最後一站,並分兩個展覽場地舉行——中環南豐大廈Nan Fung Place及位於金鐘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最後一天展期為一月四日。 筆者不禁問,為何要選址於兩個地方舉行?作為慶祝回歸的活動,應該可以堂而皇之地在灣仔會展舉行,不用令參觀者舟車勞頓了。現為AD+RG建築設計及研究所總監、香港建築師學會前會長林教授笑稱,會展「唔啱feel」,該展覽是帶有藝術及文化的元素,因此在選址上亦有特別要求。他再指:「我們有三位策展人,之前在內地及美國舉行時,三人都難以一同出席,這次舉行香港站的展覽,才第一次可以集齊三位策展人一同出席。」 一個展覽四個城市 若在沒有新冠疫情的太平盛世,一個跨地區的大型展覽,在日新月異的物流及資訊科技配合下,對經驗豐富的策展人而言,並不是困難的事,然而這個《越界——回憶.實現.變進》建築城市設計成就展覽活動卻選擇了在疫情期間舉行,可以而知當中的難度及挑戰。作為展覽活動主要發起人的林教授認為:「北京是京城,因此是一定包括在內的。至於杭州,原本是2022年亞運會主辦城市,原定在去年9月開幕,結果因為疫情發生而沒有舉行。杭州近年的發展,有不少地方是向香港借鏡的,其基建建設部分亦因為籌備亞運會而非常興盛,於是我們便選擇了在杭州舉行,並作為首站。」紐約是國際大都會,亦很重要,於是作為展覽第三站。「其實在整個展覽的籌劃過程中,我們曾嘗試去更多其他城市,最終因時間及資源問題,只有杭州、北京、紐約及香港四個地區,不過已很足夠了。」 他形容整個展覽行程猶如是 “Mission Impossible”,在疫情下舉行自然是困難重重。「原本是與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展Helen(梁喜蓮)一同由香港出發前往杭州,結果她因為CT值(循環數閾值)的問題而不能前行,然而到我抵步杭州後,又在酒店前後隔離17日,期間驗了很多次核酸檢測,因此當杭州舉行展覽開幕禮時,我是在隔離酒店內以視頻形式參與的。」另外他再指,當從杭州前往北京時整個展覽團隊亦份外緊張,因為期間杭州出現了新冠個案,大家怕封城,於是紛紛提前趕往北京,而當時又臨近國慶,開始出現管制,因此時間上更加迫切。確實是有險無險,他輕嘆道:「我覺得大家都很利害,可以在疫情期間做到這件事。」 跨越不同疆界 該展覽共邀請超過40組香港及海外參展單位,當中大約有四分一的展覽內容有杭州當地建築師的參與,為展覽作品的協調性方面帶來不少挑戰。三位策展人之中,以Stanley的年紀最小,這位「築.夢社」的創辦人表示,在疫情期間,曾多次以遙距方式在海外舉行展覽,因此林教授亦笑稱他在這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Stanley說,這次展覽的大部分展品早已在香港做好,然後才運至展覽城市,期間不斷以視頻方式跟對方團隊開會,從各項物流安排,以至開幕禮等各方面進行合作。他再補充道:「無論是甚麼場地,都要與當地的裝配人士溝通,他們就是我們的一雙眼,代我們視察現場環境,因此要信任他們,若真的在舉行時才發現出錯,便惟有在現場『執生』。」 展覽的目的,是為了宣揚香港建築師的專業能力,那展覽現場的觀眾有何反應?在英國生活多年的胡燦森指出:「反應很好,很多人都對展覽會感到興趣,如在紐約的展覽,便在當地的建築界引起不少迥響,連已故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兒子亦有來參觀。另外亦有些看來未必對建築有興趣的人士,他們亦走進來參觀一番,並以當地華人居多。」林教授則說道:「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大家建立了難得的友誼,如北京的中國建築學會跟我素來有接觸,其理事長便親自來出席展覽,而當地的著名設計學院亦有積極參與。這都說明了,就算身處疫情,大家仍有意欲合作,更跨越不同疆界。」 香港建築師的適應力 從展覽中可見,今日的香港建築師,可說是多才多藝,既有大型的劃時代建築物,亦有具前瞻性的建築設計,這些建築師除了應用嶄新科技貢獻業界外,亦將創意拓展至其他商業領域,可說是呼應了展覽的「越界」主題。Stanley指出:「我或者可以代表年青一代的香港建築師說些話。我認為,我們現在未必跟以往的建築師般,一定要在內地發展,我們其實亦可以開拓一些自己感到興趣的設計項目,而那未必一定是跟建築有關的。」這番話的背後,是指因為內地改革開放了四十多年,已由過去依賴香港建築師輸入經驗,到今日已能獨立地進行各種大型建築項目,於是令香港建築師在失去發展機遇的情況下被逼轉型?還是香港建築師在多元社會條件下進行有機性的新發展? 林教授分享道:「我在80、90年代在內地工作時,那些建築項目,都是自動找上門的,只要是香港建築師就可以了。後來內地經濟急速發展,有很多大型的建築項目,令很多香港建築師羨慕不已,然而內地人會否因此而看不起香港建築師?不是的,你看這次展覽中現場觀眾的反應便知不是,他們仍然覺得香港的建築是很有趣的。」 他亦坦言,在過去20多年來,香港的建築師在發展上面對不少局限性,如特區政府便發生了很多事,加上土地不足,令發展機會愈來見少。「但我認為,香港建築師的適應力是很強的,他們以自己的方法,從事自己適合做的項目,由展覽、裝置、室內裝修、藝術等,在不同的媒界,不同的地域。因此今日的香港建築師,已不再是過往大家傳統中的既有形象,只是坐在辦公室內畫則,然後興建一幢幢建築物的建築師,他們同時又可以做家具、室內設計等;其實全世界的建築師都是如此,建築師的形象,已不再單一了。」 香港建築師的韌力、頑強的生命力究竟何來?林教授解釋道:「有樣東西是香港在世上獨有的,那就是高密度城市及高層建築物,那對香港的建築師是很大的挑戰來的。我們去完紐約後,發現當地其實並不多50層以上的建築物,就算是上海,全國的大都會城市,其建築物的高度亦不及香港高。」如此極端的情況下,香港建築師一方面既要滿足發展商用盡地積比的要求,同時又要合符政府立下的各種建築條例,在日積月累下來,乃逐漸鍛鍊出一份只此一家的適應力及韌性。 尋求不同的可能性 胡燦森指出:「內地經濟發展至一個階段時,很多建築項目既比香港的項目大很多,又多很多,那香港建築師如何自處?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摸索一個新的發展空間,而透過是次展覽,你會明顯地看到這個行業現正百花齊放的情況,當中既有穩打穩紮的百年老字號建築事務所集團(P&T Group),亦有如王歐楊建築師事務所一直支持年青建築師;我們的年青一代建築師,他們亦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而他們所做出來的項目,有時更會令大家意想不到。他們現時所進行的,已超越了大眾以往塑造出來的建築師形象。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一個作為建築師的樣板嗎?我更發覺,他們其實不是在找一個解決方案,反而是在找更多的可能性;香港的建築師一直擁有的優勢,就是對各種的可能性,均持有open-minded的態度,而且從不相信只有一個解決方案。」 林教授再指:「香港人就是『越界』的人,能適應世界上任何地方。我認為香港建築師在專業上,於未來仍有很多發展空間,無論在香港、大灣區,還是在東南亞,皆可以在不同的範疇上發揮所長;只要保持信心及持續努力,自然就能為香港創造更多的機遇,這亦是香港人一直最擅長的地方。」 [...]

商事動態

《越界 – 回憶 . 實現 . 變進》展覽 香港站壓軸開幕

香港回歸祖國25載,為了展示我城在過去四分一世紀於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豐碩成果,香港建築師學會分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及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的資助下,誠摯呈獻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成就展《越界 – 回憶 . 實現 . 變進》,展覽於本年8月至10月先後於杭州、北京、紐約巡迴展出,並於今天日前回到香港作為整個系列的壓軸活動,整個展期由即日至明年一月4日。今次的策展團隊組合亦印證了香港建築界的多元與活力,團隊的三位策展人分別是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主席及創辦人林雲峯教授;對活化建築計劃擁有豐富經驗及活躍於內地、香港及英國三地的胡燦森;以及屢獲殊榮的本地傑出建築師蕭國健。 建築既是文化及社會的倒影,亦是城市人文的彰顯。是次巡迴展覽旨在展示香港一眾建築師的專業知識及貢獻,並就「過去與未來相遇,東方與西方交匯」的命題作出獨特見解,展現出對這座城市過去的沉思、現今不拘一格的創意社區,和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規劃,通過一同「重塑過去、展望將來」,帶出香港建築業界不論是在本地或周邊地區均佔著領先地位,同時具有開創未來的無限可能。策展團隊成員之一的林雲峯教授表示:「《越界 – 回憶 . 實現 . 變進》巡迴展覽,由杭州、北京、紐約來到了最終站 [...]

可持續發展

香港建築師學會.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成就展——《越界 – 回憶 . 實現 . 變進》展覽

為了慶賀我城在過去四分一世紀於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豐碩成果,香港建築師學會分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及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的資助下,呈獻《越界 – 回憶 . 實現 . 變進》建築城市設計成就展——以跨界別建築展覽的方式,於2022年8月至2023年 1 月期間先後於杭州、北京、紐約及香港四個城市作巡迴展出。 是次展覽旨在展示香港一眾建築師的專業知識及貢獻,並就「過去與未來相遇,東方與西方交匯」的命題作出獨特見解,展現出對這座城市過去的沉思、現今不拘一格的創意社區,和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規劃,通過一同「重塑過去、展望將來」,帶出香港建築業界不論是在本地或周邊地區均佔著領先地位,同時具有開創未來的無限可能。今次的策展團隊組合亦印證了香港建築界的多元與活力,其中三位策展人為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主席及創辦人林雲峯;對活化建築計劃擁有豐富經驗及活躍於內地、香港及英國三地的胡燦森;以及屢獲殊榮的本地傑出建築師蕭國健。 有關策展團隊邀請了多於40組本地與海外參展單位,以「回憶」、「實現」、「變進」三大方向,透過創新裝置、沉浸式體驗、多媒體展示及研究分析,展示香港躋身成為國際都市的發展歷程。這場空前的展覽透過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建築項目和設計作品,邀請觀眾去探索人口稠密且多元的香港,細味其堅韌無比的人文精神與獨特的地方風貌,從而促成由建築角度出發,探討城市、傳統、文化和未來之間的跨時代對話。除了透過展覽觀賞建築作品外,參觀者更可探索跨界建築人才在藝術、保育、可持續發展、文化承傳及引領潮流等不同領域如何貢獻知識,並成就了今天的香港。 回憶:重塑昔日香港之美 「回憶」展區透過回溯昔日香港,探討如何透過現代設計的美學與力量,在展現這城市的歷史性地標之美的同時,亦向多位著名建築師致敬,並細說他們在城市間的足跡。 實現:專業跨界共創  [...]

名人系列

張國麟 | 梅詩華 | 胡燦森.Build the liveable city「建構可宜居城市」

因為愛一個城市,所以才會認真對待,過程中不斷探索,期望令城市變得更美好、更宜居、更有利持續發展。建築及城市,向來是兩年一度的「香港城市/建築雙年展」中心思想,透過各設計師、建築師及專業人士參與,以不同創作形式展示及探索問題,引領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雙年展於2007年舉行首屆,迄今12載,本屆將由三位建築師:梅詩華(Sarah)、胡燦森(Roger)及張國麟(Alan)肩負策展重任,為香港這個國際城市,注入更多創意及正能量,從社區出發,開啟未來。 Text / Jerry Hui Photo / Cheung Chin Yui 今屆「2019香港城市/建築雙年展」與往年有點不同,主要是策展團隊的成員增加了,由資深建築師Roger出任總策展人,領導作為聯合策展人的兩位年青建築師Sarah及Alan,而Roger曾有份參與2015年一屆的雙年展,因此透過這個新舊組合的班底,加上首次在位於荃灣的南豐紗廠(The Mills)舉行,令人對是次活動充滿了期待。 關於今屆策展主題,三位策展人便於十月舉行的記者會上介紹過。今屆雙年展的主題為「2×2(二城二):意像城創意」,目的希望透過探索及呈現對城市的想像力,觸摸城市脈搏。有想像力,才有未來,因此想像力已作為今屆雙年展的核心要素,策展團隊更為此而特別設計「ImaginiCITY」計劃,以探討訂立對城市想像力的衡量標準,促使都市人以想像力評估城市的設計規劃,喚醒都市人對城市想像的反思。今屆參展的規模,策展人亦指出,將匯聚超過70個本地及海外的參展單位,當中包括來自學術界、商界、社區界別、年青和專業建築師、規劃師、生態學家、 設計師、攝影師及學生等的參與。此外,策展團隊亦為雙年展訂立了三個策展副題:城市定位、可宜居性及可持續性。 以建築及城市為題的雙年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