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時事

【UrbanPlanning】老化

2017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調查,指去年香港男性與女性的平均壽命都居全球之冠,日本則第二;而在全球50個主要國家及地區之中,香港男士平均壽命為81歲、女士平均壽命為87歲,兩者都是全球之冠。 據政府資料,香港在2014年時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比例佔15.4%,而85歲或以上的高齡長者人口比例則佔2.2%;但到2064年,估計兩者的比例會升至35.9%及10.1%。 故勿論某些科學家推斷未來人類平均年齢可達120歲的說法是否可信,人口老化已是社會整體必須面對的問題。全球都在研究探討老齡社會的特性,更不乏針對銀髮一族需要的分析;主軸離不開老年人的健康和活動能力,心智和心理狀況當然同樣重要,但並非本文重點。 港城市基建成熟 利服務長者 單從硬件方面看,香港的密集發展模式致使升降機極為普及,亦有利建設和營運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務和提供各類原來為傷健人士而設的無障礙通道設施,這同時方便了身體機能日漸衰退的老年人在城市和建築物內部走動,亦提升了救護系統的效率,間接令香港人更長壽。若然能多利用新科技,調節原有的城市管理系統和持續改善相關社會服務水平,香港理應毋須太憂慮因社會老齡化而引致的一連串城市建設問題。 香港的基本建設從來位列世界前茅。過去數十年,我們不斷維護和更新各種各樣的設施。在沒有對比時,市民大眾可能會覺得我們的斜坡保養,排水系統和水電供應穩定性不外如是;但面對百年一遇的暴風雨時,香港基建應付災害的能力明顯比不少先進地區的城市強很多。 然而大家對另一邊廂的問題卻好像視而不見。香港大體上是個二十世紀的城市,絕大部分建築物都是在上世紀用水泥鋼筋建成的「石屎」樓。一般「石屎」樓的設計壽命不超過八十年,現在也未見有能永久延續「石屎」樓壽命的技術。在上世紀六十、七十以至八十年代初制水期間,香港更興建了不少所謂「鹹水樓」,這些本土豆腐渣工程正是布伏在城市中的大殺傷力武器,就算多積極的維修保養也是無補於事。 預期住宅老化嚴重 正視重建問題 在2015年,樓齡達70年或以上的私人住宅單位單位有1100個,只佔全港私樓比例0.07%;但到2046年時,這樣高樓齡的私樓單位將有326,000個,是前年的三百多倍。過去十年,私人樓宇的拆卸總量只有16,500個單位左右,佔新落成單位數量的15%左右,佔私樓總量1.1%。以這樣的速度重建,需要二百年才能重建三十多萬個老舊單位,還未計不斷新增的。 香港人的平均壽命比樓宇壽命要長已是事實,若然建築維修保養技術在可見的未來,未有突破性發展,大家又依舊不接受大規模重建是在所難免之「惡」行的話,那麼二、三十年後,很可能見到滿城居於頹垣敗瓦中,甚至無「家」可歸的健康老年人。 化解危機的第一步必須認清事實,大幅投資在樓宇更新工程是以時間換取空間是必然舉措,更可爭取機會化危為機,為一些老舊屋宇增添便利老年人的設施;與此同時,亦需要掌握有限的時機,有系統地通過重建,為未來的高齡世代提供適切的生活空間和地區性的支援服務建設。 抉擇從來都是困難的,面向老化的社會,首先要更新的是思維。   撰文:林筱魯(資深規劃師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