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陳家珮:增加誘因增膠樽回收率

香港土地矜貴,但處理垃圾仍以堆填為主。儘管回收再造有助減輕堆填區的壓力,但香港的廢物回收多年都不太理想。本港每年棄置在堆填區的膠樽逾15億,回收率只有約一成,低於不少國家或地區。政府計劃於明年就推展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現階段宜多聽不同界別的聲音,提高誘引增加膠樽的回收率,以避免塑膠成災。 政府計劃以「市場主導模式」來推行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飲品供應商要登記在本港分發的膠樽飲品資料,定期呈報生產及入口量;至於業界要繳付的循環再造徵費,在「市場主導模式」下毋須交予政府,但要自行安排回收再造,並向交回膠樽或紙包飲品盒的市民提供現金回贈。至於退還點是由飲料供應商或計劃營運者提供,政府將要求相關持份者設立合理數目的退還點,以達致法例規定的回收目標。政府建議的回收目標,首兩年為40%,五年後為75%。 計劃的關鍵,是能否提供足夠誘引,讓廣大市民願意將用過的膠樽作回收,而不是掉進垃圾桶棄置。政府初步建議,200平方米或以上的零售店,須設立指定退還點,提供回樽及回贈,最低回贈額將設定於1毫水平。然而,世界各地的膠樽回贈額大部分介乎在5毫至1元之間,每個膠樽額回贈1毫,但這退款金額可說是全球最低,就以冰島為例,當地膠樽的回贈費用為0.9毫,膠樽的回收率達87%。荷蘭的回贈費用為2.2元,膠樽的回收率更高達95%,可見回贈金額與回收率有着密切的關係。 過低的回贈金額,對市民自然欠缺吸引力,對提高回收率作用不大,相信沒有太多市民願意為一毫子,拿一個膠樽去回收。故此,香港應將膠樽回贈額,增加至最少5毫,以確保有足夠誘引,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回收計劃。 除此之外,根據國際成功個案,政府須將五年內的回收目標設定為90%,才能確保計劃有一定成效。政府亦應提高法例規定的回收目標,並加入罰則,若未能達標,系統營運者和飲品生產商都需按落後幅度受到相應罰款,以促成飲品生產商設立更有效的回收系統。立法草案也可考慮列明,若未能達致目標的回收率,下一年的最低退款金額可作提升,以顯示政府減廢的決心。 廢物回收看似小事一椿,但其實意義重大。國家對環保工作非常重視,更視之為國家體制優悦性的地方。香港在完善了政治制度後,實在沒有理由不大刀闊斧在環保工作做出成績,以彰顯良政善治。   撰文:陳家珮  立法會議員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吳家穎:香港企業淨零轉型 情況憂喜參半

氣候危機迫在眉睫,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為了解香港企業對可持續發展議題的認知,以及對香港在2050 年或之前實現碳中和的準備情況,商界環保協會於去年進行了《建設更綠色及更智能的香港》研究,發現多數企業正參考香港特區政府的氣候承諾,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其業務規劃工作中,而有超過八成受訪者相信可持續發展是公司發展策略的核心部分。 然而,只有一半受訪者反映公司現時有專責團隊或成員負責企業可持續發展方針,反映業界在減碳措施上的規劃和投放的資源仍有不足,甚至有一成多受訪者對於能否達到公司承諾的減排目標感到疑慮。 採納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循序實踐減碳工作 在制定淨零路徑及信息披露方面,香港交易所於2021年 12 月推出《企業淨零排放實用指引》,建議企業採納與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相同的氣候變化減緩策略。在2025年或之前,主要行業也需按照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小組(TCFD)的建議作出氣候變化相關匯報。這意味著企業需儘快辨識和報告其面對的氣候相關風險,並採取實質的減碳目標及行動。令人鼓舞的是,調查發現每10名受訪者中有 6名來自公開承諾減少碳排放的企業,他們對於可持續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的信息披露、香港政府及國際間的氣候承諾等都有較充分的認知,並參考國際規範採取減碳行動。 創新技術及數碼化,推動可持續發展 然而,企業要達到長遠減碳目標以致淨零轉型,就需要採用更多規劃工具及解決方案。調查中約四分之一受訪者的所屬企業訂立了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可是只有兩成受訪者表示已充分利用新技術及技術解決方案來改善營運,反映企業在實現淨零之路上仍需加倍努力,而政府亦要對中小企業提供更多支援。 有效的數碼解決方案能大幅提高能源效益,從而減少碳排放。多數企業認為數碼技術需要特別針對公司的營運效率、生產力或就其可靠性提出改善建議 ,或透過數據分析以實時監測公司營運的可持續表現(例如各建築物或工序的用電情況),而一半受訪者表示公司在過去12個月中有尋求數碼解決方案以減少其營運時的碳排放。 企業邁向低碳轉型不只是為了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更可推動創新以加强競爭優勢,帶來新的商機,並及早減少因更嚴謹的氣候法規而可能帶來的營運風險。商界環保協會期望,香港商界能協同促進可持續生態圈,與不同的合作夥伴推動業界應用創新方法、投入資源及完善規劃,攜手共建美好未來,致力實現香港的碳中和目標。   撰文:吳家穎 [...]

專題

環保科技 | 全球掀起氫能源革命

現時全球仍是以石油、煤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作為主流能源,但自17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這類化石燃料的消耗日益增加,儲量卻持續減少,終有一天會用完,加上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已造成全球氣溫上升等生態問題,以上原因都加速推動各國更積極實現碳中和目標。近年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尤其重視氫能源方面發展,國際氫能委員會發布的《氫能源未來發展趨勢調研報告》預期,2050年氫能源需求量將是目前的10倍,在全球所有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至18%,氫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美元,並可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以氫能為核心技術的燃料電池汽車更將佔據全球車輛的20%至25%,到時氫能將成為與汽油、柴油並列的終端能源體系消費主體。 優勢遠超汽油和鋰電池 在《巴黎協定》下,全球大部分國家都為減碳作出協定,逐步推出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方案,帶動電動車產量持續攀升。但實際上,以鋰電池主導的電動車並非完全是零排放,只是在使用階段屬於零排放,例如從上游原材料供應鏈環節中碳排放就佔到70%以上,因此以整個產業鏈來考量的話,電動車並不是零排放,反而使用燃料電池的氫能車(fuel-cell electric vehicle,FCEV)更能實現零排放。 相比起傳統燃油和鋰電池,氫氣具有低污染、高效能的特點,氫能車內置燃料電池,通過氫氣和氧氣產生的化學作用製造電流,推動車輛行駛,化學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只有水份,及後又可分解成氫再次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不會產生碳排放,屬於零污染的清潔能源。 另一方面,氫氣的能量密度極高,最高可達到143MJ/Kg,是汽油的3.25倍,是鋰電池的130倍,意味著擁有比汽油和鋰電池更高的能量轉換效率。舉個例,燃油車加注1kg汽油約可行駛20km;電動車1kg電池單體儲存的電量只能行駛1至2km;但氫燃料電池車加注1kg氫氣,就可行駛100km,差別之大顯而易見,這亦帶來續航里程長的優勢。 《經濟學人》發表文章指出,行駛距離較短的私家車,未必能夠突顯氫能車的優勢;但行走距離較長的交通工具(例如貨車),使用氫能可減少停下補充燃料的次數,亦可降低興建補充燃料的設施數目,因此更適合長途運輸卡車、大巴、物流車等中重型車輛應用。加上有別於電動車動輒需要數小時充電的缺點,氫能車的加氫時間只需約5分鐘,應用上比柴油車和電動車都實用方便得多。 中國氫能政策加速落地 中國近年頻推減碳措施,2019年兩會期間,根據多方面意見最終將「推動加氫設施建設」增寫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提出將氫能納入能源體系管理,統籌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在支持氫能技術發展上,《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能源技術創新“十三五”規劃》等文件中,明確支持氫能及燃料電池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和示範應用。對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目標和支持政策較為明確。 2020 年正式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強調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突破,從提高氫燃料制儲運經濟性和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推動實現商業化應用。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等五部門《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以燃料電池車為切入點,採用「以獎代補」的方式,帶動氫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繼2020年在聯合國大會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承諾後,今年9月再藉聯合國大會提出新承諾,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停止在海外建設燃煤發電項目,進一步減低國家對燃煤能源的倚賴。同年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中亦指出,要加速發展綠氫制取、儲運和應用等氫能產業鏈技術裝備,促進氫能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 由此可見,開發氫能先進技術和推動氫能產業化將是國家未來的方向,燃料電池技術是當前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的一大契機,背負著深入推進能源供給和消費的重要革命。《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顯示,中國氫氣年產能約4,100萬噸,產量約3,342萬噸,為世界第一產氫國。中國氫能聯盟預計,2030年,中國對氫氣的需求將達到3,500萬噸,並在未來的能源體系中,佔據其中5%,到2050年後需求將達到6,000萬噸,佔比也將突破10%,產業鏈價值更是高達12萬億元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