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廠商會晤澳門特首 賀一誠 :落實適度多元發展冀與港強化合作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5周年,為深化區內經貿合作,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組織一行32人代表團,日前(29日)前往澳門訪問,獲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接見,雙方就兩地如何深化經貿合作,以及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等議題作深入交流。  代表團早前抵達澳門,出席「第6屆香港工展會.澳門」開幕禮,並同日在下午與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會面。適逢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5周年,也是廠商會成立90周年,廠商會會長盧金榮感謝澳門特首在這個別具意義的時刻抽空接見,並形容是次會面十分具建設性及啟發性,有助香港工商界更好地了解澳門最新的發展,從而把握好大灣區帶來的新機遇。   在會上,賀一誠表示,澳門特區政府正積極落實「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期望與香港強化合作,聯動發展。他又指,澳門擁有為數不少優質的會展和表演場地,有條件與香港等鄰近城市共同發展,聯合打造「旅遊+會展+招商」特色項目及「一程多站」文體會展活動,拓展海外客源,吸引更多外國旅客到港澳旅遊,再輻射到粵港澳大灣區各市。他表示,目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已有港商落戶,期望香港廠商會到深合區參觀考察,尋找發展和合作機會,共同推進深合區建設。   會長盧金榮介紹了廠商會的最新發展及多元化服務,並期望能與澳門工商界加強合作;「港澳同氣連枝,經貿和人文交流合作一向密切;澳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旅遊業發展蓬勃、跨境交通配套日益完善,有利港商以澳門作窗口拓展市場。」  盧金榮續指,港澳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可以互相扶持,以配合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戰略;香港正加快發展新型工業化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而澳門亦正積極建設「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的創新鏈,兩地可以在產、學、研更多交流合作,壯大彼此創科生態圈。此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澳門則是「中葡平台」,兩地可以攜手助力大灣區品牌及產品走向世界,並把投資、旅客、人才「引進來」。   代表團此行亦拜會了澳門中華總商會,雙方均表達了希望加強合作的願望,未來兩會將透過會面、商貿配對和交流活動,深化港澳兩地在商貿、產業等領域協同發展,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是次代表團的成員尚包括榮譽團長永遠名譽會長史立德、副團長常務副會長馬介欽、副會長黃家和、吳國安、施榮恆、莊家彬、黃偉鴻;名譽副團長陳鴻基、行政總裁周瑞𪊟、常務會董、會董及行業委員會召集人等。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本港時事

首季中小企營商指數回穩至46.7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最新(31日)公布今年第一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本季指數回升2.5至46.7,反映逐步通關及放寬社交距離等措施,為本地中小企迎來曙光。五大分項指數中的四項均有所上升,「招聘意向」(+0.5)、「投資意向」(+1.4)、「營業狀況」(+3.2)及升幅最為顯著的「環球經濟」(+14.4),使本季指數回升。當中「招聘意向」和「投資意向」更升至50點中性水平線以上。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左)和渣打銀行(香港)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右)公布調查結果   調查於去年12月進行,成功訪問了822家本港中小企。行業指數方面,在十一大行業中,除了「運輸、倉庫及速遞服務業」(-1.7)及「住宿及膳食服務業」(-0.3)輕微下跌,其餘九個行業均錄得升幅,包括三大行業,即「製造業」(+3.1)、「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2.9)及「零售業」(+1.2);而「金融及保險業」(+8.3)及「建造業」(+5.5)則錄得較為顯著的升幅。有三個行業在本季更超越50點中性水平線,分別為「金融及保險業」(53.2)、「社會及個人服務業」(52.9)及「住宿及膳食服務業」(51.6)。 投資趨勢方面,90%中小企預期本季整體投資額會維持或上升,當中佔比最高的行業為「社會及個人服務業」(94%)、「金融及保險業」(94%)、「專業及商用服務業」(94%)及「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93%)。長遠投資方面,預期於「研究及開發項目」(82%)、「機器及設備」(82%)及「辦公室/廠房/店舖」(80%)的投資會維持或增加的中小企,較上季升6至11個百分點。 通脹方面,68%中小企預期「原材料成本」上升,與上季持平,但29%預期本季「員工薪金」上升,較上季增加7個百分點。首三個預期「員工薪金」會上升的行業,分別為「資訊及通訊業」(44%)、「建造業」(40%)及「專業及商用服務業」(37%)。在成本增加的壓力下,31%中小企預計本季會調高「貨品/服務價格」,較上季增加8個百分點。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指出,本港於去年第四季復辦多場國際盛事活動,為復常邁出重要一步,適逢本季調查進行之際,政府適度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及入境防控安排,市場因而出現預期之內的正面反應並反映於指數結果。加上内地開始通關,相信香港及内地的人員往來會逐步增加,有助帶動本港經濟復甦。調查亦顯示不少中小企預計會增加本季投資額,反映商界正逐步重拾投資信心,為與内地全面通關作準備。 有利製造進出口批發地產等行業復甦 渣打銀行(香港)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表示:「是次調查進行之時,適逢內地逐步放寬疫情防控措施,數據反映措施初步對本港中小企營商信心起了正面作用。香港及內地逐步恢復通關及內地經濟快速復甦(除最近內地疫情所帶來的短期性影響)促使五大分項指數中的四個,以及十一個行業指數中的九個均錄得升幅。因此『金融及保險業』、『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以及『住宿及膳食服務業』 — 這些直接受惠於跨境活動和國際旅遊的行業,信心指數也自然最高。對於『招聘意向』和『投資意向』這兩項反映長期商業信心多於短期商業表現的代表性指數,均高於50點中性水平,令人感到鼓舞,也顯示本港疫後復甦具可持續性。隨著本地及全球復甦加快,我們認為市場氣氛及營商環境於2023年會有所改善,目前表現較弱的『製造業』、『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及『地產業』會有更好的復甦。」 是次專題調查探討本港中小企將業務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看法。目前,有逾一成(11%)受訪中小企已經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有銷售業務,當中41%表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營業額佔其總營業額一半或以上;34%表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營業額佔其總營業額的20至49%。另外,已經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進行採購、生產和使用外判服務的中小企分別佔27%、13%和6%。 24%受訪中小企表示因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而已/考慮將業務進一步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或增加投資。當中超過七成(72%)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拓展銷售業務,超過四成(44%)拓展外判專業服務或顧問,拓展採購的則有36%。有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拓展業務佔比最高的三個行業為「資訊及通訊業」(56%)、「專業及商用服務業」(31%)及「製造業」(29%)。 黎少斌續指,專題調查結果反映因爲市場規模更大、成本較香港及其他地方低、有更多商業伙伴、供應商、外判商等原因,大灣區內地城市能夠吸引香港中小企拓展業務。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有銷售業務的本港中小企中,超過四成更表示大灣區內地城市營業額佔總營業額一半或以上,反映大灣區商機龐大。調查結果亦反映中小企自身對當地政策、措施及市場的了解最能影響企業是否開發大灣區內地城市業務。 然而,目前只有35%受訪中小企表示對大灣區的規劃或政策措施有所了解,當中以「製造業」(46%)、「金融及保險業」(44%)、「資訊及通訊業」(38%)、「專業及商用服務業」(38%)及「建造業」(38%)的比率較高。而眾多大灣區規劃或政策措施中,最多中小企認識的包括「專業人士可於大灣區執業」(57%)、「稅務優惠」(53%)及「跨境理財通」(47%)。 [...]

博客

唐啟波:大灣區有望成為獨角獸新搖籃

胡潤《2021全球獨角獸榜》顯示,中國去年有301家獨角獸企業上榜,數目雖僅次於美國的487家,市值排名卻穩佔首兩位:字節跳動以2.25萬億元攀登全球榜首,其次是螞蟻集團。[1]值得留意的是,17%上榜的獨角獸(即50多家)將總部設在大灣區,數目是排名第三印度的總和,反映初創看好大灣區的「孵化力」。港府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提出設立50億元「大灣區投資基金」,將進一步有利初創融資,大灣區成為獨角獸新搖籃指日可待,人工智能、工業4.0、金融科技、大消費、醫療保健和可持續發展6個領域的初創企業更加有望成為明日之星。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超過8,600萬,是中國其中一個最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地區,既擁有優良的地理位置,連接內地龐大的消費市場,亦可透過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將服務輸出海外,為大灣區初創企業匯聚人才、國際融資及拓展市場締造獨特的優勢。大灣區已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打造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再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支持創業孵化、國際技術轉讓、科技服務業合作等利好措施,將加速大灣區初創企業發展。   人工智能、工業4.0、金融科技、大消費、醫療保健和可持續發展初創具潛力   人工智慧(AI)是粵港澳大灣區中最具前景的領域之一,區內擁有226間人工智慧相關的初創企業,數目超越上海、僅次於北京,匯聚頂尖大學及人才,人工智慧產業總價值在2020年已經超過300億元人民幣[2]。隨著國家加快企業數字化改造,我們相信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應用會繼續普及。   除了人工智慧產業,工業4.0也是大灣區的重點領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中國製造2025》,目標未來10年將中國發展為世界級高科技製造強國,各產業供應鏈及產業系統將進行升級自動化,以提升效率與緩解勞工短缺的問題,人工智慧與機械人的研發製造業產業在市場上將有剛性需求。大灣區是重要的製造基地,以及供應商和OEM工廠的所在地,工業4.0相關的初創企業在國情下將大有可為。     隨著中國擴大內需,人均收入逐漸接近富裕國家水平,消費力不容忽視。線上消費在疫情下已成為新常態,帶動跨境電商快速增長,中國零售商首次躋身全球零售十強。[3]其中李寧、小米、華為這些本土品牌在中美貿易戰升溫及自身產品質素提升的前題下迅速崛起,成為不少年輕消費者擁護的「國潮」品牌,,預計大灣區消費零售市場的價值將於2025年翻一番。借助灣區內豐厚的供應鏈資源,許多「出海」品牌及產品也在快速誕生,把中國製造帶向全球。   疫情下,醫療保健產業亦同樣受到關注,疫苗研製、遙距診斷醫療等生物科技範疇成為投資焦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生物技術界定為優先培育和壯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生物製藥、高端醫療診療設備等初創企業發展,加上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設立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研發和環球科研合作,大灣區醫療保健產業未來幾十年將潛力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