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簡永楨 | 中國單色釉瓷器收藏大家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在佛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佛陀就用這句話,向其弟子舍利子說明世間萬物皆為因緣和合的道理。作為中國單色釉瓷器收藏大家,簡永楨出身香港名門世家,在英國帝國學院取得土木工程學士學位,回港後曾先後任職數間工程顧問公司及香港政府拓展署,並於1990年創辦現任發展有限公司,在專業領域成就卓著之餘,其在業餘近四十載瓷器收藏過程中亦悟出許多道理,聽他娓娓道來當中學問和智慧,便頗有聽經參禪的味道。 言談舉止一派儒雅風範的簡永楨說:「單色釉有許多內涵,唸工程出身且為專業工程師的我,思維自然比較富系統性,會從不同角度來考究這些珍品,反映在我的收藏上也就來得更有系統了,由喜歡單色釉純粹的美感,到開始收藏不同朝代的傑作,我就像填充那樣,將單色釉所有近四十多種色階一塊塊填補起來,當中或許有輕重之分,但在收藏過程中卻領悟到許多時代歷史意義。」簡氏家學淵源,學貫中西,其先祖簡銘石於清末支持姪兒簡照南和簡玉階創設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而簡銘石子簡孔昭因父之故,亦成為公司最大的單一股東,並於民初捐出銅鑼灣加路連山12萬平方呎土地,以為孔聖堂建設永久堂址之用。作為簡孔昭嫡孫,簡永楨認為收藏藝術品需要細加思維,當中時代歷史意義往往更是金錢難以買到的。 瓷器的演變史 「竹月堂」是簡氏齋名,原出自「竹門斜月入」句意,乃「簡」字之衍義,以表堂主念祖之孝思情懷。簡永楨曾於200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物館所舉辦的《五色瓊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展覽》上,展出「竹月堂」藏元明清景德鎮單色釉瓷器178件。瓷器依釉色分為紅、白、藍、青、綠、黃、醬、黑、廠官釉及其他等九組,按時代順序予以展示,從元代的「樞府」銘卵白釉瓷到明代永樂、宣德甜白釉瓷以及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曆、崇禎白瓷,還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咸豐白釉瓷,一應俱全,系統反映出元明清景德鎮顏色釉瓷器的發展脈絡,在古今私家藏顏色釉瓷器中堪稱翹楚。2018年,在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文物館榮休館長林業強教授撮合下,「竹月堂」又與著名的日內瓦鮑氏東方藝術館(Fondation Baur, Musée des Arts d’Extrême-Orient)攜手舉辦《千載霓霞:鮑氏 東方藝術館及竹月堂藏唐至清一道釉》展,共同展出近200件從唐至清的一道釉瓷,當中約三分二展品出自「竹月堂」,展覽全方位呈現了中國單色瓷的發展歷程與傑出成就。 單色釉瓷也稱「一道釉瓷」、「一色釉瓷」、「純色釉瓷」或「顏色釉瓷」。「釉」是附着於陶瓷器表面的玻璃質薄層,既能令陶瓷器型表面光潔,又能提高陶坯表面物理性能。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如白釉、青釉、紅釉、黃釉、黑釉、綠釉、藍釉等。從小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的簡永楨,對單色釉瓷情有獨鍾,其收藏時代自元至清,以清代作品為主,他認為比起青花、五彩、鬥彩,單色釉更顯得高雅、幽潤,以其「不浮、不囂、不靡、不媚」單純簡潔特質,既可獨立觀之又可組合玩賞,其樂無窮。簡永楨表示,單色釉的魅力還在於純淨,正所謂簡單就是美,更能映襯出上乘瓷器的整體美感,如光澤質感與工藝水平等。追溯瓷器的歷史,瓷器在元朝才正式出現,而唐宋時期的出品只屬陶器或半陶瓷,瓷器主要分為單色釉、五彩和青花瓷三大類別。單色釉只有一種顏色,多於一種顏色的瓷器,便是五彩;至於青花瓷,則是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 「大家要弄清楚,陶包据瓷,瓷卻不包括陶,瓷成份包括高嶺土,英文叫”kaolin”,宋朝只有半陶瓷,唐朝只能叫陶器,是要到了元、明、清三代,才有真正的瓷器。歷史上,漢朝時代已有單色陶器作品,但技術尚未成熟。唐朝最出名是唐三彩,受技術和材料限制,唐三彩最難燒是藍色,此外,唐朝尚有些白色、黑色和醬油色作品,可說是孕育出單色釉概念的源頭,惟當時的製成品多偏重實用範疇,故觀賞價值一般不高。宋代則幾乎全是單色,元、明、清則分成三大系發展,包括單色、彩瓷和青花。我手頭上的單色釉瓷器,歷史最悠久者可追溯至唐朝之前的南北朝,兩三件北齊時代出品,包括一個水注和一個茶托,都是卡奇色的作品。不過,要說單色釉的鼎盛時代非清初三朝莫屬,發展到清代的康雍乾盛世,更達到巔峰,流傳至今的大部分珍品,亦出產自這個時期。當中以康熙期間的出品最具力度,乾隆則要求多工。而雍正時期的瓷器,則最講求嬌巧玲瓏、幼細精緻。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無論任何角度,包括顏色、美感,以致庸俗點說,它們的價錢也是最好的。」簡永楨侃侃而談。 毋須矯扭造作便最美麗 《五色瓊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展覽於2005年在香港舉行,簡永楨在圖錄導言自述「嗜古凡三十載」,時光荏苒,其收藏之旅迄今已逾四十載,典名下藏品的材質、文化背景涵蓋甚廣,但他坦言始終「尤好中國單色釉」。重量級展覽《千載霓霞:鮑氏東方藝術館及竹月堂藏唐至清一道釉》於2018 年在日內瓦舉行,簡先生在圖錄序言中憶述自幼對中國單色釉瓷器情有獨鍾,並提到剛出大學校門之際,因財力所限,無力購藏精妙之作,所以要到29歲始購入首件單色佳器。入其法眼者頗堪玩味,因為它嚴格來說雖屬單色之作,卻是個宜興無釉六方茶壺。然而,此壺與藏家獨愛線條雅潔、不喜亂花迷眼的審美意趣可謂不謀而合。在闡釋這一偏好時,他力言單色釉瓷器之「純」,及其自古至今地位之超然。簡先生提到《論語》等典籍常將「純」與德高行雅等而觀之,並引述了《辭源》釋義:「純,不雜也。」 簡永楨解釋表示:「毋須矯扭造作便很美麗了,『純』就是一個人最不需要修飾的時候,中國瓷器包括青花、彩瓷和單色瓷,而三者當中,我想最難遮醜的就是單色。正如寫書法般,筆劃繁複易寫,最難寫那個『一』字。我一開始便喜歡純色,大約在1978和1979年左右,我便在一個專場拍賣上買下一件宜興壺,此壺出自明朝晚年陳仲美手筆,兼具天啟甲子款識,由於它並無上色,故保存原來泥色,其採用的泥叫『沙梨皮』,泥中有點點雜色如沙梨表面,故得其名。這宜興壼我至今仍珍藏著,也算是開啟了我收藏單色釉瓷的旅程吧,而這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他憶述,其珍藏規模自1980 年代末突飛猛進,及至1990年代,他在收藏界的人脈亦不斷擴充。徐展堂博士便是其同儕之一,簡永楨於1995 年經其引介加入香港享負盛名的敏求精舍,與其他博識淵覽的藏家交流切磋。他指出:「由於我是專業土木工程師,所從事土地規劃業務在1990年代尤其發展興旺,此期間,我買了許多瓷器藏品,當時包括港台地區的整個中國藝術收藏市場,大家忽然都對瓷器很感興趣,但回頭看來那時的市價還算合理,直至2000年代,中國古董瓷器才真正暴漲起來。所以我的藏品大部份在1990年至2000年間購入,當時用100萬買入的藏品,今天用1,000萬也買不到。當時某些精品的好處或許仍未為人所識,但十幾年過去,大家開始領悟到它們的優點了,其價格也就水漲船高了。這固然要求大家去思考和學習,亦要求大家財力充足,正好中國人也開始富起來了。」 收藏準則:精、新、真 談及個人對單色釉的收藏準則,簡永楨直言可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精、新、真。精,即精緻,非精品不收;新是指瓷器的外觀與內在同樣保存良好,即使再擺放一至兩個世紀也歷久如新;真,當然是指不買贗品。要達此目標,應從大型拍賣行等安全可靠的渠道購入藏品,避免入手來歷不明的假貨或次品。對於瓷器的鑑賞,特別是單色釉,簡永楨表示判斷佳品主要取決於三大元素:色純而不雜、具線條美,以及瓷胎薄而通透。具收藏價值的瓷器,則質料及工藝上乘外,更可由瓷器認識當時的歷史,從中了解瓷器的特色所在。他自言,較喜歡風格經典簡約而又帶有歷史價值的藏品,若徒具美感而欠缺歷史底蘊,對他而言則沒有太大吸引力。 「單色釉瓷與中國歷史文代以至宗教信仰都有著密切關係,譬如單色釉中祭藍色與天壇顏色是息息相關的。此外,明初永樂皇帝特別尊崇藏傳佛教,而藏傳佛教喜用白色,明皇室亦對白瓷情有獨鍾,上有好之,下必甚焉,永樂朝便出了許多肥潤甜美的白色釉瓷,亦即人們所謂的『甜白』,我手頭上亦有十件、八件,當中帶出產年份款式者在市場上便極為渴求了。」簡永楨擅以治學之道看待收藏,深明為學切忌墨守成規,宜根據新的研究成果去蕪存菁,並要意識到百家之見各有所長,而且在既定情況下和特定時期內,已有的資料亦未必足以闡釋某件作品的所有特徵。他亦坦言,即使藏家對藏品珍若拱璧,但充其量「只是扮演保管人的角色」,這些作品終將易主流散。如此說來,現任物主只能克盡所能保存、輯錄和鉤沉拾遺,以供子孫後代參考借鑑。簡永楨說:「這才是我追求的”everlasting value”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