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呂慶耀:可持續發展之第三空間意識形態

人類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無疑是令氣候急劇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氣候變化使主要的生態系統迅速萎縮,因此應對氣候危機實在是刻不容緩。本港近年多次出現的超級颱風,都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號。本港每天堆填大約二千四百噸塑膠垃圾,每年有八百萬噸塑膠流入海洋。假如經過澳洲山火這次滅絕性災難後,人類再不汲取教訓,繼續破壞大自然,只會有更多更嚴重的災禍接踵而至。   為了達到科學基礎減碳目標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最近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辦公室內進行照明裝置更換工程,有助大幅減少能源消耗。   作為建築師,我們可以大膽說現在是時候創建一個「再生」的未來和一個充滿「再生」建築的世界。環保不能只看綠化和標準。在高密度發展環境下,我們重新深入思考建築與人的關係,進而探索建築可為人塑造的未來生活。「再生」是當我們探討環境、人居生活及科技應用這三方面時,發現建築空間與人的互動和創意具有各種千變萬化的可塑性,我們將其稱之為「第三空間意識形態」。這靈活及可塑性強的「第三空間」,配合多元化的活動,能加強人與建築的關係,再而更深入地連結社區,創發未來生活方式。 位於維多利亞港旁最新落成的專用藝術文化區Victoria Dockside,就是「第三空間意識形態」的成功展示。100 CREATIVE POWERS 包括 KPF、JCFO、雅邦規劃設計、LAAB 等與事務所攜手為這新地標設計了多元化及激發創意思維的公共空間,當中大量的戶外綠化空間,除了拉近社群與自然環境的距離外,也使發展商能在此設立香港首個室內外自然博物館及可持續發展教育園區。配合自然導賞之旅,不但加強公眾對可持續發展生活的認識,也讓公眾能在市區內體驗耕作。由此例可見,建築設計能促進更靈活的空間運用,結合與公眾互動的配套活動,引領公眾探索未來生活。在這互動交流下,相信這「第三空間意識形態 不會永久被定形,而是因應人的投入及參與,因時而變。使用者也成為空間運用的重要主導者呢! RLP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先驅,除了設計「再生」的建築外,也是全港第一間承諾科學基礎減碳目標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並獲得認可的建築設計公司。我們以科學化的方法,制定符合公司的目標,推動公司上下,共同為環境可持續發展盡一分力。 建築設計師的責任是運用建築智慧,以及有效利用各種天然資源,設計有利業主、用戶、社區及環境的建築。在創造空間的同時,也為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design better life。   撰文:呂慶耀   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 (RLP) 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