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吳旭洋:盡快解決民生所需 遏止搶購潮導致疫情傳播

最近,香港疫情持續嚴峻,新增病例數字並無放緩趨勢。政府相關人士已表態不排除採取「禁足」措施來抑制疫情擴散,引發了市民的恐慌,大量市民跑到超市搶購食品等生活必備物資。有超市上午十點鐘開門營業,十五分鐘不到貨架上的物品就已被搶購一空。很多超市唯有採取縮短經營時間的做法,防止市民搶購,但收效甚微。搶購潮引起更多市民恐慌,同時進一步加大疫情傳播的風險。 特區政府應及時作出物資保障承諾,安排食品和必要生活物資派送到有需要的家庭手上,讓老百姓集中精力抗擊疫情,照顧在家確診人士。或應借鑒祖國內地在高風險地區所實行的物資供應經驗,首先按照各地區人口數量、現有物資儲備量,對未來一段時間的物資需求作出準確判斷,把市民最為需要的米、油、紙巾、漂白水等必需物資優先向國家提出申請,國家肯定會保障所有香港市民得到足夠的物資需求;其次,政府在獲得中央支援物資後,可以將物資分配運送到相應屋苑內,由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公司負責完成物資派送「最後一公里」(last mile)工作,按指引送到不同區域、不同樓層,分批、分時段向每戶提供物資派送服務,降低接觸風險,同時大大節省政府人手需要。 特區政府已為疫情防控做了大量工作,協調必要檢測和隔離場所,向市民提供經濟上的紓困舉措等。但面臨確診數字持續攀升,香港醫療資源已經相對飽和,特區政府確實面臨巨大壓力。醫療系統超出負荷相信可以得到市民們的理解,但保障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這一點是政府必須做到的。如何盡快緩解市民的恐慌情緒,給予市民信心和保障,避免由此帶來更多的衍生問題是目前這一時期重中之重,特區政府在生活物資保障上要立即制定並公佈相應的計劃和舉措,盡快落實物資派送措施,減少由物資短缺恐慌引起的搶購浪潮,降低人員聚集和疫情傳播的風險。 無序則恐慌,恐慌則亂,不僅無法抗擊疫情,還會帶來更多不測。因此政府自己應首先穩住陣腳,多做制度性指導,有內地物資和抗疫防疫的經驗支持,沒有什麼是戰勝不了的。 [...]

企業策略

工總:逾八成大灣區港商擬2年內擴內銷

香港工業總會連同渣打香港最新發表的《大灣區港商開拓內銷研究報告》發現,受國家內外雙循環經濟的政策推動,有逾八成受訪的大灣區港資廠商已經發展內銷業務,其中有83%港商更有意於未來兩年進一步擴充內銷業務。港資廠商以高品質、投資研發等取勝,並以提升產品研發及設計、攻佔內地中高檔市場為主要經營策略。報告提出4大建議,需要政策應對放帳困難,及善用港商品質優勢制定標準認證。 是次研究報告由香港工業總會轄下的大灣區智庫發表,問卷調查共收到 84 間於大灣區內設廠的港資企業回覆。問卷受訪者主要來自香港工業總會及其轄下珠三角工業協會的會員,在去年8月至11月期間進行,在104份有效問卷中,有84間在大灣區設廠的受訪企業回覆。78.6%的設廠企業同時經營外貿和內銷,50.7%受訪企業經營自家品牌,83.1%經營內銷的企業計劃在兩年內進一步擴充業務。而頭3位的製造行業分別為電腦/電子產品(20.2%)、塑膠(19%)及金屬(15.5%)。在佔整體16.7%回覆未有內銷的廠商中,亦有半數表示會在2年內開展該業務。   有68.8%企業預期,未來2至3年內銷表現有2成或以下增幅,而拓展中國內銷的頭3位主要因素為:市場潛力龐大、善用已有商業網絡、企業升級轉型。調查反映港資企業面對內地同行,優勢為產品品質、技術研發及企業管理。因此主要開拓策略傾向產品研發設計(61%)、主攻中高檔市場(42.9%),有41.6%會設立內銷專門團隊。   報告反映經營內銷6年以上的企業,對內銷業務收益達到預期比例較高佔46.7%,顯示早着先機的優勢。內銷6年以下的企業對內銷業務收益達到預期比例僅34.6%。顯示內地市場過去10年有巨大變化,新進入港資製造企業較難站穩腳步或取得優勢。有74%認為未來5年內地競爭愈趨激烈,僅19.5%港企認為可保持優勢。香港工業總會名譽會長葉中賢分析,兩地消費口味有差異,可以小規模盡早進入,以內銷專門團隊了解變化改良產品。   廠商發展內銷業務,提及的挑戰(以5分為最高)包括:環保政策及工商法規嚴苛(3.97分)、勞動力短缺(3.94分)和稅務問題(3.94分),但報告顯示最大挑戰為放帳風險(4.12分),風險會沿供應鏈惡化,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令個別企業的信用風險更受其他企業影響。國內貿易信用保險規模較小,尚未有機制集合內貿風險資訊,令國內貿易信用保險供不應求。   該報告提出4大建議應對,在信用風險方面,建議相關機構須合作強化內地企業信用體系及信用資料共享機制,以推出合適信保產品、提升承保能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務彈性,改善融資、匯款、資金流動管理、收帳等服務,例如在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框架下,為港資中小企提供針對性的政策放寬和金融配套,開設跨境資金池試點。   渣打:禁足幾天影響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