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味

廖錦興:《撈鬆》代表什麼?

「人是鳥、鳥是人,今天在這、明天在那」演唱藝術家劉榮豐用潮州話演唱兒時母親經常說的口頭禪。中環大館賽馬會立方內的音樂廳座無虛席,藝術家伍宇烈(Yuri)、盧宜均(Anna)和劉榮豐(Rick)聯手創作一套以卡巴萊歌廳(Cabaret)形式演出《撈鬆》(LauZone)。卡巴萊(Cabaret) 是一種歌廳式音樂劇,通過歌曲與觀眾分享故事或感受,演繹方式簡單及直接,不需要精心製作的布景、服裝或特技效果,純粹以歌曲最純淨的一面與觀眾作交流,可說是一種音樂上的情感交談和親切感覺的接觸。場刊亦特意介紹這是套港式卡巴萊歌廳,那當然與香港息息相關,相信新生代年輕人未必知道自己的籍貫,更不懂「撈鬆」的意思。這兩年香港再現移民潮,香港機場經常出現移民送別及外國趕回香港家的場面,藝術創作家喜愛利用創作激出思考,香港這小島經常給出驚喜又或驚訝,無論哪一種,我深信都是藝術家天堂,因為矛盾、分歧、衝突才有題材。正如《撈鬆》這歌廳是圍繞將要離開的港人為中心,利用「鄉下話」、“where are you from?” 再咄咄逼人地問“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去令觀眾思考自己是什麼人?是否真正明白自己的根在那?一輩子在追求什麼?怎樣才是香港人?甚麼是香港精神? 創作人首先告訴大家《撈鬆》代表什麼?然後用不同語言介紹演出者,除了主演的Rick及Anna,還有幾位來自五湖四海的音樂演奏家,歌廳中有潮州話、上海話、台山話、英文還夾雜一些地方語言,帶出香港這移民城市居住著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籍貫,這個很寫實,因一家公司或團體內總會有來自多個內地不同省市、籍貫的人。《撈鬆》的港式歌廳,邊演邊唱不同的小故事,時輕鬆時沉重,有母子情,有友情,與觀眾一起思考「家、香港人、香港精神」的含意。 我少年時喜歡話劇和舞台劇,在藝術中心小劇場那種漆黑且狹隘感覺,讓觀眾近距離欣賞表演者的激情及精湛演技,當Spotlight由上而下照著主角時正是一幕幕精彩的表演。這次「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歌劇令我重新喜愛小型表演藝術,也因為這次《撈鬆》精彩的歌廳,我特意網上重溫一段兩年前同樣由Anna及Rick演出以两文三語為題材的《Tri家仔》(trilingual)的片段,亦相當精彩。香港是一塊福地,香港人接受多元文化、膚色、語文、政治及性取向,這是一個自由和包容的社會,以前是、現在是,希望將來會是更開放和包容。 撰文:廖錦興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

博客

廖錦興:浩蕩的迴響-創作人的音樂旅程

「為理想而奮鬥,絕不輕言放棄,最終能留低的不一定是最叻但一定是最熱愛的」爵士結他演奏家張駿豪透過這一番話勉勵在追尋理想但遇到挫折的年輕人。在云云產業中,創意藝術是既吸引又崎嶇的,畢竟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物質及階級觀念無處不在,隨便問問身邊的朋友喜不喜歡聽音樂、看話劇、逛畫廊?他們都說喜歡,但若問是否願意以這些行業為終身職業或事業?相信大都「耍手擰頭」。身邊不少年輕朋友都是音樂或藝術愛好者,他們有些是偶爾玩票性質亦有全職投入,但年輕人在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時,遇到挫折應堅持撐下去還是適時放手? 本月出席由東區民政事務處和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合辦的音樂人分享會《浩蕩的迴響 – 創作人的音樂旅程》。大會邀請了三位年輕音樂創作人:流行音樂監製陳浩然(Edward Chan)、爵士結他演奏家張駿豪(Teriver Cheung)及多元音樂人盧宜均(Anna Lo),分享他們的音樂旅程。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音樂藝術其實是非常有價值,那是一種非物質的價值, 同時亦是一種共融文化。分享會的第一個環節並非嘉賓出場,而是由兩隊本地創作樂隊演唱,其中遇飛塵樂隊的「生命的火花」唱出年輕人的激情。 在分享環節中,張駿豪(Teriver Cheung)畢業於美國北德薩斯州大學爵士樂演奏系,曾在紐約發展音樂事業,是一位擁有豐富爵士樂演奏經驗的演奏家、作曲家及藝術策展人。近年與幾位志同道合的音樂創作人組成R.O.O.T(Running Out Of Time),一隊以香港為家,融合爵士、搖滾、流行等音樂元素,創出獨特風格的樂隊。Teriver認為年輕人要認識自己的想法和優勢,也懂得了解別人的感受,既不隨波逐流亦要別恐懼犯錯。在追尋夢想碰到挫折時,要為理想而奮鬥不輕言放棄,Teriver說:「過去曾見證不少有天份、在音樂創作上奮鬥的年輕人,最終能留低的不一定是最叻但一定是最熱愛的」。 多元音樂人盧宜均(Anna Lo)畢業於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現代音樂編寫及製作)及麻省理工大學(語言學、音樂及戲劇藝術),Anna擅長無伴奏合唱(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