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邁向低碳香港,實踐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不只為地球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傷害,其直接及間接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可高達上千億美元,甚至更多。自《巴黎協定》生效後,各界都為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工作定下清晰目標和作出更大努力。香港是全球十大最高碳足跡的城市之一,政府、商界及廣大市民均應投入減碳行列,商界環保協會就於去年11月23日舉辦環保領袖論壇,為商界提供業務策略、創新、科技、投資、整合、夥伴合作及部門目標制定等方案,以展示其協助香港減低碳排放的決心。 撰文:余美玉 攝影:鄺銘漢 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暖化的主要溫室氣體,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多攝氏2度,就足以令世界部分地區的人類死亡率上升、引發極端天氣事件、生物多樣性降低、地域性食物減產等。如全球氣溫升幅超過該水平,將會引致更大的風險及災害。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早前發表報告指出,現時平均氣溫現已較工業革命前上升約1度。假如氣溫繼續按現時的速度暖化,而各界又未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遏止,預計在2030至2052年間,全球溫度可能會上升多攝氏1.5度,這極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更多的風災、暴雨及熱浪,珊瑚礁面積也會大減,甚至滅絕。 在2050年達「零排放」 因此,IPCC建議將由原先攝氏2度的目標收窄至攝氏1.5度,以進一步減低對生態的損害, 但要達到此目標,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需減少45%,並在2050年達至「零排放」,同時需減少其他溫室氣體,包括甲烷。IPCC聯席主席Jim Skea認為,並非沒有可能將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內,但要達成這個目標則需要做出前所未有的改變。 香港作為全球十大最高碳足跡的城市之一,在《巴黎協定》生效後,特區政府預計於2019年底或2020年初制訂至2050年的長期減碳策略,這需要商界及普羅大眾的配合。其中商界環保協會一直致力為工商機構提供有助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術及管理方案、進行環境研究和推行對環境有直接裨益的環保計劃。該協會於去年11月以「邁向低碳香港:商業領導及最佳實踐」為題,請來了政商界領袖及學者分享交流,一同討論商界在引領香港轉型至低碳城市的角色。 主禮嘉賓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其主題演講中提到,政府已邀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2018至 2019年度展開公眾參與過程,收集各界包括商界在潔淨能源供應、節約能源、綠色運輸以及減廢等方面的意見,並將繼續在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下協調有關工作,以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計劃。 創新科技改善污染浪費 在論壇中有專家指出,對商界而言,環保不單是企業社會責任,而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世界資源研究所全球運營總監Shailesh Sreedharan認為,經濟增長與應對氣候轉變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承,甚至可以說要經濟持續增長,就一定要對抗氣候轉變,以極端天氣為例,單是在2017年因颶風所造成的破壞的保險支付賠償,已創下紀錄新高的1,350億美元。「現時已步入工業4.0的年代,憑着創新科技,已可改善過往消耗大量資源及污染環境的生產程序,3D打印技術就是其一,同時企業也更重視減廢及循環再造或用,而且與環保相關的業務也帶來新的機遇,如能源效益及清潔能源等。」Sreedharan說。 宜推動區域性環保政策 當然,要實踐環保殊不簡單,當中存在很多挑戰,尤其是香港及廣州的碳足跡均十分之高,珠三角又有不少製造業,美國環保協會中國項目負責人張建宇指出,整個大灣區內的城市關連度高,假如單個別城市各推行不同的環保政策,相信成效不彰,最好就是能夠整個區域有一個整體性的政策,才能取得更佳效果。 最後,商界環保協會主席藍凌志(Richard Lancaster)於論壇閉幕致辭時表示,香港處於一個獨特的位置,一方面可以從國際及地區項目及倡議中吸取專業知識和經驗,另一方面又可借助來自中國,特別是大灣區的驅動,落實氣候行動和戰略。他相信香港的商界已蓄勢待發,為香港成為低碳城市作出貢獻。「雖然減碳路上並非一帆風順,但減碳絶對是商界正確的選擇,因為了解氣候相關的風險是企業實踐可持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