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HKBIA研討會 助港企推動區塊鏈技術 拓灣區數字經濟轉型

近年,區塊鏈的商業應用在本港逐漸普及,加上新冠疫情加速企業進行數碼轉型,有見及此,獲工業貿易署「工商機構支援基金」撥款資助的香港區塊鏈產業協會(HKBIA),日前(1月15 日)特與香港恒生大學大灣區融創中心合辦「區塊鏈推廣及賦能研討會 – 區塊鏈3.0」研討會,以線上及線下實體形式舉行;多名專家即席分享區塊鏈在商業上之應用、剖析多個實際案例,以及區塊鏈技術未來發展機遇 。 (左至右)王俊文教授、周曉殷、方純、李彬分享企業實戰經驗。 為推動港企在大灣區利用區塊鏈技術達成數字經濟轉型,HKBIA自去年起舉辦一連串的推廣活動,是次「區塊鏈推廣及賦能研討會 – 區塊鏈3.0」研討會,為該系列項目活動的尾聲。在研討會上,HKBIA會長兼主席王俊文教授總結項目的重點活動成果時指出,舉辦的多項活動包括研討會、講座、工作坊及訓練營等,參與項目合作及支持機構逾18個、接觸受眾超過600名,成績美滿。   王俊文表示,連串活動讓公眾了解區塊鏈技術當前應用、在不同行業應用實況,同時了解中港兩地行業機遇,提升港企的業務發展及開拓商機;他續指,活動有助擴大本港區塊鏈技術的人才庫發展,令金融、保險、物流、商業、電子商、跨境製造業、零售及大健康等不同行業,部署利用相關技術進行產業升級,令港企、大灣區的商界及資訊科技業界之間建立一個交流平台,促使大灣區創科產業高速發展。   在研討會上,HKBIA介紹最新籌劃區塊鏈電子指南e-Guidebook。HKBIA顧問陳邵民簡介該電子指南將整合不同的商業運用實例, 讓更多企業可以作業界參考,以及了解更多區塊鏈在商業上的發展 。他續透露,e-Guidebook初步內容方向促使企業掌握包括區塊鏈的商業環境、應用優點、案例研究及本港與大灣區實施策略等。   主題演講分享 區塊鏈如何實現元宇宙關鍵   另外,當日活動亦邀請到多位香港的區塊鏈行業專家,一同討論區塊鏈案例及分享區塊鏈技術未來發展機遇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客席講師、香港區塊鏈產業協會顧問譚家康,以 「 區塊鏈3.0 – 實現元宇宙世界的關鍵」為題的主題演講,主力研究元宇宙及其發展趨勢的譚家康,分享元宇宙(Metaverse)的由來及組成,如Facebook 去年10月宣布改名,披露未來投入逾百億美元發展宇宙部門,推動AR / VR軟硬件及相關內容開發;另外,他亦提及除Facebook外,美國不少科技巨企爭相開拓這一領域,包括蘋果公司、微軟、Trimble及Nvidia等,透過併購及開發新的技術,積極在元宇宙領域的發展,如蘋果公司早年進軍面容辨識技術,併購AR眼鏡及鏡片公司等;微軟把元宇宙應用在工作,而Nvidia則應用在工程層面上。   譚家康續指,非同質化代幣(NFT)是實現元宇宙世界的另一個關鍵,他並分享NFT的特點,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外國及本港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概況,尤其用商業層面,其中包括聯乘NFT案例。譚說:「外國已有不少商業品牌嘗試把線上與線下結合,將虛擬概念變為專利實物,除可在NFT市場作實物銷售、展覽鑑賞及競價拍賣,也可透過智能合約讓持有人擁有專利及品牌,如運用於藝術加密拍賣品等當中。」   專家分享實戰案例:區塊鏈技術方向與商機   在專題討論環節中,大會邀請多名重量級嘉賓,包括SGS集團南中國區業務拓展部副總監李彬、HKD.com首席加密貨幣顧問方純,及BC科技集團(市場發展部)主管周曉殷,分享區塊鏈在應用實踐,及如何改變本港社會及商業等議題,與在場及線上參與者,一齊暢談真知灼見。   HKBIA會長兼主席王俊文教授表示,連串活動讓公眾了解區塊鏈技術當前應用、在不同行業應用實況,同時了解中港兩地行業機遇。 [...]

專題

區塊鏈產業協會研討會 助中小企數字轉型

近年區塊鏈在商業應用日趨普遍,如在金融、物流、虛擬貨幣、以及新興的NFT 區塊鏈認證服務。區塊鏈技術對香港及大灣區等跨境業務、未來開拓高增值工業、邁向智能經濟扮演重要角色。由工業貿易署「工商機構支援基金(TSF)」支持,香港區塊鏈產業協會日前假香港恒生大學,主辦的「香港企業如何在大灣區利用區塊鏈技術達成數字經濟轉型」首場研討會,共同推動企業創新。 一眾主講嘉賓進行交環節。(左起:主持香港區塊鏈產業協會創會會長王俊文、香港華為雲業務總監何啟祥、BC科技集團執行董事刁家駿及香港物流商會主席鍾鴻興)     研討會邀請多位來自不同行業及界別的專家,包括香港物流商會主席鍾鴻興、BC科技集團執行董事刁家駿、香港華為雲業務總監何啟祥,分享區塊鏈技術在數字化轉型中的角色,在大灣區及本港的發展機遇,以及該技術如何整合應用在技術創新及產業當中等多項議題。 香港區塊鏈產業協會創會會長王俊文表示,該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向公眾介紹及推介區塊鏈及相關技術,鼓勵技術創新,更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與官、研、商與產業等多方協作。他指出,隨著區塊鏈技術近年發展成熟,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及物聯網等,有助企業轉型與創新;他分析指,在本港,區塊鏈應用於金融、物流、虛擬貨幣、及NFT 區塊鏈認證服務如加密數位藝術品等,相信未來市場充滿著無限的商機。 物流業是本港應用區塊鏈的先導行業之一,香港物流商會主席鍾鴻興提及,新冠疫情影響各行各業,對物流業而言卻有意外的增長,增長主要來自醫療消毒物品、電商、超市等業務需求。他表示,業界利用區塊鏈技術,可即時掌握各個流程,提升物流效率。 BC科技集團執行董事刁家駿表示, 區塊鏈應用近年逐步於金融業當中,除衍生虛擬貨幣外,更締造數字資產生態圈,及創新金融與傳統金融領域進行對接;他指出,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扮演中外金融交流重要平台,集團冀助企業在大灣區合規開拓及對接金融市場。 香港華為雲業務總監何啟祥指出,集團旗下的華為雲業務在內地高速發展,內地現有40、50個行業,如醫療、零售及保險、服裝等應用區塊鏈,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加快了企業轉型,他期望隨著本港推動區塊鏈產業,本港很快就會出現應用行業的示範單位,讓各行業借鏡其轉型成功的經驗,成為本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在研討會上致歡迎詞。 [...]

博客

王俊文: 中國晶片的真實發展速度,又令特朗普失算

由2018年開始,特朗普發起對中國的科技戰,中興、華為等科技企業更首當其衝。打散中興後,美國更一直對華為圍堵不休。踏入2020年第二季,見對華為屢攻不下,特朗普更祭起了全球製裁追殺令,完全斷絕華為與晶片供應商、製造廠商、物料供應商等協力廠商的交易及聯繫。中芯國際更緊隨其後,成為另一被獵殺對象。 表面上,在晶片這一環,中國企業是被美國準確地卡住要害了。但抽離地去想,事實是否如此? 首先,任何工業產品可分為軍用(國家級別)、民用(商用級別)及軍民兩用。其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晶片、超級計算機的晶片、 殲20等戰機的晶片、飛機發動機的晶片、載人航太火箭長徵系列的晶片、登陸月球的嫦娥四號的晶片等等,由技術到製造,完全國產化,而且領先全球。 以上這些「産品」的系統遠比微軟的系統複雜,而對晶片及其背後支撐的超級電腦的運算要求,更高了不知多少個幾何級。這些技術和產品,美國一直不肯賣給我們。亦因為如此,中國只能走自力更生之路。但在這些要求最嚴謹的系統與晶片領域,中國不但沒有落後,甚至更在特定細分領域拋離歐美。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中國國家級別晶片領域這麼厲害,為什麼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的金額會超過石油成為最大宗進口商品?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些進口晶片屬於民用/商用級晶片。 商用級晶片,顧名思義,需要從商業化考慮,因此需要同時顧及性能和成本。以智慧手機的晶片為例,其需要體積、功耗更小而性價比更高的晶片。而軍用(國家級別)的晶片,則只需考慮性能,而不會特別注意成本。 因此,準確來說,中國在晶片領域並非整體落後,而只是商用的部分受到特定制約。 因為體積(納米級別)越小,成本及功耗越低,速度越快,亦越有競爭力。因此,歐美日韓台等國在晶片研發及製造領域有先發優勢,形成某種產業寡頭的局面,造就了商品化大眾級的手機晶片。規模效應加上品牌效應,從而處於壟斷的水準。中國在手機晶片商用領域,在顧及相對成本優勢和品牌優勢下,近這幾十年來的確不具備全球的商業競爭力。 但回看北斗衛星、超級計算機、 殲20、飛機發動機、載人航太火箭、嫦娥四號等國家級戰略產品的晶片工藝,可謂已趕超美國成為世界超一流的水準。這些産品對性能要求極高的同時,對成本則不太敏感。因此,國內對(商用)晶片發展的焦慮,其實沒有太大必要。因為科技跟著市場走,如果全世界封鎖市場不賣晶片給中國,那美國晶片龍頭如高通、英特爾的晶片投入研發成本怎樣去攤低?要知道,晶片的投入研發成本比率一般達到市場售價的20-30%! 同樣道理,所謂7nm(納米)或以下的光刻機,只有荷蘭的ASML一家能生產,也存在一個盲點。全球晶片製造商高度集中,ASML過去2年只賣了40台7nm光刻機,總額50億美元。利潤率是高,但絕對值其實很低。而再以高通為例,其40%的利潤來自中國,若與他相關的製造商的晶片不能供應中國,高通將沒有足夠的利潤支撐其新一代的科技研發投入,科技戰的封鎖下,中短期內死得更快的一定是美國企業。 而中長期來看,一旦中國自己能造出7nm晶片,並先拿下本土市場,取得足夠的利潤支撐,形成了規模效應,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將會因為成本效益主動被動地使用中國晶片,那晶片將很快出現白菜價,橫掃全球。 中國的通訊產業,與華為的發展史重合,也是從2G空白、3G落後、4G持平、到了5G大幅領先,兩者也遵照了類似的規律。 目前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工業總產值是美、德、日三國的總和,市場規模明擺在這裏,我們應該能對中國的潛力及發展更有信心。 [...]

博客

王俊文: 美國能炸斷中國的一帶、一路嗎?

一帶一路戰略,乃復興中華的百年計劃。但在中美博弈越趨兇殘的背景下,未來幾年卻可能要稍緩步伐,抓近放遠。因爲一帶一路中的海洋貿易之路已受到潛在破壞性阻礙,美國會不會繼續開放通行更殊難預料。中國2020年第二季提出的雙軌制再次強調內需,以減少外貿之貿易風險,個人認為是國家智囊博弈思維之另一高瞻遠矚表現也。東南亞與中國陸地有接壤,軍力所能及也。加上過去幾十年已有不少華僑發揮作用,兩者經濟紐帶已融合得頗具規模。在東南亞區這些分站,滋擾及風波肯定會持續出現,但問題不大。 中亞部份,中國則宜聯合俄羅斯的企業乃至其軍事政治勢力,以保障國家及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國家更宜統一規劃,讓政府及業界高層交往先行,抱團出海,做好民間宣傳交流和後續實實在在的服務及基礎建設,合作共贏,適度讓利,將彼此的經濟捆綁得更深。這些一帶一路的中亞區分站才能更穩固紮根。 至於中東區域,近兩年美國蓄意破壞,在伊拉克、敘利亞、伊朗等地輪番招風引火,武力打擊,煽動支持區內的顏色革命,導致多國社會大亂,一帶一路這部份的投資風險大增。 至於歐洲部份,大規模的戰亂仍未蔓延。但歐盟各國不斷出臺無理法案,將國家安全無限上綱上線,對中國企業並不友好。而且大多歐洲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對美國馬首是瞻,傾向站隊美國。中美貿易戰預計還要持續多年,這些歐洲國家能做到中立、觀望,不完全倒向美國,已實屬不易。 而非洲部份,中國的投資亦承擔了過去多年少有的風險。美國近幾年,已不聲不響將軍事勢力滲透到非洲多國。明面上與早已潛伏在非洲多國的反政府在野政黨勢力策劃組織街頭運動,削弱民選政府的合法性及執政能力,暗地裡則找代理人乃至雇傭兵對中國企業加以破壞,威脅其員工的人生安全,以減低這些中國企業加大投入的積極性及拓展速度。 幾個大分區上各自遇到不同的困局及阻礙,中國需作策略調整,而對個別國家亦需要有所差別待遇。其中,宜重點扶植近鄰或對美國敵愾同仇的國家,如伊朗、敘利亞、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老撾、朝鮮、蒙古、緬甸、柬埔寨、古巴、委內瑞拉及部分東南歐、南太平洋島國和非洲國家。現時美日澳印等國對中國的動向非常敏感,不斷在搞反華小動作。中國宜在事件出現後快速有力反擊,道義和國際關係對裝睡的這些國家並不起作用,有力量、佔理卻不直以對之,反而會助長這些國家的僥倖心理及反智野心,更會吸引其他牆頭草國家錯誤站隊美國,形成一個反華之「勢 」,不利後續的博弈。 美國大選正在倒計時,全球也正在猜誰是下一任領袖。然而不論誰上臺,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共識仍然高度一致,加大對華科技的封鎖會升級,逼迫涉及美國核心產業的美資企業離開中國的壓力會升級,打壓中國優勢企業的強度會升級,拉攏盟友圍堵中國的熱度會升級。但正如毛主席所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國應該加強的是做好自己的事,如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有節奏有步調地拋掉巨額美元外匯儲備,增加糧食和各類資源儲備,增加軍費投入,優化戰略核力量體系和航空航太的投入,做好和五眼聯盟及日本進一步脫鉤的預案及準備,調整經濟上輸血臺灣間接讓利美國的對台政策以讓這些資源回饋內需內循環。 美國的霸權主義很大程度維繫在其軍事力量上,其戰略轟炸機及航母全球巡航,守護自身利益,壓制潛在對手及敵人的戰略冒險衝動。拳頭之下反而更能有效鞏固盟友忠誠。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事關百年復興大計,尤其在這微妙的美中勢力交替的關鍵階段,又受百年未遇的疫情影響,宜因勢利導,略作調整,方可加強國家與美國博弈成功機率 。 [...]

博客

王俊文: 特朗普自以為手執屠龍刀 無視中國已腰佩倚天劍

美國與中國的交手,由2018貿易戰開始 ,步步升級,科技戰、圍剿華為、策劃香港連串動亂、打擊在美國上市的中企、禁制Tik Tok(字節跳動)與微信(並傳出準備進一步禁制阿裡巴巴 )、軍事壓迫、軍售台灣等等。所發動的攻擊,已經毫不留情指向中國的根。 以中國現在的經濟體量,就好像一棵參天大樹,枝葉繁茂、主幹粗壯、各條支幹亦堅實無比。怎樣才能把它毀掉?當然霹靂戰火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但美國不敢輕言開戰。那,第二有效的方法,便是想方設法摧毀其根。 每個國家,政治、社會、法律、經濟等各個層面,也有其根。 中國的政治制度與美國截然不同,美國多年來一直試圖在從內部「和平演變 」中國,同時在國際間宣揚「中國威脅論 」,妖魔化中國形象。但中國。集權而有效的行政機制,將這些破壞性的因數擋於國門之外。因此美國難以觸及中國這個政治之根。 而社會及法律之根,美國也難以深入觸及。即使美國在中國內部不斷培植「代言人」及建立明的暗的宣傳管道,多年來亦算卓有成效地讓一批跪美派倒轉槍頭,攻擊國家。但這些畢竟是少數,加上特朗普上臺後美國雙重標準的險惡面目不斷浮現,各種不擇手段的貿易戰手段更是極好的國民教育。自斷其建立多年的「民主 」、「自由 」、「法治」包裝。社會及法律之根反而更不受其影響了。 而經濟之根,則因為在全球化背景下與美國共生共長,所以更為容易受到美國影響及傷害。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經濟實力乃一切搏弈之根本,一旦落於下風,連吃飽都困難,那麼爭將會是無可避免之事。 因此,如何打擊中國經濟,如何把中國明星企業殺下馬,如何把有科技含量可能或者已經威脅到美國科技霸權的中國企業消滅,則是經濟之根的博弈上的重中之重。而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是中國企業裡極為優秀的代表。這些企業中的大多數,在競爭中成長,是在全球進行市場經濟征戰洗禮下的精英。能把他們封殺,或至少讓他們疲於奔命不能保持正常狀態,則對中國經濟之根會有嚴重影響。 因此特朗普要求中國在美上市企業的審計必須加入美國審計師事務所,否則便要退市。但一旦美國審計師事務所拿到中國企業钜細無遺的營業資料,會否轉交給美國政府,製造所謂「證據」,誣衊中國企業,輕則被罰钜款,「正常」則被集體提告或禁止營業,重則透過美國金融體系(SWIFT)凍結這些中國企業的資產及流動資金。這些事聽起來流氓及匪夷所思,但誰也說不準2020年魔幻的美國政府何時會做出這種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