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陳家樂:養豬股分肥瘦

  中國2018年8月爆發非洲豬瘟,導致行業洗牌,肉價大漲,就連中國地產龍頭萬科集團,也動起養豬念頭,可見利之所在。 傳統農家若有點積蓄,一般都會養些豬,幫補家計,待豬長大,就會有代理商來村裡收購,其實這種養豬方式,無論平均每斤肉的飼料成本,或者每隻母豬繁殖豬仔的數目,都不如養豬大企業,加上環境不衛生等因素,遇上疫症來襲,往往首先被淘汰。 中國是全球消耗豬肉大國,港人熟悉的養豬企業,首推有五豐行投資的湖南新五豐(600975.SH),從事豬隻養殖、屠宰、銷售、飼料生產等,除了自養,以「公司+適當規模小農場」生產模式佔比例較大,並肩負供應港澳豬肉任務,可惜業績普通,去年遇上肉價大漲,基本每股收益僅0.1元(人民幣,下同),今年首季基本每股收益0.15元,獲利雖明顯好轉,但未能激起投資氣氛,上週股票收市價8.52元,按年跌幅約兩成。 能將「公司+農戶」模式極大化,成本得以大幅降低的養豬概念股,首推溫氏股份(300498.SZ),目前是中國上市公司中,肉豬和肉雞銷售量皆排第一,分別佔全國銷售的3.4%和5.4%。 溫氏股份去年營業收入為731.2億元,按年增27.8%;基本每股收益2.6614元,亦大增254%。今年肉價略為回順,公司首季營業收入174.5億元,按年增24.9%;基本每股收益0.3562元,去年同期為負0.0882元。隨內地經濟形態發展,市場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間。上週五每股收市價26.91元,按年跌27.4%。股價受壓,應同肉價回順有關,大陸今年增加美國豬肉入口,也有一定程度影響。 養豬概念股較引人注意的,應屬致力於養豬產業鏈垂直整合的牧原股份(002714.SZ)。有別於多數養豬企業採用的「公司+農戶」(自養+外包)模式,牧原全程自養─自建飼料廠,獨立研發,設計豬舍,發展自動化養殖系統,平均一名飼養員,能在豬隻「育肥」階段,同時飼養2千7至3千6百隻豬,具有品管和疾病防控等優勢,歷來未發生過造成重大損失的疫情。 針對豬瘟疫情,部份南方省份嘗試引進大型養殖企業,保障本地生豬供應,牧原利用這個機會,在廣東、廣西、雲南、浙江等省部署產能,至去年底,全資及控股子公司數量達138間,分佈在18個省區。 配合國內養豬業從「運豬」到「運肉」的新趨勢,牧原將陸續在東北、山東、河南等地設置大型屠宰場,強化上下游產業鏈,有機會進一步形成豬肉自有品牌。 牧原2019年營業收入202.2億元,按年增51%。基本每股收益2.82元,按年增15.6倍。今年首季營業收入繼續按年大增165%,基本每股收益1.87元,有機會保持相對於去年的高增長。 由於業績和規模擴張,牧原近六年先後4次以資本公積金向股東轉增派股,2015及16年分別1派1,2018及20年分別1派0.8及0.7,雖然牧原股價從2020年1月的43.21元,至上週五收市的69.8元,升幅未算太大,但若將四次派股的因素計算在內,實際升幅相當可觀。展望未來股價趨勢,公司特色、疫情變化,中美貿易、豬價三至五年一次的週期循環等,都可以綜合考慮。   (筆者是證監會持牌人士及未持有上述證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