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闆筆記

【吳老闆週記】香港經濟 何去何從 (10月20日)

吳老闆週記(10月20日) .香港近年不斷流失人才,問題出在這個城市的綜合性吸引力下降。 .香港既跟不上內地產業升級的步伐,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亦下跌。 .在國策主導下,內地勢必在高科技領域贏盡全球,包括人工智能。 特首李家超本週三(19日)公布其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到他認為是重中之重的房屋問題,決定未來5年興建約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將公屋輪候時間「封頂」。其實,只要有地,又有建屋技術,3萬個單位一、兩年應可建成,為何要搞5年之久?既然想到辦法處理問題,何不快快搞掂,要拖5年? 此外,特首亦落實「基建先行,創造容量」的競選政綱,興建三條主要幹道(包括北都公路、沙田繞道及將軍澳─油塘隧道)及三條鐵路(包括港深西部鐵路、中鐵線及將軍澳線南延線)。的確,基建也要快搞,可提高交通運輸的效率,將內部資源即是土地與人頭的距離拉近,然而,對於推動經濟,效果卻不大,只會推高地價。 吸人才前  先吸企業 至於各界引頸以待的「搶人才」政策,特首就提出了4項措施,當中最嶄新的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瞄準年薪達250萬元或以上人士,或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並擁有3年或以上工作經驗人士。 須知道香港近年不斷流失人才,問題出在這個城市的綜合性吸引力,包括疫情的處理,以及整體環境的處理,令專業人士不喜歡、不舒服,除了移民走了一批香港人,還有不少外籍人士回了老家。因此,港府最基本要做的,是創造條件吸引這批人回來,如果從頭吸引另一批人,搞5年都未必搞得掂。 且看新加坡,吸引人才與錢財,是花了很多年布的局,打造出總部經濟。換句話說,要吸引人才,大前提是吸引外資企業來港搵食;中資來港則只是霸佔市場,並無進行大型商業活動。否則,該等高薪人才寧願選擇上海、深圳,或新加坡,都不會選擇香港。 國內國外  兩邊皆輸 那麼,香港有哪些行業具吸引力?隨着土地短缺,高科技製造業不用旨意,數來數去,還不是貿易、法律、金融,但後者正被新加坡趁着中美角力把香港夾在中間而咬走,港府需想辦法,就算不跟着中美互相競爭而一齊砌上去,也要將負面影響減到最低。 其實,要證明「一國兩制」成功,香港經濟應要比以前強。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就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因此,港府不能只顧「濟貧」,照顧低下階層,而需搞好經濟「創富」,否則,「濟貧」的錢從何來?這還不特止,香港更會跟不上內地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步伐,與內地發展脫節之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亦下跌,被新加坡愈拋愈遠。 新加坡有甚麼優勝過香港?其一,是當地雖然面積細過香港,但主要是平地,可用土地多過香港,填海亦快過香港;更重要的,是人口政策,當地人口過去幾十年來急速膨脹,翻了一番,現時五百多萬人口,有近三成是外籍非常住人口,勞動力市場充滿活力。 事實上,本欄已多次提出,香港的人口政策錯了很多年。因此,未來應要積極開拓土地,除了發展棕地、綠化地帶,還要填海,容納更多人口,達到900萬至1,000萬的規模;而且,不止是吸納高薪或專業人士,以及優才,而是全面吸納所有勞動力階層。 吸納投資移民也會有效,因為不止帶來資金,該班人還有腦,可惜政府2015年叫停了該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該些人士如今已夠期領取到香港身份證,可套回當年投入的資金,有關資金會否停留在香港? 失去金融  香港玩完 在國策主導下,內地勢必在高科技領域贏盡全球。當中,電動車市場未來10年將會賺很多錢,這要多得Tesla於2014年開放旗下專利,給中國送上大禮,結合內地企業學得快,又有生產力,產業便得以蓬勃發展,就連德國車廠寶馬近日亦證實,將MINI電動車生產線由英國轉移至內地;晶片則因美國制裁被逼自主研發,技術遲早趕過美國,5年後便砌低全球;其他方面如人工智能、太空衞星,以至武器的發展,相信也會循着這個軌跡。然而,在上述領域,香港卻統統無份;此前在電商行業,已錯過了一次。 內地的前景,可看得清清楚楚;香港的前景,卻前路茫茫,個人看得很灰。如果只靠內地人來旅遊、消費、讀書、醫病、買保險,沒了金融作為主打,港人將失去自豪感,香港玩完。本欄沒有解決方法,只是見到問題嚴重,舉手提出,希望李家超望清楚發生了甚麼事,然後主動向北京提出要求,譬如內地每年都有不少國際會議,若有十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移師來港舉行,已是一門大生意。 話說回頭,中央制定的國策認真厲害,方向完全是對的。當中,「動態清零」也是國策,而事實證明,隨着內地人民聽話、社團動員能力強、追蹤系統勁,全球只有內地做得到嚴控疫情,從而累積經驗,當作練兵,萬一未來再有另一種更毒的病毒出現,甚至全球爆發細菌戰,就只有中國生存得到。這樣看來,習近平最好起碼多做10年,堅定執行所定國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南華證券錢莊 觀乎股市走勢,投資者對香港前景完全無信心。且看美國,計及美元升值,美股比起去年其實幾乎沒有下跌;日本方面,主要是匯價跌,指數也沒大跌;最倒霉是歐洲,股匯齊跌;香港則是股市大跌。淨計內銀,貴為全球十大,市盈率竟然只得三、五倍,收益息高達10厘?中資電信股的情況亦好不了多少。 事實上,港股問題十分嚴重,從來未見過這情況。以前股市大跌,莫說總有資金入市撈底博反彈,如今卻沒有,唯獨強積金每個月繼續買;就連大股東回購股份,現時都沒有。李嘉誠去年密密增持長實(01113),今年已少有出手,其他本地家族如新地(00016)、新世界(00017)亦如是;滙控(00005)也一樣,更遑論國企及民企,只餘騰訊(00700)作出回購。 這樣下去,未來兩、三年,港股IPO生意將會愈來愈難做,實在不明白港交所(00388)市盈率為何還可高企在廿幾三十倍;反觀新加坡,策略卻正確——從來無嘗試過搶香港IPO生意,主要維護一眾半國企在當地上市,香港則只得一間港鐵(00066)大股東是政府。 每週焦點板塊——本地地產股 《施政報告2022》提出,多管齊下提量、提速、提效增加土地供應。當中,「綠化地帶」已有1,200公頃被納入發展計劃,另加新一輪研究識別出的約255公頃,再可興建7萬個單位;「棕地」方面,現有1,600公頃,超過一半會陸續轉化成房屋和其他用途;此外,將軍澳第137區發展計劃則預計可提供5萬個單位,再加上2025年將展開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又提供1,000公頃土地。 這邊廂增加供應,那邊廂市場憧憬的「減辣稅」措施卻沒有出台,一眾本地地產股應聲下挫,新世界(00017)跌了7.7%,創52週新低,成為表現最差藍籌;恒地(00012)、新地(00016)及九龍倉置業(01997)都下跌了3.5%以上。 其實,本地樓市難以大跌,只要放寬內地人在港買樓的辣稅便可頂住;始終,供滿樓的業主佔比高達三分之二,風險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