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前海金融30條加強港深合作 放寬跨境投融資

人民銀行聯同多個監管部門及廣東省政府發布《關於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30條金融改革創新措施(「前海金融30條」),包括允許香港私人銀行、家族財富管理機構在前海合作區設立專營機構,支持香港資產管理機構在合作區設立合資理財公司,開展跨境資產管理業務,允許金融機構開展跨境證券投資等業務,以及適度放寬跨境投融資限制,以及加強深港金融市場的互通和監管合作等,目標2025年前基本實現與香港金融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 文件中特別提到,支持前海合作區以清單式申請授權方式,在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管理便利化等領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多項專門對港擴大金融開放措施將實施。文件表示,擴大香港居民代理見證開立內地個人II類、III類銀行賬戶試點銀行範圍;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允許在前海合作區和香港均設有分支機構的中資商業銀行、港資商業銀行開展內部數據跨境流動試點;允許香港私人銀行、家族財富管理機構等在前海合作區設立專營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資產管理機構在前海合作區設立合資理財公司,依法開展跨境資產管理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央行等金融部門在文件中提出,在前海合作區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有效路徑,包括允許開展跨境證券投資等業務,取消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資本金專用存款賬戶試點,外商投資企業辦理人民幣資本金入賬結算業務無需開立人民幣資本金專用存款賬戶,便利前海合作區內企業在真實業務背景下靈活開展跨境融資,放寬境外放款限制,將放款上限比例由所有者權益的50%擴大至80%。 「前海金融30條」允許前海合作區內證券公司經香港持牌金融機構授權後,向其內地客戶轉發香港持牌金融機構發布的就港股通股票提供投資分析意見的證券研究報告,支持前海合作區內證券公司在境內開展跨境業務試點、承銷熊貓債業務等;允許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在香港開展直接融資,支持前海合作區內符合條件的銀行和企業在香港直接發行人民幣計價的證券產品。並允許前海合作區內證券公司、期貨公司通過境外上市等跨境融資方式補充資本金,支持前海合作區內企業依法利用香港(開放式基金型公司或有限合夥基金等)平台進行融資及開拓海外業務。 文件還提出便利港企跨境投融資,支持港企港人在前海合作區創新創業,支持前海合作區內符合條件的港資小微企業在500萬元人民幣的限額內從境外銀行獲得人民幣貸款。 另外,將在前海合作區探索跨境支付清算新機制。支持前海合作區內符合條件的機構接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促進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拓展粵港澳大灣區業務。並且,拓展離岸賬戶功能。在賬戶隔離、風險可控前提下,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在現行法律法規和外匯管理制度框架內穩妥開展離岸銀行業務。擴大基於離岸銀行賬戶(OSA)的離岸業務範圍,允許已取得離岸銀行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在前海合作區設立離岸銀行業務專營機構或法人機構,為實體經濟開展離岸業務提供金融服務。 李家超:借力前海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對於「前海金融30條」,行政長官李家超回應表示:「前海合作區一直堅持『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是粵港澳大灣區內重要的合作發展平台之一。香港會以粵港澳大灣區和前海合作區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切入點,進一步提升與廣東省和深圳市的高水平合作,推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共同實現新飛躍。」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說:「國家金融改革為港金融業帶來龐大機遇。特區政府和各金融監管機構會繼續與相關內地部委保持緊密聯繫,共同推進《意見》內各項提升深港金融合作水平的政策措施。 [...]

博客

李秀恒:融合發展 前景無限

特首林鄭月娥在在《2021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及「雙城三圈」概念,提議香港與深圳融合發展,並建設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及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同時推動毗鄰深圳的元朗及新界北建設「北部都會區」,計劃在與廣東省接壤的地帶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成為社會熱話。 筆者認為,「雙城三圈」及「北部都會區」這兩項新概念,不僅有助未來為本港提供穩定的土地供應,紓緩社會深層次矛盾,亦可以藉此完善跨境交通基建,促進香港和深圳兩個大灣區中心城市的優勢互補,讓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解決本地經濟、產業結構過於單一和社會向上流動性不足的痼疾。   事實上,在中美博弈升溫的大環境下,香港已不能像過去般只依靠傳統金融優勢而得益,反而還可能會成為美國「亂港遏華」政策下的受害者。因此,現時香港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國家發展規劃,依靠內地強大且具韌性的經濟和產業鏈,推動本地社會和經濟轉型升級。「北部都會區」和「雙城三圈」概念,正正符合了香港的發展所需。   要知道,去年香港和深圳兩個城市經濟總量合計逾8,000億美元,超過了許多西方國家去年全年的生產總值,若能更好地發揮融合發展的優勢,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一定能為深港兩地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間,近期中央公佈的《前海方案》及多項惠港措施,顯示出中央有意在「十四五」規劃初期加快推進深港兩地融合的速度,以便發揮兩個核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大灣區建設進入新階段。   因此,特區政府在規劃「北部都會區」發展時,應優先考慮發展靠近深圳灣和前海的區域,如天水圍、洪水橋及元朗等,並善用「擴區」後的前海發展「飛地經濟」,紓緩本港土地資源不足、青年人發展機會減少及人才流失等問題。   其實,香港作為內地唯一境外國際金融中心,通過深化與深圳和大灣區城市的融合,能進一步增強自身「超級聯繫人」的作用,不但可在金融方面通過服務大灣區內的民眾,創造更多收益,還能藉着支援「外循環」和「一帶一路」的機會,將國際市場資金引入內地市場,並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令內部與外部經濟往復循環,生生不息。   施政效率 至關重要  然而,兩項新發展計劃雖符合香港和國家發展所需,但由於工程浩大,沒可能一蹴而就,若沒有詳細的發展時間表及落實執行政策的決心,恐難取得應有效果,更可能會因煩瑣的行政和審批流程,拖了國家發展大計的後腿。特區政府過去也提出過不少美好的發展願景,惟每當到具體落實之時,效果往往不如人意。所以,如何為發展進程制定時間表,並將每個細節執行落實到位,是目前特區政府亟需研究和處理的問題。   [...]

博客

史立德:港深競合格局重構 握「十四五」契機

近日,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市政府公佈《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劃綱要);當中有關攜手港澳共建大灣區及強化科技創新能力等兩方面的內容,尤其值得我們留意,因為這既能凸顯香港優勢的機遇,也是鞭策自己要從城際競爭中提升的動力。 其一,規劃綱要指,「加強與港澳更緊密務實合作,攜手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其中,前海和河套作為近年深港合作的最重要兩大平台載體,將分別在現代服務業和科技創新方面繼續承擔起重要的改革任務,並推動深港迎來更加寬闊的發展空間與合作潛力。例如,前海將積極聯動香港建設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國際法律服務中心,高標準建設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至於河套,則將致力與港探索「一區兩園」的協同開發模式,共建國際一流的科研實驗設施集群。   其二,深圳目前已初步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並將在「十四五」期間繼續從「補短板、強優勢」兩方面入手,強化當地整體科創實力。例如提出要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充分借助外部優勢資源尤其是港澳在基礎研究領域積累的強大實力來彌補自身不足,具體措施包括支持港澳高校和龍頭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大灣區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和科研成果中試轉化基地。至於中下遊應用研究及科技產業化方面,一向是深圳的優勢所在;其「十四五」規劃中亦提出要進一步健全現行發展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致力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深圳的快速崛起與香港的貢獻可謂密不可分;二者之間「良師益友」般的關係以及獨特的「前店後廠」的分工模式曾經是區域經濟合作史上的傑出典範。時至今日,深港兩地雖然在部分領域仍存在錯位發展和合作空間,但彼此之間的產業競爭加大亦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尤其是在「十四五」期間,深圳將加緊在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全方位領域發力,與香港的競合關係勢必加速滑向「直面競爭」的一端。   從深圳的「十四五」規劃可見,鵬城不但在發展目標、定位上進一步對標、逼近香港,而且在產業佈署和主攻方向上更是亦步亦趨。從會議展覽、航空航運、跨境電商到品牌經濟、法律服務、金融創新、國際聯繫,幾乎在香港擁有優勢或者正努力發展的各個領域,都有可能要面對深圳發起「你追我趕」式的「挑機」。更須留意的是,深圳正發揮其「學習型城市」的一貫本色,不遺餘力地從其他地方包括港澳和海外汲取經驗、人才等優勢資源,例如提出在當地設立「進博會」分場、鼓勵港澳的基礎研究設施進駐深圳等,發揮「拿來主義」,以求在最短時間內、最有效地建立起策略性領域的關鍵能力。   在區域競合的新態勢下,香港不能再只作「長江後浪推前浪」式的空洞喟嘆;除了繼續發揮自身所長、更加主動地與深圳加強合作,攜手開拓更多產業新機遇之外,更應「不恥下問」,反過來向深圳學習、借鑑其成功發展經驗甚至積極利用對方的優勢資源,以彌補自身發展的短板和持續提升競爭力,方能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同時,於急遽轉變的城際競爭浪潮中保有一席之地。 [...]

專題

施政報告:加強港深合作 港車北上不設配額

今年施政報告有不少篇幅談及本港與大灣區合作。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施政報告宣布將推港珠澳大橋「港車北上」新安排,容許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在毋須配額下經大橋進出廣東省,便利港人以自駕方式到廣東省作短期商務、探親或旅遊;新落馬洲/皇崗口岸則會採用「一地兩檢」安排,並釋放香港口岸區逾20公頃土地;另會加快落實「跨境理財通」,逐步擴大「互聯互通」。   《施政報告》時提到,她月初跟廣東省及深圳市領導會面時,雙方同意大力推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及通關便利化,而其中一項具體合作項目,是在「屯門—赤鱲角隧道」下月開通後,推進「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容許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毋須配額,經大橋進出廣東省,便利港人以自駕方式到廣東省作短期商務、探親或旅遊。粵港政府將參考「港車北上」計劃在大橋的實施經驗,積極研究把計劃延伸至一個港深陸路口岸,讓香港私家車可穿梭粵東粵西。 政府消息人士就該計劃補充,並非如早前的傳聞稱,港人可免中港牌自駕遊內地,現只是撤除大橋中港車輛流量配額,本港駕駛人士仍須事先申領內地車輛牌照、執照和保險。中港兩地不同口岸均各有「中港牌」車輛常規配額,消息指今次政府新方案屬額外安排,並非修改原有制度或再增加配額,而是開放大橋車流限制,目標為方便更多港人以更簡化手續往返內地,進行短期商業活動及探親等。不過,消息人士強調,「港車北上」計劃只屬單向方案,沒有研究過「陸車南下」,而有關方面也未曾提出過有關要求。     林鄭又稱,當局將完善其他港深陸路口岸,位處深圳的新皇崗口岸將採用「一地兩檢」,以釋放香港口岸逾20公頃土地作其他用途;港深政府稍後亦會共同研究優化羅湖口岸。 立法會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認為,港車北上可增加大橋車流量,讓商務人士和旅客以更快捷來往,有助促進大灣區融合。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稱,料不少港人趁周末假日跨境出行,提醒新手司機或無內地駕駛經驗者,出發前需熟習左軚車等兩地馬路差異,該會擬稍後開辦相關課程。 另外,林鄭指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港深合作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包括同意港深政府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和位於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實現「一國兩制」下,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她透露,為匯聚更多創科人才,建議動用20億元,推出為期5年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而為有效推進各項工作,港府會與中央有關部委及廣東省政府成立專責小組加強溝通。 落實大灣區「跨境理財通」 另林鄭指出,將加快落實大灣區「跨境理財通」,並逐步擴大「互聯互通」合資格股票範圍,在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可納入「互聯互通」的選股範圍。施政報告中,未有提及「跨境理財通」的落實細節,細節將留待金管局公布。她強調,落實時要保持金融風險可控。據金管局早前透露, 「跨境理財通」將分為「北向通」和「南向通」兩部分,計劃各設置1,500 億元(人民幣,下同)總額度,個人額度為100 萬元。 金管局發言人當時又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