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時事

調查指港拓新一代半導體利推再工業化

特區政府近年提出「再工業化」,以新技術和智能生產為基礎,為經濟帶來更新和多元的增長點。生產力局最新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逾五成受訪企業有意將生產線遷往或擴展至香港,不過有意願將研發部門遷往或擴展至香港的企業不足兩成。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港大經管學院合作,於7月至9月期間進行《香港再工業化研究》,探討香港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綠色科技於「再工業化」發展的條件、可行性及所面對的挑戰,以問卷成功訪問184間企業。   半數受訪企業表示對工業4.0有所認識,83%食品科技企業、64%健康科技企業及71%綠色科技企業均認為發展工業4.0的首要優勢是提升生產力。52%企業表示有計劃將生產線遷往或擴展至香港,惟受訪企業表示,只有28%預期未來一至兩年、33%預期未來三至四年及37%預期未來五年有信心可以找到合適的人才從事工業4.0相關工作。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指出,目前全球正面對芯片短缺問題,國家亦有意發展自主擁有的新一代半導體技術及全套供應鏈,香港可瞄準市場對第三代半導體的需求加以發展,如建立芯片設計中心,短期配合國家政策,吸引世界各地半導體相關企業落戶香港;香港作為外循環的核心樞紐,加上擁有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絕對有優勢吸引新一代半導體廠商來港設廠,長遠透過北部都會區滙聚整個新一代半導體產業鏈,有利「再工業化」發展。   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表示,隨著疫情後的新常態,加上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和政府的新舉措,香港將得到更多機會轉型為科技和創新中心,可聚焦提升生產力及包容性發展,從而與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融合。 今次的報告更重點研究三個能突顯香港現有優勢及具潛力的行業;報告更以以色列、新加坡和瑞士三個國家的案例,研究其他政府透過技術及創新活動以促進先進製造業發展所採取的具體政策。選擇這三個國家進行案例研究,主要是因為它們在人口和發展階段方面與香港非常相似,但在製造業、工業 4.0 技術和工業研發 (R&D) 方面的步伐明顯領先。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左)和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右),均指「新一代半導體」勢成本港「再工業化」新興產業。   [...]

本港時事

港大經濟研討會 集思廣益論疫後經濟

隨著第四波疫情開始受控及新冠疫苗抵港,香港的經濟有望於2021年下半年逐步復甦。港大經管學院與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日前舉行「香港經濟前景展望」研討會,廣邀中外經濟學者、政府官員、商界及社福界,共同為本港疫後經濟復甦出謀獻策。   港大經管學院院長蔡洪濱(右一)、香港交易所主席查史美倫(中)、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右二)、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Paul Romer(左一)、港大首席副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左二)出席專題討論環節。   研討會邀請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保羅·羅默(Paul Romer)、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及超過20位公營機構與商界的專家領袖參與,並集中討論在現時全球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促進本地經濟穩定發展的可行方案。研討會涉及五大範疇,當中包括重整香港經濟結構、土地及房屋改革、政策改革及市場發展、人口老化及貧窮問題、以及教育、社會平等及流動性。 陳茂波:化機遇成真正的社會及經濟利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十四五規劃為香港帶來龐大的機遇,然而環球趨勢包括地緣政治緊張、氣候變化加劇及近來疫情等亦帶來重大的挑戰。因此,他指出,找出影響香港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的障礙,例如土地供應及人力資源等,並採取可行的應對方案尤其重要。只有這些障礙得到處理後,才能發揮最大的發展潛力,將香港的機遇化為真正的社會及經濟利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研討會上致詞。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Paul Romer從環球經濟角度出發,提出個人見解。   Pau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