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策略

Greentins 微藻反應器(Microalgae® Reactor) 助力碳中和

由本地創科企業 Greentins Technology Limited 研發及生產的 微藻反應器(Microalgae®  Reactor),於2022年12月正式成為「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SDGs」「邁向淨零低碳活動嘉許計劃」-(「UNSDGs」Towards Net Zero Event Recognition Award)的活動中參與和協助減排與碳抵消措施。 即場抵消「活動」中產生的碳排放 凡參與計劃的活動舉辦單位,會因應在活動中不同程度的減排與碳抵消措施,獲頒發優秀、卓越或超凡嘉許證書。而微藻反應器(Microalgae®  Reactor)則被納入卓越及超凡嘉許證書要求中「等量碳抵消措施」的其中一個選項。每張證書都有一個獨立序號,並會記錄該活動所達到的「碳抵消」數量。活動舉辦單位可選擇在活動現場裝置微藻碳吸收設施,抵消舉辦是次活動所產生的碳足跡。而活動舉辦單位所使用的微藻設施經 CMA Testing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檢定中心)檢測,可有效去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達到抵消作用。 具備教育意義,促成低碳行為習慣 計劃歡迎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學校等各界參與。首個認證的活動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主辦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學程計劃 ESD Learning Programme 開幕儀式。學生通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碳中和學生工作坊、提升「知」、「情」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配合低碳出行問卷、垃圾分類回收桶,從「行」方面實踐碳中和。現場擺放的微藻反應器,更是令學生更真切「見證」碳抵消,助力提升學生們的創意思維,為日後碳中和創造更多新案例。活動全體參與師生共同真實紀錄並核算碳排放,包括參加者,嘉賓和工作人員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往返里程、場地使用的設備的能耗量等,並根據檢測 報告的數據,計劃如何透過不同的碳低消措施(包括微藻反應器裝置)抵消所產生的碳足跡。 對於微藻反應器(Microalgae®  Reactor)能夠助力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碳中和活動」,為各項活動進行有效碳抵消,Greentins創辦人田承輝(Thomas)感到非常榮幸:「大家口中經常提到的綠色生活、環保、ESG等,其實都是圍繞着如何保護地球,尋求可持續發展。我們的理念就是不應用盡下一代的資源。今次Greentins能與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攜手,以一個教育的形式去推廣微藻反應器的減碳功效,個人感到十分高興,因為這個我們投入了許多人力物力去研發的產品得到認同,有助我們公司發展之餘,更是幫助到別人、幫助到地球。」 關於微藻反應器(GT MicroAlage® Reactor) Greentins於2015年與 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no and Advanced Materials Institute, NAMI)合作研發「微藻」技術(GT Microalgae® Technology),並開發出一套創新的減碳系統:「微藻反應器」(Microalgae®  Reactor)。這套先進系統利用水生微藻幫助降低室內環境中的二氧化碳。當空氣被抽入注滿水生微藻的反應器容器後,反應器結合可調控LED燈作為光源,讓容器內數以萬億計的微藻進行光合作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被消除,釋出經淨化的無碳空氣。微藻反應器的二氧化碳去除率每年可達5,500公斤。Greentins研究更發現,1立方米GT Microalgae®溶液的減碳效率比100平方米的森林更優勝。GT-Microalgae® 已於2022年9月獲得香港CMA檢定中心檢定為「負碳排(Carbon Negative)」環保裝置,即裝置清除的二氧化碳遠超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Greentins更於2022年11月4日正式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合作,向裝置了GT-Microalgae® [...]

大中華時事

銀保監郭樹清:不搞「一刀切」和「運動式」減碳

銀保監主席郭樹清在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前段時間,一些地方出現「拉閘限電」,反映出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和節能減排等諸多方面的矛盾。2030年前碳達峰意味著未來一個時期中國仍將保持化石能源消費的剛性增長。要從實際出發,推動實現「雙碳」目標。 其一,正確看待碳減排。要不斷提高能源效率,穩步降低單位GDP能耗。先做到有效防治大氣污染、守護藍天白雲,在此基礎上相對減少碳排放。其二,密切關注世界生態科技突破,積極探索低碳、零碳等新能源,開展碳捕集、封存技術研究和應用,但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盲目跟風。其三,平穩過渡,不搞「一刀切」和「運動式」減碳。 郭樹清指出,中國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基礎設施大國,發電裝機總量、高鐵運營里程、水利設施規模等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基礎設施還不能很好適應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需要,必須持續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發展基礎設施,要努力實現「三個可持續」。第一,生態環境可持續。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佔用資源多,也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需要穩步提升綠色智能化水平,節約利用土地、岸線、廊道等資源。第二,經濟社會可持續。要結合人口、產業和城市布局,尊重規律、充分論證、科學規劃。第三,金融財務可持續。不能貪大求洋,脫離實際需求搞建設。更要統籌考慮建成以後的運營維護費用,而且要切實提夠正常地折舊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