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王克勤:以創新思維 重塑香港優勢貢獻大灣區

10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當中的經濟篇章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題,認為香港有獨特優勢。2021 年都快將完結,但不少香港人還沉醉在以往「亞洲四小龍」的光環,正正是這種歷史包袱令香港面對大灣區的龐大機遇都裹足不前。 我出身自中文中學, 1978年於浸會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前身)工商管理學院畢業後就投身社會,經歷香港經濟發展最蓬勃的黃金時代。43年後的今天,經歷疫情等重大事件打擊,有人憂慮香港前景模糊,對未來失去信心;我卻認為如今香港正面對過去20年來最大的機遇:人口超過8,600萬、地區生產總值達16,688億美元的粵港澳大灣區。珠玉在前,問題只是香港人能否、以及如何抓緊跑道再次起飛。 深度分析香港的強弱危機 過往香港的確是大中華的龍頭城市之一,但事實上內地很多城市在各方面現在都超越了香港,但憑著我們作為國際都會、匯聚中西,容易吸收西方思維,令我們具備創新的心態。現時香港整體社會包括教育界,都應抱著企業家的創業精神;企業以至政府都應嚴肅認真地進行的一次全面的強弱危機(SWOT)分析,看清自己的長處,修正短處,放開心眼改進自己以向大灣區獻策。尤其是教育界,社會氣氛令年輕人對大灣區卻步,大學教授應以身作則走進大灣,將自己的第一身感受與同學分享。 企業高層應當聆聽者 我在不同企業工作數十載,對外打造品牌,對內帶領公司與時並進。多得浸會商學院的啟蒙,我晉身管理階層後主張創新思維,不著重繁文縟節;而我認為2020年代理想的企業管理層應做到以下三點: 謝絕一言堂:猶記得當年謝志偉校長的一次演講將我的負面想法扭轉;工商管理系主任陳靜文博士接納我的個人見解,讓我知道只要我敢於表達就一定會找到自己的觀眾。將這些往事投射在商業社會,使我深明企業高層必須學習聆聽,商業機構亦應塑造更良好環境與基層員工交流、互動。 成為團隊之一,不是第一:職權上,上司作為決策者,更應成為保護者,承擔起公司的責任全然擔當下屬;但除此之外上司應視同事為伙伴而非下屬,將辦公室打造成一個融洽的大家庭,放下階級觀念,必能成功建立團隊精神。 不斷蛻變:每間公司都需要蛻變(rejuvenate),由人、思維以至管理模式都應不斷推陳以應對環境和時代變化,同時在競爭者之間脫穎而出。年輕和新入職員工對公司內部改進絕對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企業高層「自己講少點、聽年輕人講多點」的態度也是不可或缺。 作者:王克勤(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特邀教授、1978 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