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海洋污染威脅健康 本港環企缺乏支援

全球每年約有八百萬噸、即相當於每分鐘一輛垃圾車的塑膠垃圾被倒入海洋,嚴重污染海洋生態環境,更污染到海產,威脅到人類健康。因此,早前舉行的G20能源與環境部長會議,各國就推動削減海洋塑料垃圾的國際框架達成共識。 除了政府政策,近年不少國際品牌為了形象,亦積極推出保護海洋的產品。而香港一些中小企致力於海洋環保產品,然而,部分本地中小企卻指缺乏政府支援,難以成長,成為本港海洋污染問題難以改善的一大困境。 海洋污染嚴重,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有八百萬噸垃圾漂入海洋。隨著佈滿塑料垃圾的海灘,以及滿肚塞滿塑料的海洋生物照片在網絡、媒體中不斷流傳,有關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故6月底在日本長野縣輕井澤町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能源與環境部長會議中,各國就削減海洋塑料垃圾的國際框架達成共識,力圖降低海洋污染。 新框架是建立在G20於二○一七年通過的《G20海洋垃圾行動計畫》之上,主要是對世界各地海洋垃圾激增一事,採取更具體的行動。在新框架下,各國將會自主地採取削減措施,並定期彙報內容,在相互監督下削減廢塑料。各國更會共享對策,以及提倡創意,增強科學檢測與分析方法。這同時是首次形成專門針對海洋塑料垃圾對策的國際框架。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指出,希望日本能夠帶領全球一起減少海洋塑料垃圾的同時,也可研發出可讓生物降解物品。而日本環境部長原田義昭則稱今次會議「取得巨大成果」,並會在六月二十八及二十九日的G20大阪峰會上進一步深化討論。不過,由於今次會議並未提到削減的數值目標,故外界對其實效性也有疑問。 每年損失百三億美元 各國一呼百應,是因為海洋污染已直接影響到生態環境,以及市民的生活。聯合國環境署的近期報告預估,污染問題每年對全球海洋造成一百三十億美元的傷害。而聯合國世界海洋會議更直指「現時每分鐘都有幾乎一噸的垃圾被倒進海洋,如果人類不採取行動,至二○五○年,海洋裏的塑膠會比魚還多。」 事實上,在地球上的深海之處,已出現了一些超大型垃圾場。如海洋清理基金會在今年三月就發現,位於美國加州及夏威夷之間的太平洋海域上飄浮的全球最大垃圾帶正在快速地成長,現時面積已達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足足有一千四百個香港般大。組成垃圾帶的成分中,九成四是微塑膠,主要是硬塑料如食物盒、膠瓶、塑膠蓋、漁網等。據知,這個垃圾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出現,研究人員指,推算當中的垃圾有不少都是來自中國及日本,約各佔百分之三十。 這些海洋中的垃圾除了會危害生態,大型塑膠更會殺死海洋生物,細小塑膠碎則會被魚吞吃後進入食物鏈,令人類後進食出現健康問題。 英國赫爾大學和布魯內爾大學的研究員,從八個英國沿岸地區和八間超級市場搜集多個蜆類樣本進行檢測,結果發現所有野生蜆類均含有微塑膠和人造纖維;估計每進食一百克,就同時進食七十塊相關的碎片。另外,近日仁川大學和綠色和平組成的研究小組從美國、中國、澳洲、巴西等二十一個國家和地區,收集了三十九種海鹽,其中九成的樣本檢測出微膠粒,其中亞洲國家海鹽的微膠粒含量較其他地方高。 各國亡羊補牢 因此,各國近年都有不少減塑減海洋污染的政策,如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近日宣布,該國將由二○二一年起禁用一次性的塑膠產品,並會逐步取締膠袋、飲管和塑膠製的餐具。部分位於海洋附近的旅遊城市亦有類似的做法,峇里政府自去年底已開始實施全省禁止使用即用即棄的塑膠產品,包括購物袋和飲管。 近年不少跨國大型企業為了形象,亦對海洋污染問題亦相當重視,如電腦供應商HP在去年尾就宣布正在利用一千二百萬個塑膠瓶製作墨水匣,期望替塑膠垃圾打造可行的商業模式,減少流入大海。HP與非牟利組織第一英哩聯盟合作,支付海地民眾合理薪酬,請他們協助收集塑膠垃圾。由於海地一直缺乏乾淨水源,居民大多使用瓶裝水,當地卻沒有處理塑膠垃圾的回收商,導致大量塑膠瓶流入加勒比海,而與HP合作後,不僅減少流入大海的塑膠垃圾,也令更多居民有穩定的收入,估計計畫可創造六百多個工作機會。 Adidas是另一間關注海洋污染的企業,早在二○一六財年,該公司已賣出了一百多萬雙由海洋塑料垃圾的運動鞋,材料是來自回收而來的海洋廢棄物,以及非法偷獵的漁網加工而成。過去Adidas因旗下工廠排放有毒廢棄物而備受爭議和批評,環保概念球鞋的推出,為其加了不少形象分。 香港作為沿海的城市同樣要面海洋污染問題,然而,有本地環保企業指出,由於缺乏政府的幫助,本港中小企業要關愛海洋亦非易事。如其中一間環保公司生態環保系統公司主要為本港的偏遠地區提供戶外廁所設施,由於他們研發的產品並不需要用水,可以減少對河道的直接污染。同時,相比一般臨時場地或地盤用的化學廁亦更為環保,因為一般化學廁會使用很多的化學劑,而這些化學劑經污水處理廠後稀釋後,最終還是排到公海,而他們的產品則不會使用化學劑。 港府未積極支持 然而,其董事陳麗欣指出,在香港要作出這類的研發相當困難:「我暫時未得到過政府任何的幫助,由研發過程以致申請專利,都得不到任何幫助。我覺得現時香港政府總是抱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態度,不肯支持環保企業或新發明。又如我試過參觀環保園,但政府實際提供的只是一塊爛地,所有的建設都是由環保公司獨力承擔,基本上沒有一定規模,不用上過億元的資本,根本無法立足其中。」 對於政府如何可以推行更有效的政策,陳麗欣就談到:「如現時討論中的垃圾徵費問題,我本身是支持的,但覺得政府要在配套上先做好,如回收膠樽時應教導市民分辨不同的型號。同時,我覺得本港的污染問題,不是只用徵費方法就可以解決到。政府應該由源頭減廢開始做起。並推出更政策鼓勵企業參與。」 陳麗欣更指出,其實一般市民如果希望幫助解決海洋污染問題,亦不一定要等待政府的行動:「我知道很多香港人都懂得潛水,其實除了去馬爾代夫、去CLUB MED享受,閒時亦可以在香港的沙灘執垃圾、收鬼網,為香港的海洋出一分力。」事實上,市民亦可以從消費上著手,如不用含有塑膠的化妝品和護膚,以免含微塑膠的產品沖到海後,被魚類進食,從源頭減廢上先盡一分力。 [...]

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阻海洋污染 歐盟禁即棄膠品

歐洲議會於三月二十七日通過法案,聯盟國家將從二○二一年起全面禁止使用膠飲筒、塑膠餐具、棉花棒等即棄塑膠產品,以保護海洋生態。法案雖然受到當地塑膠、化工業人士反對,但面對由塑膠引起的嚴峻海洋污染,法案最終獲大比數通過。 事實上,塑膠帶來的環境問題非歐洲獨有,當中塑膠堵塞水管造成洪水等問題,更困擾不少基建設施不高的亞洲國家,令部分國家近年均對塑膠產品有嚴厲的監管。 歐洲議會以五百六十票對三十五票大比數通過法案,禁止十種即棄式塑膠產品,當中包括不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膠碟、棉花棒、膠飯盒、膠杯、飲管及膠餐具等即棄型膠製品。同時,為了緩解水道淤塞問題,歐盟鼓勵成員國減少使用塑膠包裝,並要求製造商採取更嚴格的標示規則,例如在所有含塑膠的濕紙巾、香煙濾嘴和衛生巾產品加上標籤,提醒消費者隨便亂扔可能帶來的環境危害。 歐盟還將「污染者自付」原則擴展至生產商,除了食品袋、包裝紙製造商外,要求煙草商和漁網釣具生產商支付塑膠製品的污染成本。據悉,香煙濾嘴是全球第二多的即棄式塑膠垃圾,一個煙頭可污染五百至一千公升的水,扔在路上需十二年才能降解。 產量增二十倍 塑膠為海洋所造成的污染問題,成為今次法案的主要推動力,當中,提出此案的歐洲議會議員里斯(Frederique Ries)提出:「塑膠正毒害大海,如果我們不行動,到了二○五○年,海中的塑膠數量就會比魚還多。」歐盟指出,該地區估計現時每年產生二千五百萬噸的塑膠垃圾,與六十年代相比,增加了二十倍,但只能回收的不到三成,大部分塑膠垃圾最終都流向海洋。 據起草法案的歐盟委員會估算,法案落實後,有望減少七成污染歐洲海岸的垃圾,同時可以避免在二○三○年時,因為環境污染而帶來的約二百五十億美元經濟損失。法案同時提出新目標,至二○二九年,將塑膠瓶的回收率提高至九成,並鼓勵用可循環回收的原料製造塑膠瓶。另外,除了出於環保的考慮,中國從二○一年以來不再進口歐洲「洋垃圾」,也推動了歐盟此次立法。 歐盟執委會預估,一旦二○三○年全面落實這些規定,業者每年成本可能超過三十億歐元。當中市場研究公司IHS Market亦憂慮,歐洲的化工產業的前景將趨於黯淡,預測業界每年增長將放緩至百分之四,未來至少四年的利潤將會持續下跌,最壞的情況是,市場對全新塑膠物料和產品的需求將會減半。 法案惹反對聲 有代表塑膠製造商的「歐洲塑膠」(PlasticsEurope)就聲言雖然支持提案「整體目標」,但指出這並非完善的解決問題方案,政府必須要投入更多資源在廢棄物處理上,確保妥善回收使用過的塑膠製品,並且提出一些塑膠的替代的製品也不一定更環保。 民間亦有不滿的聲音,例如禁用飲管就受到不少傷健組織反對,他們指法案有機會為部分傷健人士帶來不便。而替代飲管的金屬或可生物本身未必合乎傷健人士需要,部分更有機會令用家受傷。 不過,歐盟執委會提出,減塑行動也可能每年為消費者省下約六十五億歐元、創造三萬個就業機會。全球第二大化工製品生產商陶氏化學(Dow Chemical)行政總裁費特林(J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