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2022年大華銀行年度最佳水墨藝術作品」 喚起大眾關注環保

李志敏憑作品《冰川的引力》,於「2022年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頒獎典禮中榮獲本年度「大華銀行年度最佳水墨藝術作品」大獎和山水風景或具象公開組金獎。 《冰川的引力》, 李志敏 「2022年大華銀行年度最佳水墨藝術作品」大獎、山水風景或具象公開組金獎   李志敏以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影響為創作靈感,描繪北極熊在日漸縮小的陸地上,掙扎求存的孤獨無助,並運用噴染技法營造北極熊棲息之地的冰極質感,傳遞強烈的環境保護訊息。李小姐在「2022年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頒獎典禮上表示:「近年全球暖化問題越趨嚴重,極端氣候不僅對人類造成影響,亦導致動物如北極熊等的生存備受威脅。科學家推算,如果目前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大部份北極熊將在不久的將來逐漸消失。我一直心繫環保問題,因而希望透過這幅作品,喚起大眾關注,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   林睿玥再獲「最具潛質藝術家年獎」 林睿玥憑《追尋》榮獲「2022年最具潛質藝術家年獎」及山水風景或具象高級學生組金獎。這幅充滿創意的作品描繪夢想和現實的交匯,提醒觀者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亦要擁抱夢想。林小姐的作品透過獨特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和紮實的中國水墨畫技巧,讓評審團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亦是林小姐第二次獲得「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學生組別的最高榮譽。 她在2019年首次獲獎時年僅11歲,其得獎作品名為《魚缸》。 林小姐對藝術充滿熱忱,透過不斷學習和練習提高繪畫知識和技巧。她的堅持令她再次在「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中獲獎。 《追尋》, 林睿玥 2022年最具潛質藝術家年獎、山水風景或具象高級學生組金獎   大華銀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葉楊詩明表示,該行自2017年首辦水墨藝術大獎以來,比賽不僅為本地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機會,也為他們提供一個表達希望、故事和觀點的平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是大家的共同責任,每個人都應在環境和社會方面出一分力。只要齊心合力,該行定能與持份者和社區並肩同行,將可持續發展的轉型提升至新水平。 「2022年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得獎展 「2022年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得獎展於12月17日至30日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故宮學堂舉行,這亦是大華銀行(香港)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聯合舉辦首屆「水墨藝術節」的重點活動之一。參觀者可親臨欣賞及参與一系列精彩的藝術活動,包括AR擴增實境水墨藝術互動體驗、沉浸式水墨動畫、電影放映、講座,以及期間限定水墨藝術攤位等。所有活動費用全免,部份活動需預先於網上登記。   日期:12月17日至30日 地點: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故宮學堂 查詢:www.hkpm.org.hk/en/event/art-in-ink-festival www.UOBArtAcademy.com.hk [...]

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 : 氣候危害農產收成 各地紛推補助政策

近年極端氣候導致天災頻繁,乾災、雨災連年不絕,在這些災害之下,農民生計首當其衝受到威脅,為了應對以及保障自身的糧食安全,台灣行政院通過「農業保險法」草案,以完善的農業保險機制,讓農民不用再看天吃飯。 氣候變化除了影響整體農作物的產量,各地一些農戶為保生計,亦把農產品轉型,如孟加拉北部,不少農民就從養鴨轉為養雞,以適應氣候變化,致使一些種植要求較高的農產品如朱古力、咖啡等,將更易走入消失邊緣。 台灣行政院於上週四(七月十八日)通過農業保險法草案,政府將補助農民最高百分之五十的保費,以保障農民收入,有關法案將送立法院審議。農委會農業金融局副局長李聰勇指出,農業保險的保障範圍比過去的現金救助擴大了,不僅限於天然災害造成的農損,疾病、病蟲害都是保險範圍;政府可成立農業保險基金,建立危險分散機制,運用保險業共保及再保險機制,減輕政府承擔的風險。他指出,為了提高農民投保意願,草案雖明定中央政府最高的保費補助為百分之五十,但強制投保措施者不在此限,保費補助可再提高。 李聰勇續指,台灣平均每年因天災損失約一百二十三億元(新台幣.下同),但現時政府現金救助平均每年三十一億元,即只幫補了約百分之二十五,但農民仍需自行承擔百分之七十五的農損,約九十二億元,因此,有需要訂定專法推廣農業保險,希望未來的農損將採用保險與現金補貼的雙軌制,以填補農民損失,避免農民看天吃飯。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再舉例說明,如今年五月新竹連場大雨,有農民的洋香瓜全部失收,損失了四、五十萬元的收入,然而,現金的天然救助只發放四萬多元,但若有農保,則可以得到全面的保障。 糧產三年最低 隨着農業生產技術進步,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年間,全球糧食產量增長曾一度創下歷史新高,然而自二○○五年起,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主要糧食生產國的產量開始下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二○一七年全球糧食產量約為二十六億二千七百萬噸,然至二○一八年全年產量估計為二十五億八千七百萬噸,為近三年來最低水平。 事實上,近一、兩年各國農產地接連受到天災的影響出現失收,英國《衛報》早前報道,澳洲二○一八至一九年的冬季作物產量預計降至二千九百三十萬噸,比二十年來的平均產量低百分之二十,原因是該國東部地區遭遇嚴重乾旱,打擊小麥產量。至於美國,受到陰雨天氣影響,截至今年五月,美國玉米種植率近為百分之四十九,遠低於百分之八十的五年均值。另外,受到乾旱影響,菲律賓出現大規模的水稻歉收困境。 農作失收,將帶來糧食問題,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全球糧食供給報告,預計到二○五○年,全球的糧食產量必須至少提高百分之五十的才能養活屆時超過九十億的人口數。然而,隨氣候變化加劇,各地面臨更多旱災、熱浪,現時前景不樂觀。 而去年刊於《科學》的研究發現,較高的氣溫會滋生更多蝗蟲、介殼蟲等農業害蟲,進一步危害糧食供應。估計在二一○○年前,由於全球平均氣溫會比前工業時代高兩度 ,屆時全球小麥、稻米與粟米的產量將會因害蟲增加分別減少百分之四十六、十九 與三十一 ,美國、法國與中國這些糧食生產地最受打擊。 南韓政府資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