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梁鈞宇:內地政策是鬆是緊?

去年中國人民銀行降低了存款準備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普遍視為政策由去槓桿和收緊信貸,轉為寬鬆的開端,以應對中美貿易戰及內地經濟放緩所產生的風險。 理論上,降準令銀行可對外貸款的資金增加,故不同企業應更容易獲得更為低息的資金作周轉或投資,從而穩定甚至達刺激經濟的效果。以上月初公布的降準50點子及定向降準100點子為例,預計便可向市場釋放高達9,000億元人民幣的借貸。 但問題來了,即使8月內地經濟數據明顯轉差,例如工業生產及零售銷售增長均顯著放緩,出口(美元計)甚至意外地錄得的1%負增長,但上月底的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卻維持在3.3厘,並未有下調。在外圍相繼減息甚至歐洲傳再推量化寬鬆下,此舉頗令市場人士意外,亦令人擔心政策會否出現輕微轉向,中港股市亦隨即出現調整。 事實上,內地過去一年已4次調低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其水平已是近10年的最低(見右圖),且內地社會融資總規模在今年首8個月的增量,其實已達去年全年的85%;再加上最新8月融資量亦高於預期,可見中央「放水」的力度並不弱。 惟在寬鬆貨幣政策下,過去年多時間,資金似未有大規模引導到各經濟層面,反而不少用於企業的再融資,內房不斷借新還舊債便是例子。且自限購等措施有所放寬,民間資金大舉流入了房地產,令居民負債在數年間大增,可是內需卻未突破。 整體高負債伴隨大量地產再融資,相信提高人行對進一步減息的戒心。加上去年起中國已率先推出寬鬆措施,中央的決策者或想先暫停,「留有一手」以應對未來更難預計的外圍風險,例如美國的減息、英國脫歐及中東伊朗危機等。但此舉對炒作短期內有更多資金流入股市的投資而言,確是壞消息,尤其是內房的公司會首當期衝;惟從中長期的角度看,中國即使不推出更大規模的刺激,亦不可能逆向地,在經濟不佳及其他各國減息下,收緊貨幣政策,故投資者不用緊張。   [...]

深圳取代香港?

博客

梁鈞宇:深圳取代香港?

香港內部矛盾和問題仍待解決之際,國務院在8月18日,發布了《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文件,目標把深圳特區發展為全球標竿城市,其中提到的金融政策,如外匯管理改革及人民幣國際化等,過去甚少跟深圳扯上關係,此改革變成為了討論焦點。 內地推行政策,一般先由高層拋出大方向或基本理念,再由下級建構相關理論和實際執行方案,由此推之,涉及區域性發展的大型政策,由提出到落實,往往要多年時間,大灣區的推進便是例子。 該文件發出後,深圳朋友無不興奮雀躍,而儘管短期影響不大,但難免引來中央計劃降低或削弱香港重要性的猜想。 回顧深圳的發展,由1979年GDP約2億元(人民幣),增長至去年約2.4萬億,不但剛超過香港,其40年複合增長達27%,是經濟史上少有的奇蹟。雖然香港人均收入仍高深圳近一倍,但經濟實力往往由總量決定,在年GDP增長的差距下(見右圖),深圳應會長時間為珠三角經濟的龍頭。 至於深圳能否在金融方面趕過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仍取決於三大關鍵因素,即法律、資訊和資金的自由流通,多年來相關的評論不少,在此不贅。 從中央角度看,香港大慨非「聽話」的孩子,加上近日局勢變化,故有其PLAN B,是正常不過,這亦是香港人必須認清的事實。此外,金融業的產業鏈十分龐大,非所有業務也需上述三個因素才可發展,加上未來港澳居民在深圳可享市民待遇,或吸引不少中環人或企業搬到深圳,此融合亦可能是政策的目標之一。雖然很多專家認為未來會有更多內地人來港工作,但中長期看,若政策傾斜深圳,結果是難料的。若流入香港的資金及人材真的有減少跡象,房地產等本已處高位的資產或會首當其衝,投資者不可不防。 [...]

香港

【樓市預測】中原資產管理執行董事梁鈞宇:2018樓市是升是跌?

新春拜年,親友間話題除生活瑣事,大家最感興趣的便是投資。其中應否於現水平買樓,討論更是激烈。 過去近十年,有兩項資產已到了「升到你唔信,再升到你迷信」的階段,一是美股,一是本港樓價。雖然兩者分屬不同的資產類別,但仍有不少共通點:多年來持續創出新高、現處有紀錄來最高水平及估值昂貴等等。期間,誤以為美股走勢難以持續的人有不少;但從購買力(或收入)角度分析,推斷香港樓價太貴並將下跌的專家卻更多。事實證明,大部份預測也錯了。 本地樓價出現的超級牛市,原因可歸納為四個因素 : 供應大不如前,令供不應問題非常嚴重;本地經濟穩健,居民收入增加;利息因聯繫匯率機制跟隨美國的關係,故長期處極低水平;及國內龐大資金投資外地,並首選投資香港。因此,現計劃想入市的投資者,必需留意上述各項會否在一兩年內逆轉。 首先,住宅供應有所增加。以今年為例,預計私人住宅落成量約22,500個,除是十四年來最多,亦是十四年內首次升逾兩萬個。但即使未來五年,平均每年落成量達兩萬,未顯著高於需求,尤其考慮到更多國內人口移居香港工作。 收入方面,本地GDP增長在加快,零售好轉,失業率更只有2.8%,反映居民收入不俗,供款能力強;此外,人民幣兌美元匯價回穩下,中央較不擔心資金外流失控,故未來資金南下的勢頭應難以改變,問題是投資入房地產還是股市。 較難判斷的是加息的影響。儘管利息上升會增加供樓負擔,從而減低買家的購買力,且投資者面對的資金成本亦上升。但過去加息時,樓價不一定是下降的(見圖),原因是加息一般是經濟增長加快的副產品,2003年兩次的反彈便是例子。相反,94年及99年加息而樓價跌,是經濟衰退的結果。故投資者要了解的是,過去數年的升市,是否已透支了投資者對未來低息及經濟增長的預期。而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儘管美股牛市已開始被市場懷疑,但根據以上各項數據顯示:加息跟經濟增長的影響抵銷,供應中性但南下資金仍充裕,故2018樓價預測仍是易升難跌,估值再上漲5%至10%的機會不低。 撰文:梁鈞宇(中原資產管理執行董事) [...]

專題

中原資產管理執董梁鈞宇:美元流向成關鍵

2018年環球股市升跌,仍繫於加息幅度與經濟增長的角力。自2015年起,儘管非常緩慢地增加息率,美國確實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但至今利息仍十分低,不但對經濟並沒有衝擊,亦間接鼓勵資金轉入風險資產,成為美股接連破頂的催化劑。而此形勢,在2018年上半年很可能會持續。 首先,各主要央行的政策取態非常謹慎。以美國聯儲局為例,新主席鮑威爾「鴿派」立場鮮明,取向與耶倫接近,並多次重申支持漸進加息,料全年加息不會多於指引的三次。至於歐洲,去年10月時縮減購債規模,但同時延長購債計劃至今年9月,明顯擔心風險。 相信今年大部份時間,歐洲央行難再有收緊貨幣政策的舉措。日本的情況跟歐洲相似,但加息壓力更低。因中國或採取對美息亦步亦趨的方針,預計內地利息亦難以大升。經濟增長方面,去年環球增長約3.7%,料今年會增快至3.9%,整體走勢不俗。 當中,美國就業業市場相當強勁,最新失業率維持在4.1%,聯儲局更預期今明兩年失業率將降至3.9%的歷史低位。另一方面,PCE通脹率最新為1.6%,但亦難逾2%。由此至推之,美國情況會跟去年相似。至於增長動力火車頭的中國,因政府或有去摃捍及加強各行業監管的措施,強調對經濟質量的追求,故調控機會不低,增長亦較大機會持平。 至於風險,除北韓及中東問題所引來的地緣政治問題,美國稅改亦是一大變數。 雖然細節可能再改,但法案幾乎必定會推出。一旦落實,有兩大影響。 第一,其對經濟的好處,非短時間內能顯現,但即時會推高政府的負債總額。美國已債台高築,投資者如何解讀便成關鍵。 第二,若市場相信此舉有利實體經濟,使美元資產更吸引,流入美國的資金會增加;且減稅將誘使企業把資金調回美國,故雙重利好美元,但難免會打擊其他國家的資本市場。 整體看,筆者認為2018年股市會先高後低,因增長率加快但息率上升仍慢,且稅改影響未顯現,資金會持續流入股市;進入第一及二季後,股市已錄相當升幅,通脹開始抬頭,政策或現轉向,資金回流美國增加,令市場調整。至於較危險的資產,應是充份估值的債券。 撰文:梁鈞宇(中原資產管理執行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