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百年建築】查公館傳承文化,濟世為民

中國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在新型建築逐一落成、潮流文化不斷沖刷下,古舊的傳統也漸漸褪色。在上海靜安區,新舊建築物交錯,揉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氣息,其中香港興業國際與太古地產合作的全新旗艦項目——興業太古於去年底開幕,項目內保留了一棟百年歷史建築物,經修復後命名為「查公館」,以紀念香港興業國際創始人查濟民,並冀望將「濟世為民」的精神傳承下去。 撰文  余美玉 香港興業國際在內地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以上海為中心,再向周邊城市如南京、杭州、嘉興、南通及寧波等地發展。除了是看好該地區的潛在機遇外,也是始於一份情懷。該集團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查懋成稱,由於其父親查濟民祖藉浙江海寧,在浙江及杭州成長及工作,故一直視長三角為家鄉,甚至每次到上海都有回家般的親切感覺。 名人輩出 靠紡織闖出名堂  事實上,查濟民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明清兩代,查家是錢塘江畔有名的「文宦之家」,有「一門十進士,叔姪五翰林」之美譽。查氏名人輩出,包括清代詩人查慎行、近代著名詩人穆旦(查良錚)及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查良鏞)等。查濟民雖也酷愛詩詞,經常以詩文抒發情懷,但卻沒有投身文壇,而是靠經營紡織漂染業起家,在1947年舉家移居香港兩年後,創辦了中國染廠,七十年代更涉足地產,之後成立香港興業國際集團,並成功上市。 在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查濟民已在內地投資各種建設及工廠,亦積極參與長三角沿岸城市的房地產,被譽為愛國商人。「得失無求建海新,家鄉欲聚未然薪。滿途荊棘芟難去,慚愧浮生號濟民。」從這首《回鄉辦廠有感》的詩詞中,已感受到查濟民對其家鄉情懷的依戀之情。 雖然查老已在2007年仙遊,但其「濟世為民」的精神卻被其子孫透過一座歷史古建築,以另一形式保留及傳承下去,那便是「查公館」。查公館原身是上世紀20年代上海灘顏料巨賈邱信山、邱渭卿兄弟所建的歐式豪華宅邸,後於1940年成為民立中學的校舍。這棟百年建築的所在地曾為上海最大的石庫門建築群「大中里」。2002年,為回應舊區改造,大中里被重新規劃。15年後,該地塊建設成興業太古匯。 修繕建築 重現大宅氣派 為了保護這座極具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築,兼顧及地下空間的施工工程,發展商與專家經審慎考慮後,敲定了保育方案,決定將整楝大宅平移及全面修繕。當中最大的挑戰是這楝大宅已有上百年歷史,久經風霜,很多地方均破損不堪,要將3,300噸的建築物頂起,由電腦控制同步以每分鐘約兩厘米的速度滑向新位置,難度可想而知。不過,在整個團隊的努力下,用了13天時間將整棟建築爬升了40厘米、平移57米,於2010年2月7日成功抵達現址。平移之後,專家隨即按「修舊如舊、燦爛如新」的原則修繕,盡可能恢復其原來面貌,還原了兩側因遭雷擊及火災毀壞而拆除的塔尖。同時,加入不少新設施如洗手間及升降機等。 經修繕保育後的查公館樓高三層,一層外牆為仿石材,二、三層則是清水紅磚牆,在西式建築風格中融入中式建築特點,線條乾淨俐落。室內裝潢則按之前的設計,如由紅、黃、黑三色馬賽克混拼而成的地磚、帶有西班牙風格的螺旋麻花柱式欄杆,具有濃郁的巴洛克式海派風情,重現歐洲豪華大宅的氣息。 尊人重土 感受人文魅力 適逢今年是香港興業國際成立40周年,為配合老建築的修繕重生,集團現正於查公館內舉辦「濟世為民」展覽,至本月底為止。一樓為查濟民生平展,通過歷史文獻和影像資料,以多元的方式展現人生事績。二樓主題則為「從大中里到城市更新」,用場景還原的手法呈現大中里地區的歷史舊貌及其十幾年間的演變進程。展覽在一樓和二樓設有三件「鎮館之寶」,分別為由中國雕塑大師吳為山創作的查濟民銅像、曾隨神州六號飛船登上太空的珍貴絲巾,以及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大中里」牌匾。 查懋成在主持查公館開幕禮時說:「查公館見證了上海的百年歷史,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縮影。集團在過去十年間主導查公館的平移與修復,這與我們『尊人重土』的價值觀十分契合,建築本身就是一件生動的展品,我們希望通過展覽,以真情實感讓公眾感受到人文魅力,引發關於人與城市共生共榮的積極思考。」 至於查公館在展覽完後的用途,香港興業國際表示仍未有確實定案,但會安排更多豐富、多元的人文藝術類活動,為這座百年老宅留下更多人文印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