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系列

William Lim.建構繁花之路

向來以建築師及藝術收藏家兩個身份在市場上立足的林偉而(William Lim),於近年多了個身份——畫家,他創作了一系以家居環境、花卉及家人為主題的油畫,並先後在H Queen’s及大館的Touch Gallery舉行個展,以大器晚成的姿態,成為日漸興旺的香港藝壇上一顆新星。他坦言,做藝術家,其實是一直想做的事,在疫情期間的各種限制下,反而成就了這個夢。他微笑道:「我珍惜目前的藝術事業,更將自己的位置定得很高,因此我會盡力去鋪排未來,希望會有很多收藏家收藏我的作品。」 事實上,筆者早已視William為藝術家,不過那個時候,嚴格來說是裝置藝術家,如在2011年中秋,他已為旅發局在維園的中央位置設計了一個色彩繽紛的大型綵燈裝置,名為「巨魚」,至今仍留有印象。後來他又舉行了多次個人裝置藝術展,逐漸與建築師的工作同步發展,筆者因為對這個人的藝術才華份外好奇,於是又進行了數次訪問。從CL3思聯建築設計創辦人兼建築師、裝置藝術家,到畫家,William的身份轉變,令人嘖嘖稱奇,但他本人依然是名謙謙君子,說話時語調溫和,不徐不疾,話語間總是帶有微笑,然而觀看他色彩繽紛的畫作,卻又可以強烈地感受其激情的一面。 繁花世界 訪問主要在大館二樓的Touch Gallery內進行,當時畫廊內正在舉行名為「花影」的William個展,而之前5月間在H Queen’s舉行展覽則名為「柳暗花明」,可見兩者之間的關連,但這次「花影」的作品以繁花為主。Touch Gallery東主Enders非常熱情,除了幫忙聯繫William外,更於訪問前夕專程為我介紹其作品。他笑道,展覽內十多幅作品,全都賣出了。 這次展覽,William的作品分成三個尺寸——30 x 40cm、40 x 50cm、60 x 90cm,售價分別是4萬、8萬及18萬。對一個藝壇新人而言,絕對是個很好的價錢。其實我從來都難以明白,這些畫作是如何定價?William微微一笑,並認真地道來:「2020年間,我開始畫油畫,並將其中一幅畫交給了Para Site藝術空間,用來做慈善拍賣,我當時只是很粗略地開價一萬美元,最後卻大約以17萬港元成交。雖然成交額有點高,但我仍以一萬美元,亦即約8萬港元為標準,如果尺寸再一倍的,價錢便double上。」我亦表明,這個價位,無論在市場上,或是以藝術家的資歷來說,仍是有點偏高的。他點頭承認,說道:「我亦覺得是定得有點高的,因為尺寸不算大,一般是不會定這個價位的,然而我真的希望有人會欣賞我的作品,並願意付這個價錢去收藏我的作品。」 建築師到藝術家的掙扎 作為藝壇新人,William的作品是絕不失禮,我更大膽地指出,或許更可以跟某些已成名的本地藝術家媲美。須知道,新晉藝術家自藝術系畢業後,大多要花五至十年的時間,其作品才可以逐漸摸索出個人的藝術創作風格,然而當我看到其有關花的作品時,已感受到其個性化的作風——鮮明的顏色、強烈的筆調,那些花瓣的處理,竟有梵高的影子;然而在顏色的運用上,有時又不太著重顏色之間的對比關係,像做色彩實驗,無論冷色或暖色,都可以目不張膽地共存在同一空間;構圖上更不拘一格,部分是條理分明,有層次,部分作品卻像拼貼,拋棄了空間透視,在濃厚顏色的催動下,令畫面充滿了壓逼感。 然後,他開始對我訴說成為畫家的經歷。「我一直都想做藝術家的,並掙扎了一段日子,因為我一直認為做藝術家會比做建築師難很多。建築師有客戶,客戶有要求,因此所做的事都是理性居多,做藝術家卻是感性的事,沒有人可以告訴你要做甚麼,只有靠自己摸索,所以我說會比較難。」過往雖然主要做裝置藝術居多,他說自己一直以來都有繪畫的,個人亦很喜歡畫油畫,只是找不到合適題目,於是難以行前一步。然而,直至發生新冠肺炎,反而促成了這個夢。 對母親的一種懷念 「2020年間,母親去世,我記得當時是4月的復活節假期,由於疫情嚴峻,不能外出,為了打發時間,我便準備了一些畫具,在母親的房間內開始畫畫。我那樣做,多少是為了悼念她的,而房間內的一切,都是我熟悉的,包括室內各種擺設及家具,於是便將之畫出來。」如此畫了一張又一張,期間為了測試外界的反應,他便將這些畫作展示在IG平台上,結果引來很大迥響,亦為William帶來了一直畫下去的信心。「疫情難以去外地工幹或旅遊,惟有常留在家中,有時更是work from home,於是在2020年間我便前往斷斷續續地畫了30多張畫,內容主要以家中的景觀為主,畫中亦有我的家人,而在我的畫作中,園景、花園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事物。」 後來筆者有機會前往他位於港島半山司徒拔道的優雅居所參觀。作為香港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其家中自然展示了很多藝術品,這點我早有心理準備,然而令我最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客廳內擺放著為數不少的家庭照,以及林林種種的盆栽植物,相信都是作品中的靈感泉源。照片是對過去回憶的一種紀錄,一份對親人之間的愛的展示,於是我逐張去看,有些是他父母的,有些是已成家立室的兒子們及孫兒們的合照;這是個溫暖的家族,滿屋子都是回憶,都是愛,而他便藉著繪畫,以濃烈的色彩將之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 為作品留空間 後來我們便談到創作。William指出,關於創作,其實他在開始繪畫時往往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剛開始時,我就像做一個design project,只是大約會知道要畫甚麼,但又不會事先做構圖,草圖亦不做,就是直接上色,然後一邊畫,一邊變化,一邊修改。我本身對顏色很敏感,因此你會看到,我用的顏色是強烈的,因我不用『溝色』,都是直接用色。我的第一批畫,都是畫得比較直接,主要是繪畫眼前的家居環境,我亦盡量去表達現場的狀況,很誠實地呈現出一個故事,究竟眼前發生了甚麼事呢?」 我不禁問,作為專業建築師,我卻在畫中不常找到這種專業的「痕跡」,包括構圖、空間對比等,難道在繪畫領域中的你,是另一個William Lim?「有些藝術家追求完美,會在創作時進行起稿、打格仔,甚至用投影等,這方面我不是不懂,而是刻意不去做一些事前計劃得很仔細的事。在我讀建築時,有個教授教我們,做設計時要留一些空間,是可以容許將來的演變或有其他發揮,又或者留一部分,是讓未來有人去參與的,如此便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到了今時今日,我仍有這個想法,那有如中國水墨中的潑墨技法,是專登留一個空間讓它自己去發揮及變化的。」細談之下,原來這個想法,亦跟他平日從事建築設計的理念一脈相承。「對,有時我是刻意地去打破這些理性的框架。做建築設計時,往往是由個一個概念開始,然而我便找機會去加入一些情感元素,如做室內設計項目,會加進一些藝術元素,或者特別的顏色,藉此去打破理性的框架,否則成件事會很沉悶的。」當然,作為一名資深收藏家的身份,亦對其創作帶來不少影響,尤其他收藏的作品,有不少時下香港年青藝術家的作品。「確實是有的,關於一些空間上的處理,如香港的本地特色,例如茶餐廳,便對我的帶來不少視覺上的影響。」 *詳情請參閱《資本》10月書 [...]

名人系列

西九文化區M+獲林偉而夫婦捐贈「Living Collection」的重要藏品

西九文化區M+於日前宣布,獲香港知名建築師、收藏家及藝術家林偉而及夫人林梅若梅捐贈來自其「Living Collection」的珍藏。是次捐贈包含合共90件藝術作品,出自53位香港及世界各地藝術家之手,另外還包括「PAWN SHOP」這由46位國際藝術家參與創作、極具歷史意義的藝術項目。 這批藏品涵蓋2000年代以來新晉及成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獲廣泛視為這一領域舉足輕重的私人收藏。林偉而及林梅若梅自 2000 年代起有系統地收藏藝術品,這些藏品記錄了香港藝術開始蓬勃發展,以及香港藝術家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的關鍵時期。由林偉而及林梅若梅命名為「Living Collection」的這批捐贈藏品,現存放於林氏位於香港黃竹坑一幢工業大廈的工作室內,並以別開生面的方式對外展出。M+表示將秉承此精神,於M+大樓内向公眾展出這些藏品。 是次捐贈的藏品中,包括26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其中逾20名藝術家的作品首次被納入 M+館藏,如楊東龍的作品《黃竹坑──工業大廈及畫像》(2015)是一幅高達兩米的雙聯畫,由林偉而委約創作。另亦有區凱琳、林東鵬、鄧國騫、黃榮法等當代香港藝術人之作品,以及來自亞洲其他地區的重要藝術家之作品,包括南韓李昢、梁慧圭之作品。 林偉而談及是次捐贈:「我把此次捐贈的藏品視為保存香港藝術家作品的時間囊,期望這些藏品在香港未來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指出:「『Living Collection』反映出收藏家矢志記錄二十一世紀香港藝術獨特的演化軌跡。隨着香港本地藝術界於2000年代初具規模、漸成氣候,私人收藏家成為支持本地藝術家群體的重要支柱,而這對於制度尚待完善建立、歷史較短的新興藝壇來說尤其重要。」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闡述是次捐贈對M+的重要性:「自M+開始蒐集館藏以來,香港視覺文化一直是我們購藏的主要範疇,更是現時M+藏品系列的重要部分。是次捐贈不但加深和拓闊了M+的香港藝術館藏,更大大加強了博物館鑽研此範疇的決心。M+致力豐富香港的文化景觀,增添了這些藏品有助我們這方面的工作,並鞏固M+作為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