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李秀恒:內地出口 穩中向好

1月12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了2023年全年的外貿數字,稱202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以人民幣計價為41.76萬億人民幣,按年微增0.2%,其中出口額增長0.6%;若以美元計,則總值5.94萬億美元,按年下跌5%,出口額下滑4.6%,全年貿易順差8232.2億美元。 環球逆境中保持穩定 2023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由於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衝突不斷加劇,發達國家需求萎靡、發展中國家表現不佳,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預計全年的全球貿易額按年萎縮5%,其中貨物貿易預計減少2萬億美元(約8%)。而亞洲地區的主要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韓國及越南的全年出口都分別錄得7.4%及4.4%跌幅。 在這種國際形勢之下,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雖然遭遇了2016年以來首度出口下滑,但2023年最後兩個月的出口已有回暖的跡象,以美元計算11月及12月分別同比上升0.5%及2.3%,後者更超過了1.7%的預期增長。 雖然從數字上來看,中國的外貿數字不過是隨著世界貿易的趨勢而產生波動,但達到這種表面的「平衡」過程並非波瀾不驚,要知道,中國與曾經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之間的貿易發生了劇烈的變動。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最新數據,2023年前11個月,中國在美國進口額整體佔比急跌至13.9%,是自2004年以來最低水平,而美國的最大進口國地位有望由墨西哥取代。為了彌補美國減少從華進口的出口份額,中國必須採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來應對和促進出口增長和產業升級,以維持整體出口數字的穩定。 多元化發展增加韌性 首先是推動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升級,包括推動智能製造、機器人技術、新能源汽車和高端製造等領域的發展。2023年,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同比增長29.9%,彌補了出口形勢備受壓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此外,船舶、家用電器的出口分別增長35.4%和9.9%,表現亦不俗。 其次是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多邊貿易體系,拓展更多新興市場。2023年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十周年,與沿線國家地區的進出口額達到19.47萬億人民幣,按年增加2.8%,佔內地總體外貿總值的46.6%;另外生效兩年的RCEP亦讓區域內的貿易成本大幅降低,2023年中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合計進出口12.6萬億元人民幣,較協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長5.3%。隨著新興市場的消費市場逐漸成熟、壯大,抵消了一部分歐美市場訂單下滑的損失。 除此之外,數字化轉型和電子商務的發展推動了跨境電商和數字貿易的增長。內地的電商之發達已成為全球的成功典範,而跨境電商亦隨著貿易效率的提高和便利化,為中國的出口企業提供了更多國際市場機會,正逐步收割海外市場。根據初步統計,2023年內地跨境電商進出口2.38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5.6%,方興未艾。諸如TEMU、SHEIN等有中資背景的跨境電商平台,在多國都成為備受推崇的熱門購物模式。 踏入2024年,展望今年中國內地的外貿將會繼續向產業高端化、市場多元化、商務數字化的正反饋路徑發展,繼續延續2023年穩定的外貿局面,並不斷尋求新的突破與契機。     撰文:李秀恒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 延伸閱讀:李秀恒:港須加快智慧港口建設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李秀恒:港須加快智慧港口建設

日前,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北京拜訪國家發改委時,表示特區政府全力鞏固和持續發展在「十四五」規劃下的「八大中心」定位,確保香港的競爭力和經濟持續發展。去年12月20日,特區政府發表了《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提出四大發展方向、十大策略及32項具體行動措施,全方位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 昔日王者 優勢仍在  在1987至2004年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香港都是世界第一貨櫃港,更曾連續11年蟬聯。然而,隨著內地港口的發展,上海、廣州、深圳等迅速崛起成為競爭對手,其他亞洲地區如新加坡等地的港口,亦在全球經濟貿易環境和航運業結構變化的進程中逐漸興起,綜合因素導致了香港航運地位大不如前,現排名僅全球第九位,2023年更有跌出十大港口的危機。   香港在航運業發展上的優勢與不足之處都十分明顯。作為擁有得天獨厚地理位置、貨物可高效進出的自由港,享受「一國兩制」之利,香港擁有更為便捷的中國內地市場連接渠道,再加上有金融、貿易、物流、旅遊等多個傳統優勢產業作支撐,以及簡單稅制、透明法制、良好商業環境等有利條件,是理想的轉運和中轉港。   然而,受制於土地不足和人才短缺,港口和相關企業在擴建港口和相應物流基礎設施、吸納勞動力方面,面臨著高昂的成本壓力。即使香港奉行自由貿易政策,不設任何貿易壁壘、對貨物的進出口經營權不設限制,僅有一些必要的簡單清關程序,但隨著其他競爭對手能夠享受到更為廉價的勞動力、擴大港口規模及升級智慧化港口管理系統以降低成本,本港的效率優勢已經逐漸被其他地區追平及反超,因此只能在排行榜上「望塵莫及」。   引進技術 追趕落差  其實,愈是土地資源有限及人手不足,愈需要推動航運智能化,通過引入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先進信息技術,實現港口運營的智能化管理、提升貨物流通效率、減少人為錯誤、降低運營成本,並促進港口、機場和物流的協同運作,在土地及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增加港口的競爭力。目前,香港的設備自動化程度仍相對較低,海運業數字化轉型主要依靠個別港口營運商牽頭帶領,未來政府應採取更積極的措施,帶領整體行業發展智能化轉型,促進「智慧港口」建設。   數字化港口不但可以推進航運業向高增值方向發展,如能配合香港全球第二大海事保賠保險中心、第四大船舶註冊處及第五高的航運加注能力等固有優勢,可以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外高端航運人才進入行業,同時加強本地人才培訓,為航運業發展提供人力保障。   [...]

博客

李秀恒:輸入勞工應優先供應政府

近日,因應懲教署重建荔枝角收押所並將引入「智慧監獄」元素,在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引起了廣泛關注及討論。長遠來講,「智慧監獄」能夠有助於減少人手需求、改善懲教人員的工作環境、減省工作壓力,是必然之趨勢。而本次討論,給筆者較大的啟發,則是因大型的基建項目往往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是否可以考慮優先將輸入勞工供應至政府部門或公營項目,從而在短期內緩解人力短缺帶來的種種不便。 這樣做的好處,首先是能夠讓外勞供給更符合自由市場的原則。目前,為了不擾亂本地就業市場,政府制定了不同工種的薪酬標準,確保輸入勞工的工資不可低於相關職位的工資中位數。然而,早前卻有勞工團體指出,有無良僱主利用外勞對法律法規的認知缺乏,在帳面上支付薪酬之後,私下向外勞索取回部分薪金,這不但損害了輸入勞工的合法權益,亦變相削弱了本地僱員的競爭力。 若將勞工輸入限制於政府公營項目之中,則可以規避這種現象,私人僱主無需擔心外勞交通、住宿方面的成本,甚至可以由政府為外勞提供統一的食宿安排,讓外勞的權益得到保障。   量入為出節省公帑  其次,這亦與政府所堅持的「量入為出」的財政收支原則相符。以上提及的這種手段固然不合法規,但亦變相體現了部分輸入勞工事實上可以接受較低的薪酬,即使低於本地市場的薪金水平,對外勞而言仍然是具有吸引力的。但如果允許這部分外勞進入自由市場,則會對本地就業市場造成嚴重的衝擊。 若能由政府出面,與外勞進行磋商達成工資水平及工作條件等方面的一致共識,可以在保障外勞權益的同時減少政府項目的成本,有助於政府減少公帑開支、穩健財政,同時亦在短期內解決「人荒」的困境。   勞資關係良性發展  此外,這亦可避免擾亂本地自由市場中的勞資關係,避免政府與業界「搶人」的情況。一些低增值、非技術/低技術或厭惡性工種,是當前最適合作為勞工輸入的行業,當被這些公營項目佔據的本地勞動力重新流入市場,保障就業市場根據供需關係自由運作,部分商家亦無法通過「灰色地帶」克扣外勞薪酬,從而減輕本地勞工市場的競爭壓力,僱員在自由市場中尋找更具挑戰性、高薪酬或更適合自己專業發展的工作機會,提高自身競爭力和就業前景。 有調查指出,有超過72%的從業員對放寬26個工種的勞工輸入表示反對,認為僱主首要須改善勞工待遇。必須要讓本地僱員認識到,輸入外勞能夠促進行業生態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長遠而言可以推動本地勞動人口向上流動,整體港人生活水平亦會得到提升。 正如行政長官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所提及的,目前的輸入勞工機制是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屬於有時效性的非永久措施。將輸入勞工儘量限制於公營項目內,當人手短缺之迫切性有所降低,政府可以較為靈活地及時作出調整,保障整體就業市場的憑很穩定發展。       [...]

李秀恒:香港經貿商會對最新《施政報告》的回應

博客

李秀恒:香港經貿商會對最新《施政報告》的回應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0月25日)公布最新的《2023年施政報告》,香港經貿商會認為,本次《施政報告》非常詳盡,涉及社會民生、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將有助於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和長遠繁榮。 1. 從本次的《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出政府非常關注發展數字經濟,認為這是全球未來的大趨勢,亦推出了相關政策措施推進經濟的數字化。本會認為,在數字化的進程中,可以關注: a. 在電子商貿平台中,引入得到政府認可的品質檢驗機制,讓網上銷售的產品亦如線下產品一般能夠通過品質認證標記讓消費者一目了然; b. 香港的電子支系統應該盡快爭取與內地支付平台連通; c. 政府提供的公共網絡服務有待進一步加強。 2. 政府將未來的發展重點放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香港提供新的機遇。業界普遍認為這是非常正確的方向。然而,與此同時,香港一直依賴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作為主要的投資和貿易市場。因此,政府應該考慮如何多推廣香港,使這些國家恢復對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以及一國兩制的信心,繼續在香港進行投資。 3. 吸引外商投資是本次《施政報告》中的一個亮點。然而,3,000萬的門檻可能稍微偏高,政府可以考慮適當降低門檻,以便更多的外商選擇在香港進行投資。這將有助於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 4. 政府對支持青年人、教育和吸納海外人才非常重視,並制定了大量政策。這些舉措對於香港的長遠發展非常重要,因為青年人是未來的希望,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而吸納海外人才則可以帶來新的思路和創新。 [...]

博客

李秀恒:內地穩發展 提防灰犀牛

9月3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9月內地的採購經理指數(PMI),其中製造業PMI報50.2%,略高於市場預期的50.1%,雖然連續4個月升幅輕微,但亦是半年以來首次重回經濟擴張區間。而在構成製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標中,生產指數及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2.7%及50%,皆高於臨界值。 消費帶動 經濟向好 對比亞洲其他經濟體,除了印度製造業維持強勁的增長,PMI在57%以上,日韓皆處於榮枯線之下,而東盟的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國均錄得不同程度的下跌。這一方面體現了市場需求的逐步恢復及出口需求的下行壓力有緩解的跡象,另一方面則是得益於內地8月以來推出的多重政策效應累積。   政策方面成效最為卓著的為消費領域——國家發改委出台的《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中,包含20條針對汽車、住房、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以及對餐飲、文化旅遊、健康服務等服務業消費的促進措施。根據美國衛星圖像分析公司SpaceKnow對商場活動的記錄,中國購物中心活動指標繼8月份上升之後,9月份仍保持在較高水平。   而佔全國居民人均消費開支超過40%的服務消費,亦正成為內地經濟增長新動力。預計今年6至8月暑期,國內旅遊人次達18億人次,可創造約8萬億人民幣收入;而9月29日至10月6日今年最長的「黃金周」假期,旅遊人次則上看9億人次,期望可創收超過7800億人民幣。   根據最新的經濟數據,各機構對中國2023年經濟增長的預測作出最新調整,其中世界銀行及穆迪分別維持在5.1%及5%,摩根大通將內地經濟增長預測從4.8%上調至5%,花旗銀行則分別上調今年第三、第四季的GDP預測,預計全年增長達5%,皆與內地官方年初訂下的經濟增長目標相若。   隱憂未解 仍須警惕 然而,在看似穩定的發展局面之下,中央政府亦清晰認識到房地產泡沫及地方債務兩個「灰犀牛」存在的隱憂。兩個問題其實有一定的關聯性——隨着內地對房地產行業的規管,房價得到抑制,發展商減少了置地建房從而讓地方政府的收入驟降,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大量通過城投公司投入公用設施投資刺激經濟,另一方面隱形債務及償債利息都愈來愈難以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