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香港消費者購買有機產品的行為研究》2021調查結果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於日前在唯港薈Hotel ICON舉行記者招待會,公佈《香港消費者購買有機產品的行為研究》2021調查結果。調查於2022年6月期間進行,透過訪問了解香港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消費行為模式,並分析有機消費市場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中心並於記者招待會後舉行「優質有機零售商計劃」暨「至 TOP 有機零售商」2022頒獎典禮,嘉許城中信譽良好的優質有機商號,並特別表揚由全民投選、得票最多的10間「至TOP有機零售商」。 自2004年起,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每年於本港進行消費者購買有機產品的市場調查,以深入了解香港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消費行為模式。調查更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加入針對疫情期間消費者購買有機產品的行為研究。2021年度的調查結果由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教授公佈,中心於2022年6月4日至30日期間以面對面訪問的形式,在全港18區的濕街市及超級市場附近75個地點進行,成功訪問共811名市民,了解他們在2021年疫情期間購買有機產品的習慣及消費金額等的改變和趨勢,務求為業界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有機消費市場預測。 儘管疫情持續,但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已逐漸適應疫情新常態。近九成(89.9%)受訪市民表示疫情對購買有機產品沒有影響,只有一成(10%)受訪者表示因應2021年疫情而增加購買有機產品,相比2020年有約近六成(59.7%)受訪者表示疫情使他們更關注有機產品的數字大幅下降,反映疫情已不再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有機產品意欲的因素。而促使受訪者選購有機食品的主要因素依次為「健康」(97%),上升22.6%;「食品安全」(94%),上升18.2% 及「沒有化學農藥及肥料」(89.7%),上升26.5%,可見市民對食品質素及個人健康更為重視。 調查數據還顯示有74.5%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有購買有機食品」,與去年數字相比( 63.3%)顯著上升11.2%,創下歷年新高,相信市民已逐步適應疫情新常態,開始回復購買力,同時亦反映有機食品市場已恢復疫情前的狀態。受訪者購買的有機食品種類以有機蔬菜(88.7%)和有機水果(65.7%)最受歡迎,但比2020年稍微減少0.7%及4.3%,而「有機乳製品」及「有機肉類」對比2020年都有明顯下降,分別下跌15.9% 及25.3%,相信與2021年中放寬限聚令,市民多選擇外出用餐有關。在有機非食品類產品方面,整體消費都有上升,逐漸回復疫情前的趨勢,這亦可能與社會經濟開始復甦及政府推出第一輪消費券計劃帶動消費有關,令市民有意欲選購更優質和有保證的非食品類有機用品。 以調查結果推算,2021年香港家庭平均每月用於購買有機產品的總開支達六億五千萬港元,全年消費總金額高達約七十七億港元,對比往年約七十六億港元,略微上升十五萬港元,升幅約為2%。雖然2021年曾購買有機產品的受訪者比例顯著上升,但由於疫情導致經濟不穩的因素影響,市民願意花費在有機產品的金額有所下跌,以至本港的有機產品消費總額只有輕微升幅。 在有機食品產地方面,香港連續四年蟬聯本港市民的首選。逾七成半受訪者表示會選購香港出產的有機食品;其次是歐洲及美國,分別佔受訪人數50.8%及43.2%。調查數據顯示,與世界各地機構發出的有機認證標籤相比,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的標籤最為受訪者認識,有超過八成受訪者(84.4%)能正確辨認本中心的標籤,與去年相比大幅提升26.8%,反映中心的推廣及教育工作有一定成效。而消費者傾向選擇本地有機食品,預料將有利本地有機食品市場發展。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市場上林林總總的標籤令消費者容易與真正的有機認證標籤混淆。數據發現仍有不少市民誤將產品上的「GREEN LABEL」、「有機」(自稱)及「綠色食品」等字眼當作是真正的有機產品,分別佔40.2%、59.6%及36.3%,可見受訪者對有機及非有機標籤的辨認能力仍需加強,本中心仍需努力教育大眾如何分辨真正的有機產品。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自2012年起主辦「優質有機零售商計劃」暨「至 TOP 有機零售商」選舉,至今已踏入第十年,為本港唯一針對有機零售商進行的評核計劃,旨在表揚信譽良好的有機零售商,並為消費者區別出值得信賴的有機產品商號,維護消費者權益。   [...]

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有機食品潛力大 宜立法保障發展

現代人崇尚綠色飲食,標榜天然、無添加,令有機食品備受追捧。然而,市場上所謂有機食品良莠不齊,打擊消費者購買意慾。如本港近日調查發現,部分自稱有機和經認證的有機蔬菜驗出有殘餘農藥。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加上消費者更為重視食物安全,有機市場發展潛力無限,如美國二○一八年的有機市場市值就突破五百億美元的規模,本港若能立法界定何謂「有機食物」,保障有真正的有機農民,相信對業界和市場發展有正面作用。 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就本港蔬菜含除害劑殘餘進行調查,於去年九至十一月期間,在本港十七區收集六十個本港和內地蔬菜樣本。結果顯示,七成樣本被驗出含有除害劑殘餘,其中兩個超出香港標準,分別超標一倍及一成,當中超標一成的樣本竟是購自黃大仙區樂富街市的本地自稱有機莧菜。此外,發現四個菜檔張貼過期或無效的有機認證書副本,其中兩個有機農場更是已被中心撤銷認證資格的農場。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黃煥忠指,已將個案轉交海關跟進,並促請政府立法規管有機產品,監督有機證書和標籤的使用。市場有機食品「無王管」,而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梁肇輝就回應,指留意到有內地認證的有機菜含殘餘農藥,但只佔少數,指要再跟進是因為環境污染或其他原因而導致的。至於長遠會否立法規管有機食品市場,他則認為香港的有機產品市場較小,立法對業界和市場發展未必有正面作用。   根據二○一八年尾的立法會文件,本地生產的有機食品主要涵蓋農產品和養殖魚類。農產品方面,目前全港約有三百個作物農場加入了漁護署的「有機耕作支援服務」,平均每年生產超過二千公噸有機農產品。至於養殖魚類方面,本地現時有八個有機養魚場(主要養殖寶石魚),平均每年生產約八點七公噸有機漁產品。而根據香港便覽,港人在二○一八年,每日單是蔬菜就消耗了二千三公噸,故本港有機產品規模的確是微不足道的。 消費力持斷增長 然而,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的調查卻發現,本港的有機食品市場的消費力正在不斷增長中,中心推算本港在上年全年的有機食品消費金額高達至六十億元,估計今年將超過六十七億元。另外,有關市場有年輕化趨勢,最大比例的消費年齡群組是三十五至四十五歲,達百分之六十七點七,顯見其發展潛力,故政府難以拋下一句「規模不大」便棄之不理。事實上,有機食品一旦發展起來,規模可以是相當龐大的。近年除了愈來愈受環保人士重視,更因為有機產品強調不使用化學物質,同時引起注重健康的人士的青睞。有機貿易協會(OTA)近日公布,美國二○一八年整體有機市場〈包括食品及非食品類〉,首次突破五百億美元,當中有機食品銷售達到四百七十九億美元,按年上升百分之五點九。 調查公司Ecovia Intelligence估計,全球有機食品市場在二○一七年已達到九百七十億美元。其中,美國是最大的有機食品市場。而許多主要市場繼續呈現兩位數的增長率,如法國在二○一七年的有機市場就增長了百分之十八。而在需求帶動下,二○一七年全球有二百九十萬名有機農業生產者,較二○一六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印度是生產者數量最多的國家,其次是烏干達及墨西哥。而截至二○一七年底,全球有機種植面積共六千九百八十萬公頃,比二○一六年增長了百分之二十,為有史以來的最大躍進。 人口老化需求大 當中,全球人口老化成為有機食品市場的增長動力,尤其在亞洲,如在二○一八年,中國和日本六十五歲的人口佔了該國整體的百分之十及百分之二十七點八。人口老化趨勢,拉動保養以及被視為有益健康的有機食品的需求。另外,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愈來愈高,過去幾年,全球各地爆發出不少的食品安全醜聞,如中國就有毒奶粉、毒大米、假礦泉水、瘦肉精,讓消費者在選擇購買食品時更謹慎,也更傾情綠色天然的有機食品。 因此,OTA估計,在二○二○年,有機食品的年增率將達到至少百分之十。因此,若本港的有機市場若因為沒有一套法律配套去管理和建立出市場信心,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現時本港有有機認證服務,一般都是由獨立的第三者認證機構提供,即並非生產者(第一者)或消費者(第二者),以確保產品的整個生產程序標準,市民可在食物包裝上看看有沒有認證機構或管理當局發出的「有機食物」認證標籤。然而,現有法例未有界定何謂「有機食物」。故有機休閒農場負責人指出,該農場花不少資源進行有機認證,但坊間一些聲稱「綠色」和「田園」的食品,往往誤導了市民,令其銷量下降。 而且除了信心問題,農地租金居高不下,亦打擊不少有機農民。例如位於錦田的農戶的一斗地租金,幾年前月租才不過一千五百元,近年已急升三倍,至六千元。另值得留意的是,有機農業是否有利於環保,近年一些科研報告亦有爭議,瑞典查默斯理工學院(Chalmers University [...]

大中華時事

愛爾蘭直擊 Bord Bia 永續發展經濟學

「農為國本」是句老話,但以農立國的其實從來不只中國。在西方世界,農業或畜牧業同樣是國家的經濟根基,強大的農業基礎,甚至能夠將國家的劣勢從頭扭轉,再次立足於國際市場。 愛爾蘭於2008年後經歷過沉重的經濟危機,其後卻緊握著其豐富的水文、地理及畜牧農作資源,在國家的官方支持下發展「可持續農業」,同時向歐洲及世界各地推廣有機食品的優勢,從農飼、生產、零售、展銷、海外推廣以至酒店餐飲業,以舉國之力開展農業復興之路。 Text+Photo / Stephen Wong 對於香港人而言,愛爾蘭或許太過遙遠,這個遠在歐洲西北端的島國,卻是近年歐陸地區方面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次筆者參與愛爾蘭政府官方單位食品局(Bord Bia)所策劃的行程,親身前往愛爾蘭當地,由都柏林啟程,遊走半個島國,從種植、畜牧、食品工場到生活文化,全方位觀察愛爾蘭對於農業及食品製作的用心。 愛爾蘭食品局:Bord Bia 是次行程甚為漫長,內容包括參觀農場、食品展、有機酒店餐飲業,花卉展及屠宰場等等,但所有路線朝向的終點其實只有一個:「永續」(Sustainability)。食品局的CEO Tara Mccarthy指出:「我們生活在城市當中,很容易忘記了我們所使用的很多資源,也是來自大自然界,包括我們的食物、農作物、建築的材料,乃至於食水及花卉等等。」 Bord Bia成立於1994年,於2012年起推行名為「Origin [...]

專題

亞馬遜鯨吞WFM 傳統零售商無運行

自從美國股神畢菲特在股東大會大讚亞馬遜(Amazon)後,亞馬遜不單人氣急升,近日更斥資一百三十七億美元(約一千零六十三億港元)現金全購美國最大天然有機食品連鎖零售商Whole Foods Market。事實上,亞馬遜已經從一家網上書店,逐步發展成娛樂影視、零售及服飾銷售的超級科網巨擎。亞馬遜築起的「實體+網絡零售王國」,正逐步將傳統零售商趕盡殺絕。   全球電子商貿龍頭亞馬遜(Amazon)於上月中宣布,以每股四十二美元收購Whole Foods Market(下稱WFM),交易金額高達一百三十七億美元(約一○六三億港元),為集團歷來最大宗收購。受消息刺激,WFM股價當日急升三成,亞馬遜亦漲逾百分之二。WFM是美國有機產品連鎖超市經營商,於當地共有四百四十四家分店,所售賣貨品從新鮮肉類到有機化妝品。   按照美國Barron’s Next分析顯示,亞馬遜鯨吞WFM之後,可利用後者的四百四十四個實體店覆蓋全美約七成人口(約二億三千萬人)。根據電子商務數據供應商One Click Retail預期,今年首季亞馬遜的雜貨銷售額約三億五千萬美元,遠不如WFM的四十九億美元。儘管亞馬遜的雜貨銷售額按年增幅度高達三成,但對照同一時間整體市場約一千五百億美元營業額來說,還是顯得相當渺小。   分析指出,亞馬遜針對Prime會員推出的生鮮運送服務(AmazonFresh),目前僅在西雅圖、三藩市、洛杉磯、紐約市、費城、巴爾的摩、波士頓、亞特蘭大、達拉斯、芝加哥和丹佛上線,配送難度高是這項服務無法更為普及的原因之一。   [...]